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冯雪峰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2012-12-17 13:42:22蔡朝辉季水河
中国文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冯雪峰文艺理论文艺

蔡朝辉 季水河

(嘉兴学院文法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01;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袖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南,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面简称《讲话》)一直被学术界视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典范。然而由于革命时代的特殊要求,其文艺理论又不得不负载沉重的政治使命。冯雪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者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作为党的文艺领导人,《讲话》发表后,他以《讲话》的精神实质指导自己的理论发展,但同时又不为其中的一些具体论断所囿,而是以稳实的批评品格,进行着艰辛的理论探索,其成就在同时代的文艺批评思想中闪耀着灼目的光彩。应该说,毛泽东与冯雪峰的理论架构是一致的——共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粹,但在一些具体的文艺命题上,两人的解读各有侧重。对二人的文艺理论异同加以梳理,并探寻其理论异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厘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中的一些核心命题,以期对今天文艺理论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是本文的意旨所在。

一、相同的理论视野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继大成者的毛泽东与从事过马克思主义译介工作,深笃马克思主义的冯雪峰有着相同的理论视野,在文艺本质观、文艺典型观、文艺方向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核心命题上持一致意见。

1、文艺是生活之反映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文艺的性质问题进行了规定:“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1〕(P663-664)具体到文艺作品,毛泽东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2〕(P624)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是第一性的:“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P860)文艺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必定要施反作用于社会生活,革命的文艺应当“很好地成为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2〕(P848)

与毛泽东相同,冯雪峰也是始终围绕“生活”这个轴心来阐发文艺的本质的,在冯雪峰看来,艺术创作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客观现实的认识的过程”〔3〕(P52),“将实践的主观服从于认识的客观,而又将认识的客观移行于实践的主观”〔3〕(P53)的过程。这就是说,要按照生活的逻辑来反映生活,并通过创作者的实践活动,把头脑中形成的现实的历史真实的形象,艺术的表现出来,因此“艺术形象的生长及其完整的形成过程,恰正体现着客观现实的进一步地被发现的过程。”〔3〕(P53)通过反映现实生活,艺术形象也获得了生命和生气:“艺术形象总是反映着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真实才获得它的重要的巨大意义的。只有现实的历史真实,才是艺术和艺术形象的生命和生气的基础。”〔3〕(P55)冯雪峰因此要求“文学深入生活、深入历史、深入人民大众”,提倡作家“必须了解实际生活,深刻的了解生活,才能写出现实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因此,从根本上说,概念化的作品,是首先失败于对生活的认识,其次这才失败于艺术的表现。”〔3〕(P511)

2、文艺创作以典型为基础

典型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的基础。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典型论,他的文艺创作观是以典型论为基础的。关于文艺典型的来源,毛泽东指出,文艺典型不是作家凭空创造的,而是从社会生活中来的,是作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并高于现实生活的人物。人民群众不满足于日常生活而要求文艺创造,是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2〕(P860)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时代,“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1〕(P861),正是因为文艺作品的典型人物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它也就担负起了特殊的审美教化功能。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2〕(P861)

冯雪峰同样认为典型论是文艺创作的基础,认为典型来源于社会生活,作家对社会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艺术创造,就不得不运用典型化的方法。他要求作家要从生活实践中形成对社会历史矛盾性的独特体验与认识,“正是社会的,世界的,历史的矛盾的斗争和在这斗争中的人的实践,给予了典型的种子,雏形,并给予滋长和展开的条件。”〔3〕(P55-56)在这个基础之上,冯雪峰又强调了典型创造的特征是“将个人的物事变成为社会的,典型的,凸出的物事,即将个人的社会关系加以掘发而凸出地显示出来,〔3〕(P45)同时,根据这一法则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还要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一个作者对于自己的所创造的某个典型人物,如果要检验一下典型性的程度,那么,他就绝对不应该在这个人物各方面的完备性上去补长弥短,而应该首先注意到他的主要方面的启发性如何,教育性如何。”〔3〕(P398)这又与毛泽东对典型作用的规定走到了一起。

