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仁远 钟立/文
科学防治青少年近视
褚仁远 钟立/文
屈光不正是最常见的眼科异常,尤以近视最为常见,不仅影响视觉功能与视觉质量,而且对社会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中国人近视患病率远高于其他种族,估计在33%左右,在局部地区甚至已达到流行的程度,尤以青少年近视最为普遍。
最近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及卫生部等6个部门共同组织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岁~12岁、13岁~15岁、16岁~18岁以及19岁~22岁4个年龄段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40.89%、67.33%、79.20%和84.72%。低年龄组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非常明显,在7岁的小学生中,视力不良的人数较2005年增长了10%左右。
人眼的屈光状态随着生长发育、年龄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正常情况下,婴幼儿出生后不久都处于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眼轴逐渐延长,逐渐趋于正视,在学龄前基本达到正视,这个过程称之为“正视化”。如果过度正视化,眼轴过度延长,即发生“近视”。反之,正视化不足则为“远视”。若以正视为中心,坐标的两侧便是远视眼和近视眼,分布对称。
在屈光分布范围中,可供参考的记录为:4~6岁为+3.06D~+0.49D;7~9岁为+2.91D~-0.77D;10~12岁为+2.94D~-2.38D;14~16岁为+2.69D~-3.07D;17~19岁为+1.06D~-3.98D。即4~6岁幼儿正常眼均属远视,其下限为+1.0D。其他年龄组可允许的近视屈光度上限分别为-0.77D(7~9岁)、-2.38D(10~13岁)、-3.07D(14~16岁)及-3.98D(17~19岁)。而散光在儿童和青壮年多为顺规散光,而到老年多转化为逆规散光。
青少年近视主要呈现以下两大特点:1.在身高增长的过程中,眼轴不断增长,近视易加深;2.发育调节系统在不断成熟中,易遭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儿童调节在上升期间,应以增强自主调节功能为主。
自1959年法国依视路公司首创了渐进多焦点镜片以来,镜片市场不断更新换代,流派不断丰富发展,但原理不变,即在镜片的中央光学中心处,向镜片下方设计成逐渐减少戴镜者看近物时所用的调节力,眼球越向下转,减少调节力屈光度范围与程度也越大,因此,渐进多焦点镜片从开始就是为老年人看近物设计的。半个世纪以来,其适应症仍然基本未变,在美国,51%的老年人都戴此镜,在北欧,71%的老年人都戴此镜,而在我国,即使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大城市中,老年人戴此镜的比例也不到5%。那么,每年生产出来的渐进多焦点镜片用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主要用在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中去了。渐进多焦点镜片是外国人发明和发展的,他们为什么不用于青少年近视防治,而唯独在我国主要用于青少年近视防治中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在现在高科技发展的信息时代里,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作基础,任何企业和事业都不可能得到持久稳步的发展。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的美国务中心研究C O M E T计划报告中叙述:渐进多焦点镜片对内隐斜近视或许有一定的效果,对外隐斜近视可能有害。须知,内隐斜近视病人很少,只占近视患者约10%。
我们知道,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家长总希望孩子体格强壮,成人有武松打虎之力,长大后干活才不累,同样的情况是,儿童在发育过程中,调节功能是不断建立和健全的,但家长总希望儿童调节功能越强,调节储备越大,这样成年后看物就不累了。青少年戴上渐进多焦点镜片后,让他看近物少用调节,就好比怕宝宝走路太累,爸爸采用以车代步的方式,妈妈采用不下床喂饭的方式养育孩子,这样宝宝长大后还会有力气吗?正确的方式是在对青少年近视患者验光时,必须检查眼位和调节,如果为内隐斜,或集合性调节/调节(A C/A)过大,渐进多焦点镜片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治疗方式,但对其他90%非内隐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来说,这样的选择将促使外隐斜的孩子更外斜,近视发展更快。
我曾与一位制造渐进多焦点镜片的企业家交流,他认为中国人舍不得用钱给自己或者将父母的老花镜换上一副渐进多焦点镜片来改善生活质量,但对孩子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购买能防治近视的镜片和各种产品。另外,他认为,我国是近视大国,尽管内隐斜和AC/A过强的青少年近视比例少,但由于基数大,总量仍很大,况且老花眼市场基本空白,因此许多企业家认为只要以科学理念尽心推广,青少年渐进多焦点镜片市场仍然大有作为。
现今青少年防治研究的聚焦点有2个:1.针对调节迟缓现象,增加调节灵敏度的防治措施;2.针对旁中心离焦现象,减少旁中心离焦的防治措施。美国休斯顿大学Smith教授2005年婴儿猴实验证明:周边形觉剥夺能引起近视眼;屈光状态的改变不依赖中心视觉。根据这个实验结果,Smith教授提出了“角膜塑形的近视及眼轴增长控制机制”,并已获得业界公认。
图1 Smith et al. Peripheral vision can influence eye growth and refractive development in infant monkeys.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546: 3965~3972.
