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中方,吕洪波
(1.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乡南荒村,内蒙古赤峰024000;2.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耥坑保水中耕法及其结果初步分析
吕中方1,吕洪波2
(1.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乡南荒村,内蒙古赤峰024000;2.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本耕作方法主要适用于北方旱田,特别是山坡地。一般大田耕作方法都是起垄种植,耪地过后不久就要耥地—用犁杖将两条垄之间耥上垄沟,同时为庄稼培土。其最大缺点是:短时间急速降雨会顺着垄沟流走,既不能保证农田有足够水分,又导致大量土壤侵蚀。经过多年观察,文章第一作者发明了耥坑保水法:在耥地的同时让垄沟变成一个个密集的小坑,相当于在农田中修筑了无数微型水库,有利于最大限度保持水土。该法改变了上千年的耕作传统,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减少水土流失,并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洪灾,值得大面积推广。
耥坑;坡耕地;保水;增产;推广
(一)传统的耥地方式及其弱点
在中国北方旱田区,初夏耪地后,等庄稼长到一定高度,一般都用犁杖在相邻的垄之间耥上垄沟,在为庄稼培土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地的表面积。其最大弱点是:每年夏天(一般6—8月份),一旦遇到急雨(特别是暴雨),雨水受到表层潮湿粘土的阻隔不能快速渗入地下,而是顺着垄沟如同小溪一样流走,同时带走大量松软而肥沃的土壤,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很难让农田保持足够水分,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
(二)耥坑耕作试验及效果
耥坑耕作试验选择普通坡耕地,在传统垄沟耥地后人工用镐头沿着垄沟刨坑,一般坑的直径20厘米左右,坑深10余厘米。坑间距一般30厘米左右,大约相当于一个坑接着另一个坑,坑之间的隆起高度与垄背高度接近。这就将原来的“V”字型垄沟变成了一个个紧密分布的小坑以及小坑之间的土隔挡(图1)。
图1 耥坑耕作示意图
2010—2011两年小面积试验结果:选择坡耕地种植谷子,均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坡耕地面积:
65m x 14.35m=932.75m2,折合为 1.4 亩。
该块地一共有35条垄,垄长65m,每条垄宽度:
其中25条垄(刚好1亩地)实施耥坑耕作改革,其余10条垄(刚好0.4亩地)保持传统耥沟耕作。两年的对比试验结果如下:
2010年不算干旱,除了缓慢降水外,有两场急雨,耥坑的亩产600斤,传统耥沟地亩产400斤,增产50%。换句话说,传统耥地法减产三分之一。
2011年缺少急雨,夏天后雨水也比较充足且多为缓慢降水,垄沟内流水时间较短。耥坑地亩产600斤,传统耥沟地亩产500斤,增产20%。也就是:传统耥地方法减产六分之一。
可见谷子产量随着降水多少以及方式变化很大,而且越是降水集中(急雨多),耥坑地增加产量就越明显。换句话说,降水越是集中,传统耥沟方式种植减产就越明显,而通过耥坑则尽可能地保持了高产。暴雨越多,耥坑地的优势越明显,而北方旱田区域每年降暴雨的机会非常多,缓慢降雨的情况反而较少,这就更有必要推广耥坑耕作了。
(三)简单的耥坑机械制作
上述实验是人力刨坑的结果,费时费力,而只有机械化后方能大面积推广。简单的耥坑机械已经研制成功,是在小型柴油机带动的耥地犁杖上加一个刨坑的镐头,由曲柄连杆连接,以一定间距在垄沟中刨出深浅适当的坑,也就是耥地和刨坑一次完成(图版I—1),效果和人力刨坑基本一样。显然,机械化是大田推广的先决条件之一。
(四)耥坑耕作相关视频及图片
本文提供了部分试验现场照片(图版I—1)。为了增加直观印象,作者已经将部分视频上传到优酷网,网址为: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3OTMyMTg0.html
此外,还有大量彩色图片和相关说明。见:科学网吕洪波博客,网址为:http://bbs.sciencenet. cn/home. php?mod = space&uid =39040&do=blog&id=533916
(一)耥坑耕作有两大优势:增产增收和水土保持
耥坑保水的原理很简单,耥坑使垄沟不再是简单的“V”字型沟谷,而是形成一个个密集的集水池,如同在田间处处建设了微型水库,使短期内急速的降水(暴雨)得以保存在田间的微型水库内,然后缓慢渗入地下,供庄稼慢慢吸收(图版I—2 至 I—8)。中国北方黄土丘陵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暴雨期间水土流失,这是造成土壤肥力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河流雨季洪水爆发的原因。如果普遍采用耥坑保水法,不但农田水分得以保护,而且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减少洪水泛滥,也减少了洪水对道路和河岸的破坏,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环境。
秋收后挖地检验发现:耥坑地湿度大,土壤松软(图版I—7),而相邻的未耥坑地土壤湿度小而且硬结(图版I—8)。
(二)耥坑保水法的推广意义
耥坑技术仅仅是在传统的耥地基础上做了一个小小的改革,不需要高深的技术,但效果却非常明显。而恰恰是技术含量低,使得这个改革成本低廉,容易实施。中国北方大面积耕地以旱田为主,而每年降水都以夏季和初秋的暴雨为主,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耥坑保水法一旦推广普及,就会让所有类似耕地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全面实现增产丰收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欢迎从事农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该方法进行严格论证,更希望农业管理相关部门派人到现场考察,以便综合评价该耕作方法并促使其尽快得以推广。
说明:本文由第一作者吕中方口述,通讯作者吕洪波负责撰文,文中照片和优酷网视频由吕中方拍摄,吕洪波整理上传。文中介绍所有耕作实践均由吕中方及其家人完成。本文是一个农民自己尝试的经验之谈,没有经过严格的统计学计算、湿度测试等程序。主要图片、说明及视频于2012年春节后在《科学网》吕洪波的博客上发布后,获得科学网众多博友的支持。承蒙《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张玉秀女士大力推荐并在该杂志免费发表。谨以此文对各位学者和杂志社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更希望该文对干旱区农民的耕作生产有所帮助。
A New Intertillage Method—Tangkeng(Pit-furrow)for Water-soil Conservation and Its Result Analysis
LV Zhong-fang1,LV Hong-bo2
(1.Nanhuang Village,Niujiayingzi Town,Kalaqin Banner,Chifeng,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Chifeng 024400,China;2.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 266555,China)
A new intertillage method,found and proposed by the first author of this paper,called“Tangkeng”(Pit-furrow plough),for a better conservation of water and soil is suitable for summer tillage in the semiarid farmland in northern China.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this tillage makes closely spaced pits along the valleys between ridges.which like mini reservoirs in the farmland,can store more water and decrease soil loss during intense rainfall.The first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practiced with a small lot test field for two years,and the new method—Tangkeng method shows obvious increase in the yield of millet planting.This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intertillage method that had been conducted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think that this method should be evaluated by agriculture specialists and popularized in the semiarid farmland in northern China.
Tangkeng(pit-furrow plough);Slope farmland;Conservation of water and soil;Yield increase;Popularization
S 341
A
1009-9743(2012)01-0145-04
2012-03-05
1.吕中方(1966-),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喀喇沁旗牛家营子乡南荒村村民。通讯作者:2.吕洪波(1957-),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第四纪地质学。
(责任编辑:李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