翟 倩
两性的话题,大概是人类最永恒的话题之一了。男女之间那种相互对立又相互吸引的微妙关系,更是不断地被古往今来的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探讨和展现。人世间那一个个或悲或喜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动人,不单是因为它们勾勒出了世态的浮世绘,更可看作两性进化历程的一个个剪影。人类的进化史,其实也是一部爱情进化史。
中篇小说《翩然入梦的女人》,正是以爱情带来的心灵振颤为主线进行铺陈。文中发生于大学教授和陪歌女之间的短暂因缘,细细读来,不仅细腻地融汇了作者深沉的哲学内涵,更巧妙的是,作品背后映射出了进化心理学对于两性择偶的种种阐释。微妙的两性冲突在故事里涌动,静静地延宕出读者无穷的思索。
男主人公:常识相,四十二岁,已婚。某知名大学心理学教授,尤擅爱情心理学和两性欺骗领域的研究,著有《两性欺骗心理学》。
女主人公:李冰,打工妹,无望街上某歌厅里面的陪唱女。
故事的初貌:教授于周末唱歌消遣,偶遇佳人,上演了一个荒诞可叹的婚外激情之梦。
梦之终曲:泡影般的激情爱恋,如同渐隐的天际余晖,消逝于常识相的生活。
这样一个看似俗陋的故事,让笔者想起大文豪纳博科夫名著《黑暗中的笑声》。《黑暗中的笑声》同样刻画的是一段庸常的婚外情缘,但这部作品却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正如刘绪源所说,“对一个伟大作家来说,故事并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并不在于他‘说什么’,而在于他‘怎么说’。”[1]这样的评论,也可以用来形容《翩然入梦的女人》这篇小说。作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但同时又穿插了第一人称的表述方式。细细琢磨,以第三人称出现的行文,更多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而转换为第一人称,则是为了更加意境化地描摹人物内心的跌宕起伏,有助于读者拨开表面的浮雾,深入探究文字的暗藏之意。
文学巨擘普鲁斯特曾言及,“毕竟只有在现实的尘土和魔幻的沙子掺和在一起,让某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变成带有传奇色彩的契机的日子里,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看来,一个还算有名望的教授的一段风流韵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作者想借故事传达什么,或者说这段因缘根植于何种土壤,就十分重要了。
首先说说文中有意思的称呼。男主人公名字:常识相;故事发生的起点:无望街;歌厅的名字:君永恋KTV……这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名称很难不让读者联想起伟大的古典小说《红楼梦》这样一部感叹人生如南柯一梦的作品,里面的名称同样暗藏端倪:十里街——“势利街”;甄士隐——“真事隐”;单聘仁——“善骗人”;贾政——“假正经”等等。此类写作手法即为隐喻[2],不但使故事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有暗示故事背景的作用。对于《翩然入梦的女人》里的称谓,不妨戏谑地串联说:无数普通的男人,像常识相一样,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平淡无望的生活里,心里却时时渴望着、幻想着火焰般炽热的恋情的到来。“常识相”正是众生相。
《翩然入梦的女人》在称呼上的揶揄,正切合了进化心理学关于男性择偶的一个假设:男性进化了对多样化的性伴侣的强烈欲望。[3]这种欲望,亦即女性常对其非议的“花心”。女性同样的欲求只是没有男性强烈而已。进化心理学的证据表明,这种欲望之所以被进化出来,是因为男性可以借此繁衍尽可能多的后代。男性对美丽性感的女性的欲求,不仅是人类择偶行为不可忽视的心理机制之一,还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个原动力:按照进化心理学的理解,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成就,也可以看作是人类潜在的性驱力得到升华的结果。
从人格上讲,常识相“是一个谨小慎微、轻易不越雷池的人”,这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教授,表面上有着为人师表的自我约束,骨子里却藏着“被压抑的浪漫天性”,这种天性正是男性追逐异性的先天本能。因此,当他和同事去歌厅消遣时,而后邂逅了漂亮女孩李冰,追逐行为就此开始。
若说男人的本性主导了遇到李冰之后的故事,那么相遇的环境给男主人公带来的感受,则有着推波助澜的影响。常识相进入KTV时,正是一天的忙碌后让人懈怠的黄昏,此时,也许文明的紧箍咒悄然松开,酒足饭饱的惬意更壮人胆。孔子云:“饱暖思淫欲”。饥饿和性,这两大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相生相伴。当他看到包厢里这些陪唱的女孩,便眩晕着思忖:“一个个像是牲畜市场上等着被卖出去的牝马。”潜意识中的粗野欲望顿时呼之欲出。在屋顶荧光闪烁的圆灯的映射下,KTV地毯的颜色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那绵亘翻腾的海浪的峰峦似乎就要把他卷入并吞噬似的”。如梦似幻的情境,怎能不使他那原始激情蓄势待发?