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改变周边屈光度的作用已被证实,但角膜塑形镜因为度数太高、散光太高、角膜弯度太大或太小都不能配,加上卫生要求和经济要求较高,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框架眼镜仍然是目前矫正青少年近视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但由于普通近视镜片的旁曲面比眼球角膜弯曲度小,越离开光学中心点的镜片部位屈光度越大,加上眼球看物虽然固视一个物体时,仍会出现不能自主的摆动现象,因此当青少年戴上一副合适的近视镜片时,旁中心离焦现象仍然存在,在其作用下,依旧存在着近视加深的潜在威胁。
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根据这一理念,提出了新镜片设计的高科技理念:既能做到形觉剥夺减少以及旁中心离焦减少的相对统一,还能减少旁中心离焦现象,又使可见清晰视野最大,还要在远距离和近距离的舒适度、清晰度方面都有良好配戴感受。
青少年近视防治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增加调节灵敏度和减少旁中心离焦为核心;医学验光;配戴有周边视力控制技术的镜片;建立屈光发育档案,长期跟踪随访;教室灯光、课桌椅改造及课业簿册视觉卫生标准化。其中,建立屈光发育档案、长期跟踪非常重要。正常儿童都是远视眼,其裸眼视力不等于屈光状态,其屈光状态会随着眼球的发育而变化。为详细了解孩子的屈光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屈光发育异常,必须建立完善的档案,并定期带孩子进行屈光检查。
①及早发现屈光异常,如高度远视、近视、散光和弱视等。
②及早发现婴幼儿是否有眼疾。除了给孩子验光外,还要同时检查孩子的眼位(确定有无先天性青光眼或其他眼底病变)等情况,相当于给婴幼儿的眼睛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
③在视力正常的儿童中,筛选出近视眼“坯子”,是建立屈光发育档案的最主要目的。比如,一名8岁的儿童应有+1.50D~+1.25D的远视,视力是1.0。另一位视力同祥达1.0的儿童,但扩瞳验光后,发现其屈光状态是+0.75D的远视者正视(无屈光度),那么该儿童今后变成近视眼的概率就大,如果能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就能有效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①从2岁开始建档:一般而言,2岁儿童应建立初始档案,以后每半年检查一次,直至12岁。以往眼科的患儿常就诊过晚,往往是家长或幼儿园老师发现其眼睛有明显异常,如眯着眼睛、歪着头视物,或有“斗鸡眼”、“斜白眼”时方来检查治疗。若能从小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定期检查,更容易发现问题。
②选好地点:儿童眼调节力很强,必须进行散瞳验光才能获得准确的屈光结果。由于散瞳验光是医疗行为,故家长最好带孩子去正规的医院眼科验配中心、有资质的眼镜店进行相关检查。
③整理、保管好屈光资料:家长应妥善保存孩子每次验光的资料,并与眼视光医生保持联络。通过这些数据,医生能很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屈光发育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专家简介
褚仁远教授
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高级视光学专家顾问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博导,上海市眼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我国临床眼视光学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明确提出临床眼视光学包括验光配镜、隐形眼镜、屈光手术、弱视防治和低视力矫正5大内容。先后培养42名博士和博士后,并荣获2006年美中眼科学会金钥匙奖、2010年度中华眼科学会杰出成就奖。因首次发现“伴侣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白内障”而被评为“我国眼科对近代国际眼科的两个标志性贡献”之一。创建“色光调控防治近视眼发展”、“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等新理论,成功研发国内减少旁中心离焦镜片“视特保”,为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近视预防及控制的临床研究和技术应用做出了显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