3、文艺以大众化为方向

毛泽东在《讲话》中认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问题。并首次明确:“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人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2〕(P863)毛泽东把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大众,即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界定为艺术接受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实质是规定了无产阶级或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向。既然确定了革命文艺的服务对象,那么服务对象需要怎样的文艺作品呢?毛泽东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界定。内容上要能反映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斗争要求和力量,毛泽东因此要求根据地作家描写“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愈是为革命根据地的群众而写的作品,才愈有全国意义。”〔2〕(P876)形式上要具有与内容相适应的民族形式,这就要求废止洋八股,少唱空洞抽象的调头,同时也要“学习外国的长处”,形成“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P534)革命的内容与民族的形式相结合,这就是文艺大众化在艺术上的体现。

作为革命作家的冯雪峰也同样强调文艺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重要性,在对十多年来的革命文艺进行总结时,冯雪峰强调:“我们的十多年来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文艺,是来自人民的,接近人民大众的。”〔3〕(P174)冯雪峰认为文艺大众化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文艺发展本身的要求,“倘若现在不要求这主要的文艺力量实践大众化,那么新文艺自然将脱离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而趋于停滞,也便将脱离人民的要求:而其实,决定这要求的就是现实的条件和新文艺本身的发展趋势。”〔3〕(P174)冯雪峰对文艺体现大众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就是强健深广的革命内容——人民之历史的姿态和要求——和民族的形式。”〔3〕(P174)在内容方面,文艺要反映“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斗争要求和力量”〔3〕(P176),在文艺形式方面,要采取“民族的形式”,民族文艺要“以独创为必要”,但也要“摄取和蜕变旧的民众文艺”,“吸收世界文艺中的适用的东西”,对传统的民族形式实行“彻底的积极的改造”,真正实现文艺为大众服务的目标。

二、相异的理论命题

冯雪峰虽以毛泽东《讲话》精神为自己的理论指南,但同时又对一些具体的理论命题进行了独立和深刻的思考,发出了异于当时文艺界主流话语的声音。正是因为两人在这些重要命题上存在认识差异,有学者认为两人分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两个流派。〔4〕

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解读不同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毛泽东那里,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2〕(P869)文艺作为一种社会的历史的现象,就要担负起对社会和历史的使命,为抗战现实和阶级斗争服务,为民族解放服务。“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因此,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2〕(P865-866)文艺的意识形态性、阶级性和党派性就此确立,文艺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从属于党,服务于党的地位就此确立,文艺创作者就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2〕(P848)可以看到,作为一名伟大的革命领袖和文艺理论家,毛泽东成功地“转变文学艺术作为统治阶级的对立面和批评性力量的存在方式,使其成为为社会变迁和变革服务的积极的上层建筑力量”。〔5〕

与毛泽东相同,冯雪峰并不否认文艺所承载的政治任务,认为文艺是“作为改造社会、人民,争取解放之广阔的武器”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但在冯雪峰的理论中,也存在“对新中国文艺过于政治化及违背艺术规律的批评”,“尽管冯雪峰对此的批评是相当‘温柔’的,他是通过对艺术‘真实’的强调来委婉地指出文艺政治化的缺失,但其中的思维取向却是明确的。”〔6〕如他明确反对“文艺与政治之战斗的结合变成了机械的结合,文艺服务政治的原则变成了被动的简单的服从”,认为这就“取消了文艺之对于人民的丰盛的现实生活的具体掘发和反映,也取消了文艺的反映和调动群众的意识斗争的更为根本的任务,取消了从具体生活和斗争的反映中文艺的教育、战斗和创造的机能。”〔3〕(P128)冯雪峰认为文艺“不是仅仅被动地服从政治,而是主动的,有自己战斗律,活泼地为着政治而战斗着的。”〔3〕(P32)主张作家“对于作品不仅不要将艺术的价值和它的社会的政治的意义分开,并且更不能从艺术的体现之外去求社会的政治的价值。”〔3〕(P366)冯雪峰强调文艺有着自己的“客观的原则”和“方法”,它是在对现实生活“具体地复杂和曲折的”反映过程中达成与政治的统一的,“一切作品的政治的性质总一定跟着生活的连肉带血的形象,一定是社会的诗的真实”,〔3〕(P51)“文艺的政治意义就建立在这现实的历史的真实的获得上,建立在艺术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的相互关系上。”〔3〕(P60)可以看出,冯雪峰反对文艺与政治的机械结合,反对文艺成为政治的简单的工具和手段,坚持经由现实主义对社会和历史的矛盾的真实揭露来实现文艺与政治的的统一,两者一破一立,完成了冯雪峰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论述。