接下来,常识相尽情挥洒唱歌的热情。李冰对其歌声貌似知音的赞赏,那若有似无的调情,都激惹着他浮动不安的心。当看到两个同事对陪唱女的非份举动,理智和欲念在他心中拔河:如此寻欢作乐的气氛下,如不趁势抓住这一亲芳泽的机会,似乎十分不甘;但堂堂心理学教授,豁出去摘下平时的面具,也不是件容易事儿。后面的故事可怎么展开呢?
在自然界的求偶活动中,为了吸引异性,雄性和雌性都存在着卖弄或者操纵的行为。最为人所知的是,发情期的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展开它那华美的尾屏。人类也是如此。在择偶时,两性无不尽力展示自己的外貌、仪态、谈吐。伴侣挑选过程中的许多行为都暗示着浓重的性意味。
常识相初见李冰时,“她落落大方”;邀其唱歌时,“她当仁不让,没有丝毫的忸怩”;演唱过后还“情不自禁地瞟她的客人一眼”……或明或暗的挑逗,欲拒还迎、欲说还休,使教授的心沦陷了,他最后甚至有一种“英雄救美”的冲动念头!故事的发展可佐证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许多异性交往中,男性比女性更早坠入爱河,也更容易自作多情[4]。原因在于,对于异性性意图的推测,男性有夸大倾向;而对于性刺激,男性比女性更敏感。换言之,男性对性暗示的抵御力更弱。如果是女性刻意表露的性感,则不仅会满足男性的某种雄性虚荣心,同时诱使男性更确信自己将成为被挑选的性对象。这种现象正是“性感操纵策略”[5]的一种运用。这种策略也是女性基于繁衍后代的目的进化而来的。但若是这种操纵别有企图,男性照样容易上当——中国历史上的“美人计”,正是对此最好的证明。
进化心理学认为,挑选女性伴侣时,男性更看重其繁殖价值和生育力。繁殖价值是指女性越年轻就越可能生育更多的孩子;生育力则指的是女性年轻时生的孩子最多。因此,男性进化出了对年轻女性的偏好。在男性的性幻想中,年轻女性多是肉感的、衣着暴露的。[3]小说中有不少篇幅用来赞美女主人公的外貌,比如性感的双唇、高耸的乳房、丰满的臀部等,都符合男性对异性的性期待。偏好这样的女性,更符合男性对于性行为的高回报的期望,即她们可能会生育更多的孩子。同时对于性伴侣数量的追求,使得男性在短期择偶中降低了对女性的品德、学识等方面的标准。李冰本身很符合挑选性伴侣的特征:年轻,有几分姿色,而已婚的常识相正处于短期择偶的境况下。面对这样一位思想大胆、行动迟疑的穷教授,她在打扮上凸显性感,且不时撒点诱饵,比如让他牵牵玉手,仿佛等待鱼儿上钩的渔夫。年龄的优势加上对魅力的刻意操纵,恰能说明为什么常识相对李冰的爱情迅速地发酵,进而陷入对方编织好的情网里。
在年轻的过往,最应该渴求爱情的时候,男主人公却因长相一般、个头甚矮而不敢追求异性。虽然事业一路高歌,但是爱神之箭总是吝于射向他,“如果说要射他的话,几乎从没有射到他的心脏上,至多是擦过他的胳膊,嗖的转个弯就再也不见了。”最后他快三十岁时才通过相亲而结婚。爱恋的激情是他缺乏的,而柴米婚姻的平淡进一步压抑了对激情的渴望。与李冰的相识,给了他宣泄这长久压抑的闸口。被这种疯狂的渴求冲昏头脑,常教授在遇到李冰之后,不仅把爱慕之情转化成为种种瑰丽动人的幻想,并且不止一次以梦的形式显露出性压抑的强烈。
根据Haselton和Buss的错误管理理论[6],两性择偶时往往存在两种判断失误:既可能夸大异性的性意图,也可能错过对方的性信号,做何种判断都有可能承担失误的风险。当男性觉察(或过度推测)到女性的性意向时,通常会选择冒险一试,宁愿错报而不是漏报。虽然有可能因为错误决策而付出代价,但性机会的获得对他们来说更加重要。而女性要承担孕育和抚育后代的职责,与男人相比,体力也处于弱势。因此女性在择偶时便进化出对资源富足的男性的偏好。为了获得性机会,男性也要展示资源以示自己值得信赖,而馈赠礼物几乎是最常用的手段。为了最终猎获这只美丽的“黑天鹅”,常识相只好从少得可怜的工资和科研经费里抠出钱来讨佳人欢心,以获青睐。给这个占据自己心思的女孩报培训班,装空调,买笔记本电脑……金钱就这样哗哗地离他而去。而甘于付出的动力,则是在独自一人时,常教授幻想着对方不久将会兑现“性承诺”。
