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中意合现象的解释力

2012-12-08 02:33杨洪玉曾萌芽
关键词:框架汉语概念

杨洪玉 曾萌芽

论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中意合现象的解释力

杨洪玉 曾萌芽

意合是汉语中普遍,典型的语言现象,但是对意合中含义的生成和理解,一直以来却缺乏系统的阐释。概念整合理论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将分散的概念整合为通顺的逻辑,达到语言语义上的完整,对意合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

意合;概念整合理论;语义完整;解释力

一 引言

沈家煊在《认知语义学》的总序中曾说:“‘概念整合’的思维方式正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遗憾的是,汉语究竟是怎么个意合法,我们自己并没有说出什么道道来。”[1]中国古典哲学讲求天人合一,物我相忘,注重整体观,在思维上体现出长于整合、善于提纲挈领的特点。这种整体观和综合思维优势使汉语朝着意合特征显著的综合性语言方向发展。王力先生就认为“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2]汉语的意合不注重形式上的完整,常常省略关系词,主要依靠“意念主轴”来统领全句。诗词、成语、古文,都是典型的意合现象。我们传统的整体性思维使我们长于对句子进行整合,凭借以往的经验,以及上下文语境,对句子融会贯通,但是究其意义理解和生成的过程,一直以来却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分析。概念整合理论的出现,为我们探究意合运作提供了清晰的分析框架。

二 概念整合理论简述

概念整合理论源于心理空间理论,两个心理空间被扩展成为四个心理空间,即输入空间1(input space 1),输入空间2(input space 2),合成空间(blend space),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这四个空间通过映射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那么,这个网络是如何运作的?首先,两个输入空间互相进行跨空间匹配映射。然后,类属空间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抽象属性提取出来,将其投射到合成空间。另外,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也有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发展,在合成空间会得到一个新的层创结构。组合是将两个或以上的输入空间投射组合起来,并在输入空间之间形成以前不存在的关系;完善是指认知者借助背景知识、联想、推理等认知和文化模式,使层创结构不断完善;扩展是运用人的想象力对层创结构的细节进行无限的扩展。[3]经过整合后的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Fauconnier(1997)总结了合成空间理论的五个主要特征,即:跨空间映射、从输入空间来的部分投射、类属空间、事件的整合、层创结构。

三 概念整合理论对意合现象的解释力

中国哲学历来注重整体观,在思维上长于整合。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则是以分析为主,但是近些年来,他们也开始注重综合,概念整合理论的提出就是一个例证,在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整合的运作。其中,类属空间将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属性提取出来的过程正是汉语中的“提纲挈领”,而合成空间里组合,完善,发展的过程则是对应了“综合把握”。

汉语的意合特征受到汉民族主体思维倾向的影响,强调人的主体性。人们习惯从主体自身出发,去理解、演绎、描写客观世界,并且把很多客观对象赋予人的特点。而概念整合也恰恰是从心理认知的角度阐释了客观事物的概念不断改变的原因。它强调整合不是形式的,而是心理的、思维的。人类心智中的概念整合认知才能产生客观事物变化的概念。意合现象的主体性特征和概念整合理论的注重心理,认知,心智的变化有异曲同工之效。

汉民族注重人的直觉思维,重隐约的意脉,重感受,讲触类旁通,强调人们在理解中要借助于经验和“悟性”来感受缺少关联词的字句。概念整合理论则是强调人们通过启动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和认知框架,经过整合空间中的组合,完善,扩展,形成动态的层创结构,达到对话语在线意义的理解。启动大脑中的背景框架知识即是借助于语境、经验,层创结构的形成即是我们所讲的“顿悟”,触类旁通的闪现。

由此可见,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根源有很大的契合度,汉语的意合特征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很多特点相匹配,在很多方面都能达成一致。

四 概念整合视角下对《天净沙·秋思》中意合现象的分析

从概念整合的理论体系和意合现象的特点来看,前者对后者有很强的解释力。但在实践中,它是否也行得通?本文就以汉语中典型的意合现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从概念整合视角分析它的意义生成和理解过程,以此来证明它的可行性。《天净沙·秋思》充分体现了汉语灵活、简约的特征,诗的前半部分虽然只有简单的意象迭加,却向读者交代了一副完整的深秋傍晚旅行图,“一连串的意象重叠或集中成一个深刻的印象”。[4]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积极的认知努力。下面我们就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读者是怎样将缺少关联词的诗歌加以认知整合的。