2、创作者主体地位的强调不同

毛泽东认为,工农兵是文艺的主体,而对于创作者的地位,毛泽东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对创作者的地位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在谈到中国革命时,毛泽东强调了文艺工作者的作用,认为文艺作品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火敌人的有力的武器。”〔2〕(P848)但在谈到文艺家和文艺创作时,他既不那么看重创作主体— —文艺家的地位,也不是那么看重创作主体— —文艺家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7〕在毛泽东那里,工农兵作为文艺的主体,文艺创作者要学习工农兵,文艺的普及和提高要以工农兵为标准,文艺的普及是“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去普及,文艺的提高“只能是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去提高”,文艺作品必须适应和满足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审美需要,“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这就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性质和文艺创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对立起来——“基于革命功能主义要求,毛泽东强调作家党性的一面,忽略了创作实践中主体的心理体验和独立判断”。〔8〕(P221)

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者,冯雪峰始终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历史的现实的真实”,要尊重艺术本身规律,尊重创作者的主体地位。冯雪峰反对主观主义和公式主义,把行政干预看成是“思想上的管制”,“把作家的创造活动剥夺了”,认为“艺术创造的过程,是成立于客观真理的探求,艺术家主观实践的主意及创造志趣之矛盾与统一的发展上的”,只有“客观真理主观实践和艺术创造达到高度的统一的时候才能获得生命。”〔3〕(P54)可以看到,在这里,冯雪峰强调了作家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现实的统一,同时对作家的艺术见解和创造性对作品的影响也给予了关注。建国后,冯雪峰批判了文坛作品没有生气,没有热情的情况,指出:“作家的能动性,向生活的战斗性,独立的思考力,好像是被谁剥夺了的样子,不象一个灵魂工程师。”〔3〕(P496)冯雪峰认为简单的“写政策”,“为政策写作”正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政策如果不是从生活中去认识,而是什么人告诉他的条文”就会把“作家的创造活动剥夺了”,而“创作一定要通过个人的创造,作家思想是生活的表现,作家要发挥创造性,不允许剥夺作家创造性的自由,如果是作家自己剥夺了,也是罪过。”〔3〕(P498)因此冯雪峰大声呼吁“应该要求作家要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入的正视、大胆的思索,无畏的说出真理的勇气和魄力;在现在,尤其还应该要求给予作家敢于这样大胆地正视、思索和说出的言论思想的自由。”〔3〕(P62)在大的左的思潮影响下,冯雪峰强调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呼吁给予创作者创作自由,是非常不易的。

3、文艺对人民态度的主张不同

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具有斗争性、革命性和先进性,坚持文艺对于人民大众只能有一种态度,即“歌颂”。毛泽东在《讲话》中开宗明义的指出:“当前文艺问题的中心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2〕(P853)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大众在思想上比知识分子更干净,在行动上比知识分子更革命,在革命性上,比知识分子更坚决,正因如此,文艺创作者要创作出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就要向人民大众学习,要“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要热情的“歌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2〕(P871)。为了促使革命文艺思潮从批判向歌颂转变,毛泽东发表《讲话》之前,就曾提出一个有关鲁迅的重要的观点。1939年11月,他在给周扬的一封信里说:“鲁迅表现农民着重其黑暗面,封建主义的一面,而忽略其英勇斗争、反抗地主,即民主主义的一面,这是因为他未曾经验过农民斗争之故。由此,可知不宜把整个农村都看作是旧的。”〔9〕(P259-260)

在《讲话》后,文艺界开展了大规模的贯彻实践,但由于“毛泽东文艺思想本身所存在的机械论和绝对化倾向”〔10〕(P717),导致文艺创作者在文艺实践中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把为工农兵服务机械地理解为只能写工农兵;因为提倡写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就排斥写知识分子,排斥对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的善意批评;因为提倡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就不能容忍所谓‘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10〕(P717)冯雪峰对这种简单化地理解创作者与人民的关系的倾向进行了反思。冯雪峰首先肯定:“人民的觉醒的程度和范围,及其趋于组织性的力量,比起抗战前来是进步了不知好多倍了,这是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八年抗战斗争的结果。”〔3〕(P156)但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人民就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灰色的一面;有要求解放的一面,也有依然被封建意识束缚的一面。”〔3〕(P169)甚至“这落后的最为本质的严重意义,是它不仅为过去的历史和反动统治的压迫的结果,并且它自身还成为旧的压迫势力和反动统治之群众的消极的基础;因为所谓落后,就是不自觉地屈服在被压迫被剥削的旧生活之下,消极地接受反动统治的支配,也麻木地疲乏地饱受折旧的生活观念。”〔3〕(P157)这些忠实于历史事实的分析,既是对当时文艺界较为泛滥的左倾机械论对人民性简单解释的一种纠正,同时,也是对文艺功能的一种澄清,即文艺的功能不是简单地“歌颂”群众来达到辅助政治的目的,既要反映政治性又要担负启蒙任务的文艺应该坚持“明澈坚强的批判力”,这样才能“给落后的人民以强有力的正确的批判,以这种特殊方式体现出来的人民性,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3〕(P170)

