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全球化的困局与抉择*

2012-12-09 11:06吴道显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全球化

郑 文,吴道显,张 丽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中医中药是中国独有的医药学。它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验证,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及世界的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世界传统医学挖掘和发展方兴未艾,国际上掀起一股崇尚天然、绿色、生态的健康消费理念,全球性的“中医热”、“针灸热”持久不衰,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中医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目前,中医全球化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深入研究中医全球化进程中的现状、动因、困惑和抉择,促进中医全球化顺利进行,是值得研究的现实命题。

1 中医全球化的现状与动因

1.1 中医全球化的现状

首先,中医针灸诊所遍布全球,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下了广泛的基础。据了解,美国登记的职业针灸师有1.1万余人,德国有3万名针灸师,墨西哥的针灸师有5000多人,澳大利亚有4500个针灸、中医师,巴西有针灸师1.5万余名,新加坡有中医师1500人,中国香港特区登记的中医、针灸师有7707人,甚至在南太平洋岛国中只有两万人口的基里巴斯也有两个中医诊所。近几年来,随着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合法地位的承认,中医 (针灸)诊所数量越来越多。在据资料统计,英国50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3000个;荷兰15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1600个;加拿大30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3000个;澳大利亚1900万人口,有中医诊所4000个。

其次,世界上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许多国家和政府开始重视中医药的应用、管理与发展工作,如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家。

最后,国家间的中医药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与外国政府及有关国际组织已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双边政府间的协议96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49个[1]。

此外,中医药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已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督促各成员国推动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中予以发展。世界卫生组织也开始注重发展传统医药,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第52次委员会上通过的《西太区发展传统医药战略计划》,将对我国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

1.2 中医全球化的动因

导致中医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其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中医全球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中医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其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中医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随着化学新药创新难度增大,生物技术药物逐步成为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跨国医药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加强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建设,积极推动中药新药全球同步研发和上市。

最后,中医药本身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推动中医全球化的最根本动因。一是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种类发生变化、代谢及免疫异常、慢性疾病增加、现代医学无能为力而中医往往有效;二是大众对健康消费理念的改变。人们对西医局限性和西药毒副作用的不断认识,人类回归自然、回归天然的意识和愿望不断增强,崇尚天然药物和传统疗法的潮流方兴未艾。中医药以人为本,取材自然,符合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口号;三是当今医疗模式已经由治疗型转向预防型,符合中医防重于治的思想;四是用于防治肿瘤、心血管病、艾滋病急需寻找新药,从现有的有效的新药中提取、分离衍生物是一条捷径。

2 中医全球化的困局与尴尬

2.1 理论困局

中医全球化不可避免地面临理论困惑。中医学理论建立在气、阴阳、五行等哲学语言基础之上,这些概念虽然从整体、联系、平衡、和谐等观念出发解释生理病理现象,但这些理论重功能轻结构、重思辨轻实证,重经验轻实验,重定性轻定量,重神轻形,带有抽象性、模糊性、思辨性、不确定性、多义性、封闭性等特点,不少是很难证伪的哲学术语[3]。

2.2 文化冲突

中医全球化面临的第一个文化问题是与西医文化的碰撞。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它带有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这种特性在其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逻辑推理、概念体系、技术手段等各个层次都呈现与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病灶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无法类比和沟通。

中医全球化面临的最尴尬的局面是科学文化的审问。长期以来,在国际舞台上,人们认定评价科学理论和知识的尺度是真实性和客观性,科学划界的标准是“可检验性” “可重复性” “可证伪性”“主体际性” “逻辑完备性”等。以此尺度而言,中医的气论、阴阳五行观、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不符合西方科学的标准,甚至有人提出中医是伪科学、非科学、玄学,主张废除中医,将中医排除于科学殿堂之外。

2.3 语言障碍

首先,中医语义表述模糊、概念歧义。中医语言以自然语言为主体,中医的概念大多是哲学概念和人文概念,如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卫气营血、君臣佐使等,缺乏严格的定义,其内涵的多义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既难被西方人理解,也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证实。而科学语言必须具备单义性、确定性、严格性、统一性、精确性。

其次,外语的挑战。目前,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高级别的中医人才比较缺乏。也有部分外语人才从事中医的翻译工作,但不能满足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最大的障碍是缺乏系统的中医专业知识。

2.4 中医教育的尴尬

当代中医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末算起,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多年来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真正的中医不多,中医药科研上有成就者很少,名中医更是罕见,其原因是当代学院式的教学模式与传统中医注重实践的特色不相吻合。在强调“规格、规模、规范”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现行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加上“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造成理论、临床不能有机结合,学生的中医临证少等问题。同时,中医教育严重西化,过多地安排西医课程,结果出现“以西化中”的倾向。