付出追逐成本的同时,常识相还要用知识分子的尊严和心理学家的理智来压制本能,“在他的躯体占有女人的本能动作即将爆发的千分之一秒,他的意志力让它嘎然而止!”甚至还要用心理学理论来抵抗情感上背叛妻子的罪恶感,说服自己这是“人到中年合理迸发的爱情”。对性接触望之不得的焦躁,心灵上的矛盾冲突都使他心力交瘁。最终,他不但损失了金钱,也浪费了感情。
博弈(Game Playing),就是在多个决策主体相互作用时,个体能根据对手的策略进行判断,最后选择最利于自身的决策。两性择偶的游戏规则就是典型的“博弈”。男女双方的交往就像一场无声的谈判,不断试探对方底线,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爱情的博弈战里,善意的欺骗也好,虚假的承诺也罢,男人和女人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爱情终点站。
爱情的神秘就在于它的形貌难于捉摸,有时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小说中常识相著有《两性欺骗心理学》,书的扉页上是古希腊哲学家的箴言:“爱欲既最强烈,又最诡计多端。”他和李冰的交往正是两性择偶中欺骗与反欺骗的精心串演。被李冰表现出的所谓“善良单纯”所蒙蔽,为了取悦这位美丽少女,常识相做了种种美好的、给对方的或者自我幻想中给出的承诺。另一方面,李冰看准了常识相对于爱情的渴求,成了爱情的操纵者。在故事发生的短短七天里,她运用多种欺骗手段以获得物质上的收益,而拒绝了常识相情感上的要求。为了使教授甘心付出,她“扮演”一位楚楚可怜的、误入歧途的、追求高尚的“纯情女孩”;通过种种蕴含性意味的行为勾缠着教授火热的思绪;更谎称腕上的伤痕是因为高考失利想不开而导致的。“对于坠入情网的人们而言,情人任何言行举止似乎都有了潜台词。”[7]于是,“爱情”的伎俩奏效了,这位老实的教授被迷得神魂颠倒,不断地徘徊在期盼与疑虑之间。
性欲是爱情的伴随者,但它也可独行。在两性选择中,男性对于灵魂之爱与肉体之需似乎可以截然分开,男性的性对象甚至可以是完全不了解的陌生女人,欲望的爆发只需要合适的契机而已。为了获得性接触的机会,男性甜言蜜语中的承诺很可能包含着无法兑现的部分。性体验给男性带来了快感,也带来了繁衍的机会(繁衍的过程几乎无需成本);女性却可能为这“一时快活”付出怀孕和抚养(尤其是没有保障的情况下)的沉重代价。因此女性在进化中继承了对异性承诺的真实性的分辨力,即进化了防御欺骗的敏锐性,提高了男性求爱的投资。当然,女性也会利用这种“反欺骗”策略,或用自己的性感妖娆,或用自己的智慧谈吐,在两性博弈中攫取更多的物质资源。这正是李冰勾引常识相的初衷。李冰对于这个只能出现金而不能刷卡的教授心存蔑视,常教授的外表和年龄也根本不足以使她动心,爱情只是她获得物质利益的利器而已。每当常识相要求进一步性接触时,李冰总是推说明天,很显然她是在拖延实质关系的进展。换言之,她许给教授的只是镜花水月。这种冲突的背后,是女性较男性更加明显的“性抑制”(sexual withholding)策略在起作用。许多女性通过抑制性接触来改变男性对自己的性价值的知觉[8]。李冰故作委屈来抑制教授的情欲,同时情欲之火却又燃烧着教授几不可剩的理智,眩晕的内心屈从于强大欲望的驱赶,正中了美人儿那得逞的心机。
值得一提的是,常识相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两性欺骗心理学,但却被这个女孩耍得团团转,完全没有识别其中的欺骗伎俩,真是不可思议(虽然他偶尔也会怀疑自己的爱情是一厢情愿)。关于如何解释这一切,有一种可能的说法。基于爱情的模块理论[9],在解读和判断爱情的发生时,人脑似乎更倾向依赖天赋的常识心理学[10]做出判断和决策。常识心理学就是把人当作是有信念、愿望和意图的,并此基础上推测和解释他人的行为。相对于科学心理学,它可以看作是一种非理性的、知觉性的思维。爱情和性欲是一个心理学上还存有许多争议的研究领域,爱欲也似乎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两者包含的情感体验自然无法用数学精确地计算,更加不可能套用一个个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和预测爱情的到来。