三、理论异同的原因剖析

毛泽东与冯雪峰文艺理论视野的相同,是因其所在时代的主题相同,同为文艺领导人的身份相似,接受的理论渊源近似;两人对一些具体命题的解读有异,是因两人对自身的身份定位不同,具体理论的接受各有偏重,生活与工作的活动圈存在差异。

1、时代主题、领导身份与理论渊源的相似

就时代主题而言,在毛泽东和冯雪峰理论创建的时代,救亡图存是最大的主题,大的时代氛围制约着那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的思考角度和理论取向,古已有之的“文以载道”思想更促使他们把文艺的政治教化功能作为理论建构的重要目的,文艺为革命服务因此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毛泽东和冯雪峰站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舞台上建构文艺理论,首要考虑的就是文艺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促成革命的胜利。两人文艺理论中透露出来的强烈的文艺功利观正是那个时代的表征。

同为党的文艺领导人是毛泽东与冯雪峰理论视野相同的另一个原因。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讲话》中对文艺的诸多问题的阐述正是基于这一地位而产生的。冯雪峰自然没有毛泽东的位置显赫,但其在党的文艺工作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冯雪峰1931年任“左联”党团书记,期间断断续续地从事着党在文艺上的组织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由周总理点将主持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主持人民文学出版社。同为文艺领导人的身份决定了二人的理论话语不得不从党的大政方针出发,而必然围绕文艺为革命和政治服务这条主线来建构理论,有时甚至为了服从政治的宣传需要,而难以兼顾文学艺术的本身规律和作家的本人的情感需要。

就宏观理论渊源的接受来看,二人文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两人文艺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渊源便是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两人都阅读过来自俄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都将其作为自己思想材料的重要部分,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深情向往俄国十月革命和俄国革命道路”,认为“中国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并大量阅读了马恩的许多著作。冯雪峰也是在“走俄国人的路”的思想导向下,放下了最初所从事的译介日本短篇小说的工作,转为译介俄苏文艺理论。可以说,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两者文艺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两人理论视野相同的重要原因。

2、角色定位、理论接受与空间环境的差异

首先,政治家与作家之定位差异。尽管同为党的文艺领导人,毛泽东与冯雪峰在建构文艺理论时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却存在明显差异。作为政治家和革命家的毛泽东自然会把文艺同政党的领导联系起来,会将文艺怎样更好地服务于政治和政党问题放在首位,并要求文艺事业成为整个人民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文艺必须能够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而冯雪峰虽有革命家的身份,但很多时候他的思想又不自觉的与《讲话》发生了偏离,而以作家和文艺批评家的角度来看待文艺创作,开展文艺批评,这与冯雪峰的个性和早年的创作经历是分不开的。冯雪峰最初是以湖畔诗人的身份踏入文坛的,在成为党的文艺领导人后,冯雪峰并没有摆脱作为“湖畔诗人”的冲动和率直性格,建国后他还不断强调自己只想干一点“具体的文化工作”,“走单单做一个作家的道路。”〔11〕正因为这种角色定位,冯雪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对于艺术的审美规律和特性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强调要对作家的主体精神给予重视,这些认识如一股暗流始终涌动在冯雪峰的文艺思想的脉络之中。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反左”的重要力量:“在40年代仍坚持反左,把左倾视为革命文学主要危险的批评家并不多,除了胡风之外,冯雪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12〕

