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生跃 雷锦文
云南省盈江县芒章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盈江 679300
养好哺乳仔猪,是养殖生产中发展数量、提高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仔猪黄、白痢是养猪生产中最常见的仔猪急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给养猪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就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白痢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及总结,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仔猪黄痢亦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由母猪带菌、环境污染、气候突变引起;主要感染3日龄以内的仔猪,只要有1头发病,几乎全窝仔猪都发病;猪场内1次流行,经久不断;整窝仔猪的发病率为50%~90%,病死率达100%;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剧烈水泻、排黄色液状粪便、迅速死亡为特征。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以排乳白、灰白色带有腥臭的浆糊状稀粪为特征。1窝仔猪中发病率达50%,同窝仔猪间传播快,常一窝接一窝地发生,病死率低。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猪舍卫生条件差、阴雨潮湿、天气突变、突然更换母猪饲料或饲料营养水平低;另外,母猪的乳汁时浓时稀,会致使仔猪自身抵抗力降低而发病。
3日龄的哺乳仔猪,突然有1~2头发生剧烈腹泻,之后全窝甚至整批仔猪发病。排黄色糊状稀便、腥臭,几分钟排1次;在捕捉、嚎叫时肛门会冒出稀便,后躯及尾巴沾满污粪;病猪表现口渴,站立困难,嘴唇触地,行走摇晃;有的卧地不起,两眼紧闭,嘴靠近乳头因无力吮乳而停止吃奶;继而严重脱水,迅速消瘦,眼窝下陷,昏迷衰竭而死。
20日龄仔猪,突然拉痢,开始排浆液状稀便,随后出现乳白色、灰白色粪便,腥臭味浓;在肛门、尾端常沾有粪便,严重时仔猪逐渐消瘦、拱背,皮毛粗乱无光泽,一般病程3~7d;结膜苍白、怕冷,常蜷缩卧地或“打堆”。
胃、肠道内充满大量酸臭气体和少量黄白色凝乳块;小肠臌胀,内有大量黄白液态内容物和气体;十二指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和败血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有弥漫性出血小点;病重者心、肝、肾等脏器有出血点和凝固性小坏死灶,下颌淋巴肿胀,膀胱黏膜轻度出血。
搞好产房卫生和消毒工作,临产前用3%来苏儿溶液或20%石灰乳喷洒猪舍进行消毒,也可用2%消毒灵进行消毒;母猪分娩前用温热的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腹部和乳房。
产前20d注射K88TB基因工程疫苗或产前10d注射仔猪黄白痢灭活苗4mL;产前7d喂止疴过奶灵1包,产后10d和20d再各喂1次;同时用效果好、价廉、清热解毒并且止痢的中草药,在产前10d饲喂母猪,提高机体免疫力,如翻白叶、马鞭稍、黄连煎水喂母猪2~3次,提高母猪抗病力。
仔猪出生后,用纱布或毛巾擦干净,尽快让仔猪吃上初乳,获得免疫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一是补铁补硒,给仔猪注射牲血素2mL,10~15日龄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注射液(0.5mL/头);二是要及时清除粪尿、污物并经常消毒,保持圈舍干燥、通风、透气、光线良好;三是搞好仔猪的防寒保暖、防挤防压工作,加强对母猪及仔猪的管理、保育,做到“三定三看”,即定人、定时、定量喂饲,看精神、看吃食、看粪便颜色。
注意母猪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水平,合理搭配饲料,喂全价料,保证青绿多汁饲料的供应,补充多种维生素;仔猪早断奶、早补饲;注意蛋白质和饲料的喂量;更换饲料和改变环境要逐步进行,避免造成仔猪消化机能紊乱和产生应激反应,使机体的抗病力下降而发生本病。
以预防为主、治疗为铺。发病1头,应及时对全窝进行治疗。
菌痢康,0.1mL/kg体重,肌肉注射,2次/d,连用3d;仔猪救命针,0.1mL/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连用3次;速灭杀星、痢清、仔猪大救星、痢菌净、止痢精品、一撒止痢、长效抗菌剂、磺胺类药物等酌情选用。笔者采用在母猪产前20d注射K88、在仔猪出生后的第3天灌服红白滴滴宁或用杀痢王涂擦仔猪耳根、背部的方法,先后治愈1513头;并指导某养殖场用产前注射K88、产后第3天仔猪灌服撒痢灵的方法,治愈985头,均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