爱情的魅力恰恰在于此。常识相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也无法帮助他鉴定爱情的真伪,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在《圣经》中,人类的始祖是上帝创造的亚当和取其肋骨而生的夏娃,从此人类繁衍不息,生生郁茂。这样的始祖,却生来带有“原罪”。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本来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因受了蛇的诱惑,违背上帝命令,吃了禁果,辩了善恶,因此被上帝赶出伊甸园,男性被惩罚终生劳作,女性则受孕育之苦,这一罪过成了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而“偷食禁果”,现在常用来比喻性接触的发生,包括婚姻之外的性关系的突破。这种定义暗示了男人和女人先天存在的、被压抑的、渴望彻底解放的性冲动,而理智层面上所能监控的,似乎只是冰山下的一角。这种欲望,恰如燎原大火,星点即燃。但漫长的人类进化史,通过自然选择的力量,形成了一套道德和伦理约束下的现代文明,已不允许人类依照本能肆意而行。
无论是时时躁动的男性之欲,还是善于伪装的女性之心,都被那原始的强大力量驱使,在择偶的舞台上表演着一幕幕冲突和妥协的悲喜剧。两性双方也许渴望着同一个“伊甸园之梦”,但越过了理智藩篱和婚姻契约的爱欲,一旦被引燃,个体的欲念或许得到填补,精神上却必然受到社会规范的拷问与挞伐。发生在常识相身上的爱情,到头来并未给他带来幸福,只给他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和痛苦。
就这样,夹杂着受伤与不甘,常识相享受了绮梦的悸动汹涌,也承受了梦醒的失望忧闷,愣愣地看着美人儿翩然出梦。
[1]刘绪源.读纳博科夫<黑暗里的笑声>[N].文汇报,2006-6-3
[2]谭姗燕,黄曙光.《红楼梦》中的语音隐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29
[3]D·M·巴斯著,熊哲宏等译.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Andrew·Galperin,Martie.Haselton. (2011).Predictors of How Often and When People Fall in Love.Evolutionary Psychology,8(1):5-28
[5]熊哲宏,围城内外:西方经典爱情小说的进化心理学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3
[6]Martie·G·Haselton,David.M.Buss.(2000).Error Management Theory:A New Perspective on Biases in Cross-Sex Mind Read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8(1),81-91
[7]阿兰·德波顿著,孟丽译.爱情笔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8]David·M·BUSS.(2003).The Evolution of Desire Strategies of Human Mating(Revised Edition).New York:Free Press
[9]熊哲宏.论性、爱情与婚姻的功能独立性——关于柏拉图《会饮》的模块心理学解读[J].心理研究,2008,(1),20-27
[10]熊哲宏主编.心理学大师的爱情与爱情心理学[C]:走近西方心理学大师丛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