其次,具体理论接受的侧重不同。从大的方面看,毛泽东与冯雪峰都以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为理论渊源,但具体而论,两人所接受和继承的理论遗产又各有侧重。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较多地继承了以列宁为代表的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国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认为:“毛的马克思主义是属于列宁主义派”,“完全是列宁主义的”〔13〕(P6-33)可以说,列宁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是最重要、最直接、最深刻的。毛泽东在《讲话》中阐述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时,就体现了列宁的从阶级的观点去看待文艺,用阶级的方法去分析文艺并赋予文艺鲜明阶级性的思想特质。相比之下,冯雪峰文艺理论更多的吸收和借鉴了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等人的文学主张,这一派既强调文学艺术具有阶级功利性,又认可艺术表达对于阶级政治的重要性。如普列汉诺夫就反对将艺术简单地充当某种政治概念的传声筒,同时对艺术的真实性也有着深刻的阐释。这些观点都引导着冯雪峰在文艺理论建构中重视艺术的特殊规律和审美特性。

最后,两人的活动圈存在差异。就毛泽东而言,其文艺理论形成的主要时间是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他的《讲话》,主要是置面当时中国几块解放区的现实生活而发生和形成,因此其活动圈可以概括为“农村政治圈”。其中,“农村”主要指毛泽东活动的空间地域,“政治”主要指毛泽东活动的性质或者说该空间环境的所呈现的精神气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在这一活动圈内,占据其思考空间的就是如何动员可以动员的力量推动革命进一步的向前发展,反映到文艺理论中,就必须解决文艺为谁服务的方向问题,怎样服务的态度问题。对比毛泽东,冯雪峰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空间环境主要以江浙、上海、重庆、北京等大的“城市文化圈”为主,可以说他的主要活动空间是游离于政治中心圈之外的,如其主要论著《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就是在重庆完成的。在这个活动圈内,他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各种文化人,如他与鲁迅、丁玲、茅盾等作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决定了冯雪峰对于文艺活动、文艺发展必然给予较多的关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生活圈内,冯雪峰受鲁迅影响较大,他是鲁迅的学生、挚友以及研究者(鲁迅研究的通人,许广平语)。鲁迅秉持启蒙主义的文艺思想,启蒙主义要求作家对于历史,对于现实,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和理解,反对思想文化领域里一切形式的专制主义。冯雪峰所强调的给予作家一定的创作自由,所主张的通过文学的启蒙来改造中国农民身上所存在的缺点,都是以鲁迅的思想观点为指向的。

毛泽东与冯雪峰同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他们继承了马克思文艺思想的精粹,尤其是作为革命领导人的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文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讲话》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划时代的文献;而冯雪峰作为一名稳健的文艺批评家,其文艺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保留了自己的独立的思考精神,对一些理论命题提出了异于当时主流观点的见解,而正是这些尊重历史事实、富有理论创造性的观点构成了其反对左倾机械主义的理论武器,奠定了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席地——“考察马克思主义批评在中国形成的过程,冯雪峰是最有代表性的‘现象’与线索。”〔12〕历史发展永无止境,虽然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冯雪峰分别代表的两支流派“一个已经‘断流’,另一个难以在文艺的实践中再现勃勃生机”〔4〕,但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却没有中断,两人理论中的真知灼见仍旧是文艺理论发展的有益财富,吸前人所长,戒前车之鉴,开创文艺理论发展的新局面,是今天学人的艰巨任务。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冯雪峰.雪峰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支克坚.冯雪峰、胡风与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流派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4).

〔5〕李永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N〕.文艺报.2007-11-20.

〔6〕庄锡华.20世纪中国文艺观念演进描述〔J〕.文艺争鸣,1999(11).

〔7〕季水河.毛泽东与胡风文艺理论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1).

〔8〕潘天强主编.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0〕陈骏涛.世纪末的反思——五十年文学理论批评一瞥 :新中国文学五十年〔C〕.张炯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1〕胡愈之.我所知道的冯雪峰〔J〕.新文学史料,1985(4).

〔12〕温儒敏.历史选择中的卓识与困扰——论冯雪峰与马克思主义批评〔J〕.学术月刊,1994(5).

〔13〕萧延中主编.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一卷〔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冯雪峰文艺理论文艺
1942,文艺之春
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 21:32:42
彼之师,己之友
同舟共进(2020年7期)2020-07-26 14:25:36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艺术评论(2019年6期)2019-01-30 09:00:58
大秦岭·国宝朱鹮
当代陕西(2018年17期)2018-09-17 07:53:18
西安年 · 最中国
当代陕西(2018年5期)2018-04-26 02:18:04
□文艺范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6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