2.5 中医药企业面临的挑战

一是我国中医药基础研究严重不足。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中药生产缺乏规模化,技术含量不高,药品有效成分不清,毒理药效基理不明,质量检测指标滞后,临床疗效客观标准不够;二是我国中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药生产企业多、小、散、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不多,同时生产的药品质量差,炮制粗劣、品种混乱、伪劣药品泛滥,这直接影响了我国中医药企业在医药市场的垄断力和竞争力,制约了中医药产品和企业走向世界;三是中医药知识产权受到严重威胁。国外许多制药大企业纷纷来中国寻找成熟项目开发拥有自主产权的新药,中医药资源不断流失;四是外国“洋中药”大举入侵。外国制药企业投入巨额资金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在中国国内销售,并在中国注册取得了专利保护。

3 中医全球化之抉择

3.1 厘清差异,扬长避短,保持中医特色和优势

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事物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在事物的个性中都藏着与其同类事物的共性。任何一门学科和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其特殊的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因而具有特殊性,但都力图揭示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具有普遍性,中医也不例外。

中医要实现全球化,必然面临理论拷问、文化冲突、语言障碍等问题,从而可能出现水土不服、上吐下泻等症状。解决的办法是:一,厘清差异、扬长避短。分清哪些是共性和长处,从而在全球进行推广;二是博采众长。要敢于站在国际国内巨人的肩膀上,广泛吸收各门学科的知识,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三是要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中医中药是中国独有的医药学,它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验证,在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等几大世界古代医学体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情况下,中医却绵延数千年,从未间断,它为何在巨大的时空范围内有如此坚韧的活力,原因在于中医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就理论层面而言,中医的特色体现在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基础、理论特色、科技寓意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如朴素唯物论、整体观、恒动观、朴素系统思维、取象比类方法、司外揣内与黑箱方法、“医者意也”与“心悟”方法、“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各个方面;从实践方面而言,中医具有安全性、有效性、简便低廉、贴近群众等优势。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是合逻辑性与合目的性、合情与合理的统一。作为继承者的我们对它的态度是:保持中医特色和优势,努力发掘其价值,在国际舞台上将其发扬光大。

3.2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外向型人才

中医全球化靠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中医要走向世界,必须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外语学习非常重要。要求中医教育必须适应中医全球化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多样化、特色化。在强调培养学术型、临床型、中西医结合型、传统型等人才的同时,可以专门开设对外交流的外向型人才。主要培养系统掌握中医针灸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英语水平,能胜任国际间相互交流工作的外向型中医针灸人才。此类人才主要强化英语教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强化西医学基本知识和诊疗技能,强化中医基本理论和针灸临床技能,具备在国际间进行交流和工作的能力。这类人才培养数量约占中医人才群体总量的5%[4].

此外,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像欧美国际医学协会的交流。同时创造中医院校国际化环境,尽快提高中医高校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增强中医高等院校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尽量培养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

3.3 注重实践教学,探索多元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的理论源于临床实践,它是在实践中产生、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没有临床实践的中医理论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医理论将会枯竭而失去生命力[5]。

现代中医学教育模式应当在“临症为本,寓教学于实践”的理念的指导下,遵循中医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以学院式教学模式为主体,师承传授模式、导师制、自学式等相结合,创立优势互补、具有中医特色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3.4 鼓励和支持创新,形成创新的氛围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创新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和新时代的灵魂,对于中医事业而言,创新将成为其兴旺发达的源泉和不竭动力,良好的创新是培育和提高核心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中医创新包括:一是中医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不是全盘否定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而是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新事实,从而提出新的假设,最终形成新理论;二是中医药行业的创新,特别是鼓励中药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建设;三是中医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3.5 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医全球化的法律保障,是中医药产品和企业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水平;其次,完善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中医药法规;再次,政府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促进中医药申请国际专利。

4 总结

中医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都要经历曲折的漫长的过程,中医全球化道路亦不会一帆风顺。中医要努力掌握全球化进程中的规律,勇敢地迎接挑战,大胆地把握机遇,促进全球化健康、持续、顺利地进行。

[1]卫生部.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202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中医药国际发 [2011]50号.

[2]张军,吴贵生,彭 翔.我国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9):30-31.

[3]张宗明.奇迹、问题与反思—中医方法论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11.

[4]王新陆.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构想 [J].中医教育,2005,24(5):1-2.

[5]楚更五,郑进.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7(4):49-51.

猜你喜欢
中医药全球化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基层中医药》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