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霞 李炳志 马仲彬 刘永录,2 李荣誉,2 张国祖,2*
1.河南省康星药业有限公司,河南中牟451464;2.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郑州450011
我国养殖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较快发展,从过去的畜禽产品匮乏到现在的敞开供应、充分满足市场需求,不仅为城乡居民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肉、蛋、奶等畜禽产品,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养殖业在整个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部分地区的养殖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养殖业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如何正确认识养殖业面临的困难,走出困境的出路又在何方,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养殖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科技为手段、养殖专业户为基础、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生产、农科教结合,把养殖业的产加销、农工贸等环节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现代养殖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养殖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养殖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关键是建立生产效率高的龙头企业;基础是形成主导产业,并让农民参与;优势是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本质是发展市场养殖业,使养殖业向现代化迈进。
发达国家的养殖产业化经营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育成熟、养殖业实现了现代化和农业高度商品化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时发达国家的食品需求趋于饱和,农产品生产出现过剩危机,养殖产业化发展侧重于肉类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经过近60a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养殖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养殖产业化发展是所有农业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实施养殖产业化经营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养殖产业化经营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化是实现养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养殖产业化经营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使养殖产业化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相关政策尚不完善,难以适应养殖产业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农业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业竞争力的提高;各地出现的养殖产业化经营模式多种多样,缺乏统一规范的引导;融资渠道不畅通,影响养殖产业化的推进等。融资是养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但部分地区的银行为了规避贷款风险,从严控制中长期贷款,导致部分企业挤占流动资金搞技改,严重影响了产品结构的升级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
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的限制,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不强,因此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企业和养殖户的支持。当地政府应利用优惠政策,培育带动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或吸引外地企业到本地投资建厂,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推动养殖产业化进程。同时,国家也应适当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支持,为欠发达地区的养殖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缩小地区间产业化发展的差距。
目前,虽有部分地区提倡通过让企业返还利润、以保护价收购养殖户的产品等手段来帮助和保护养殖户,然而实施过程中,企业违约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是由于企业和养殖户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不平等造成的。如果企业以高价收购养殖户的产品,则会刺激养殖户过剩生产,同时企业利益受损、竞争力减弱,这是企业所不愿承担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养殖户应以平等、自由的原则进行交易,从而形成均衡价格,使供给方和需求方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
抓企业的标准化生产,使其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并加大对畜禽产品质量的检测力度,严格控制质量关,做到“以质取胜、优质优价”,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引进新技术,加大养殖业的科研力度,对畜禽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或开发新产品,以延长畜禽产品的加工链条、增加附加值。另外,还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指导企业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优势的产品,形成区域主导产业。
按照“小政府、大企业、大服务”的思路尝试政府机构改革。“小政府”就是行政管理机构小、层次少,如精简农、林、牧行政管理机构,安排合署办公,使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步入生产第一线,以技术入股,做技术服务。“大企业”是在建立“小政府”的基础上,把大量精简的机构组成企业集团(如农工商公司、农业开发公司等),再和养殖户通过基地建设等连接起来,形成养殖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大服务”是指政府、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要从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技术培训、资金筹措、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方面,为养殖产业化和养殖现代化发展服务。
健康养殖直接关系到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要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要求,积极推行健康养殖;同时,加强饲料安全管理,从源头上把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关;另外,还要加大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通过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养殖户”的经营模式、“提供良种、提供饲料、提供信息、提供技术服务”的经营机制及建立畜禽行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推动企业和养殖户对接,提高农民从事养殖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建立优质畜禽种源基地,优化畜禽结构和质量,为养殖产业化快速发展奠定优质种源基础。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提供技术上门、实行全程服务等途径,为畜牧兽医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有效平台。
以畜牧业财政贴息、种畜补贴、项目配套等多种形式,积极扶持畜禽养殖;金融部门可就新增畜禽生产提供贷款,为广大养殖户提供金融支持。同时,做好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工作,建立科技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国家的科技培训扶持政策,积极建立县、镇、村多级培训网络,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将畜禽养殖最前沿的技术迅速推广给广大养殖户。另外,还要加强对科技推广人员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科技推广技术人员安心深入基层,全心全意传授农户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