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奇
(西双版纳边防支队医院, 云南 景洪 666100)
项背部肌筋膜炎,是指项背部肌肉筋膜因为劳损、寒冷、感染等因素引起项背部组织损伤、炎症、瘢痕,使项背部广泛疼痛的一组症候群。西双版纳亚热带雨林气候使该病成为该地区的常见多发病,笔者自2006年以来,采用刮痧疗法配合内服通气防风汤治疗该病125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25例患者均为本院颈肩腰腿病科2008年4月份至今收治门诊患者,其中男45例,女80例,年龄17~65岁,病程3~60 d,入选病例均参照2006年人民卫生版社出版《颈肩背痛非手术治疗》中项背部肌筋膜炎诊断要点确诊[1]:①长期低头工作的人群,女性多于男性;②颈肩背部广泛持续性酸胀疼痛,晨起或遇冷加重,午后或活动后减轻;③棘突旁、椎旁及斜方肌局部可有压痛点;④X线无诊断意义但有鉴别价值。病例排除标准:①颈椎病;②退变性颈椎失稳;③颈椎间盘突出症;④颈椎、胸椎骨折、结核或肿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项背疼痛。
1.2 治疗方法
1.2.1 刮痧治疗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肩背部,术者先以拿、捏、揉、按、、拍等手法对颈肩背部组织适当放松,然后涂抹刮痧油用牛角刮痧板先沿督脉从上至下从大椎穴到至阳穴刮痧,再从颈部新设穴开始沿后外侧经肩井穴,巨骨穴到肩髎穴刮痧,然后从颈根部沿肩胛内侧与脊柱之间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位置至肩胛下角等高处刮痧,最后从天宗穴向肩贞穴的刮痧,刮痧时手法以泻为主,年轻体壮者手法重缓,年老体弱者手法轻快,以皮下出现瘀血为度。以上手法双侧均施,每3 d重复1次,4次为1疗程。
1.2.2 中药治疗 防风12 g,蒿本12 g,甘草10 g,羌活10 g,独活10 g,川芎8 g,蔓荆子12 g,冷痛甚者加桂枝10 g,细辛8 g,僵硬者加葛根45 g,生姜15 g,体虚者加党参15 g,白术15 g,上药用冷水浸泡30 min,然后武火煨开,文火煎煮10 min,分次温服,1天1剂,1日3次,1次约200 mL,连服12剂为1疗程。
2.1 疗效标准 治愈:颈肩背部疼痛消失,功能活动自如;好转:颈肩背部疼痛不明显,但持续活动或寒冷刺激后自觉不适;无效:颈肩背部疼痛无缓解,功能活动受限。
2.2 治疗结果 125例患者,经治1疗程后评定疗效,其中治愈82例,占65.60%。好转36例,28.80%。无效7例,占5.60%。总有效率94.40%。
项背肌筋膜炎病变主要累及肌肉或筋膜等纤维组织中的白色纤维,经过反复的微小外伤及慢性损害、病毒感染或外感风寒后,在肌肉或筋膜中形成过敏灶即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在肌肉内形成小硬瘢痕,构成肌筋膜纤维组织炎症疼痛的根源。本病属中医的“背痛”“痹症”范畴,其发病主要与气候环境有密切关系,风寒湿邪入侵肌表,壅致腠理,经络滞涩,气血不畅,不通则痛。项背为阳,手足太阳经均循行于此,主一身之表,故外邪伤表,太阳经气郁而不行,常致项背引痛相连。而西双版纳属亚热带雨林气候,一年四季天气炎热潮湿,人民群众生活、工作中喜袒露肩背,嗜吹空调、风扇,橡胶工、茶农长期野外夜间低头劳作,风寒湿邪更易侵袭项背引发本病,使本病成为该地区常见多发病。
笔者认为应以散寒除湿,疏通经络,调气活血止痛为主。在颈肩项背部循经刮痧,一方面可使局部皮下的毛细血管扩张同时血细胞部分破裂,增强病变局部的血液循环,破裂的红细胞在吸收过程中,对机体形成双向调节作用,加强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起到抗炎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另一方面手足太阳经均从肩背循行过后颈上头,督脉更是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通过循经刮痧,刺激颈肩背部手足太阳经和督脉的皮部,调节肩背部阳经的功能,激活经气,疏通经络,引邪外出使项背阳经经脉通达,气血运行流畅通则不痛,起到祛邪通络、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通气防风汤出身宋代骆吉龙撰述之《增补黄帝内经拾遗方论》,“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故方用防风通气”[2],专治因外邪滞塞而致手足太阳经络气不通,引而为循经部位出现疼痛不利之主症,方用防风、蒿本、羌活、独活、蔓荆子等均为太阳经之专药,散经中之邪,邪去则正安不痛,甘草、川芎益气活血,血行则痛止,全方用药轻清,均具有较好的疏风散寒通经止痛作用,随症而加的桂枝、葛根、细辛、生姜等药也都具有较好的通经解肌止痉止痛的功效,所以内服该方与颈肩项背部循经刮痧相结合,内外兼治,对项背肌筋膜炎疗效确切。
[1]陈廷刚,刘怀清,闵苏.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1~122.
[2]骆吉龙,刘浩德,朱练.增补黄帝内经拾遗方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