之前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分析多是从意合方面入手,但是没有系统地说明意合是怎样达成的;也有学者从概念整合理论的单向网络解析这首诗中的意象,将诗歌分为两个输入空间(前三句与后两句)。而本文将诗歌的前半部分看作三个输入空间,经过大脑的整合运作,完成一个合成空间,诗歌的后半部分在此基础上继续参与整合。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整合的结果很可能成为另一个新的整合网络的输入空间,这就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多个合成空间相互联系的概念整合网络。此外,概念整合网络并不是在建立之后就一成不变的。概念整合理论强调合成是一个在线过程,认为合成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新颖的。在概念整合过程中,扩展具有多维性。不同的读者由于知识结构不同,积累不同,对同样的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图1 前三句写景的认知过程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是由三个排比句组成,每一句都有三个意象。首先我们会对每一句都作一个简单的概念整合,通过激活大脑中的背景框架知识,补出缺省的连接词。“枯藤,老树,昏鸦”,枯藤爬满了破败的城墙,老树上栖着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一副暗色调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是潺潺流水,小桥边还坐落着几户人家,这个明朗的画面让人感到些许生气。“古道,西风,瘦马”,行人骑着瘦马,迎着西风,在凄凉的古道上形单影只的漂泊。输入空间A1和输入空间A2进行跨空间匹配映射,枯藤与小桥,老树与人家,都是静态的景物,昏鸦与流水,是动态的。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向类属空间投射,类属空间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静中有动”。类属空间的抽象结构再投射到合成空间,另外,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像“枯,老,昏”,“流水”“人家”也有选择性地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经过组合,得出一明一暗的结构,推导者再借助秋天的村庄这个框架提供的常规知识,经过完善,发展,可以推导出新的层创结构:秋天的黄昏,村庄昏暗,凋敝,隐约也透着些许生气,这是一幅有明有暗的画面。

已完成的合成空间作为新的输入空间继续参与整合,合成空间A作为一个新的输入空间B1,第三句诗“古道,西风,瘦马”作为输入空间B2,两个输入空间之间进行匹配映射。“古道,西风,瘦马”可以共同提取“凋敝”这个意象化了的含义,与输入空间B2中的“暗”相对应,两个输入空间仍然可以提取相同的抽象结构“静中有动”到类属空间,因此,这三个输入空间享有共同的抽象属性。在整合空间中,我们可以得到在一明一暗,由远及近的一幅秋景图上,凄凉的行人在异乡赶路这个层创结构。

概念整合中包括四种类型的子网络,即:单向框架网络、框架网络、单向网络、双向网络。单向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具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和其各自的“值”,但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扩展形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这样,就只突显了一个组织框架,这是利用一个输入空间的认知框架来理解另一个空间投射的角色。提供组织框架的那一输入空间被称作源域,而作为重点理解的另一输入空间被称作目标域。传统的源域—目标域隐喻基本上都属于单向网络类型。

经过上文的整合,我们对诗歌的前半部分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并把它作为输入空间1。诗歌的后半部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输入空间2。诗歌前半部分主要写景,后半部分主要抒情,情与景的整合产生了新创意义。输入空间2被称作源域,组织结构是断肠人在天涯。输入空间1被称作目标域,组织结构为行人在一明一暗的异乡秋景中赶路,其中,断肠人,天涯是隐喻喻体,行人与秋景笼罩下的异乡为相对应的隐喻本体。跨空间映射在断肠人与行人,天涯与异乡,秋景之间进行对应连接。映射是表征关系同所指成员之间存在的关系通道。断肠人在天涯的这一框架结构能令读者更深入具体地了解行人的心情与行人的处境。在整合空间中,我们继承了输入空间2的组织结构和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投射的元素,经过组合,完善,发展,可以得到新创意义:深秋的黄昏,行人感染于异地的萧瑟,触动于那些许生气,再看自身的凄凉,心如断肠,仿佛置身于家的另一端,世界的尽头—天涯。整合空间是输入空间2组织结构的延伸,这是一个明显的单向网络。

五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概念整合和形式整合相对立,不依赖于语言的形式,而是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抽象它们的共有属性,填补缺省的隐形逻辑关系,达到语义上的通顺。意合正是缺少关联词,表面意义不完整,需要认知努力、关联整合才能把握的语言现象。所以,概念整合理论为解释汉语中的意合现象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对其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是从较为典型的意合现象入手,对成语,谚语,古文等都没有涉及。概念整合对这些意合现象在理论上也有很强的解释力,具体的分析例证,有待学者作进一步探讨。

[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ⅱ.

[2]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197.

[3]Fauconnier G.&Mark 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

[4]刘岩.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5]马瑞香.概念整合理论的科学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08(2).

[6]房红梅,严世清.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7]张思洁,张柏然.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维反思[J].中国翻译,2001(4).

Discussion on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ConceptualBlending Theory forParataxis

Yang Hongyu Zeng Mengya

Parataxis a common and typical phenomenon in Chinese,but there is no systematic explana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parataxis.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an integrate the scattered concept into coherent logic from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to get the complete connotative meaning.It has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for parataxis.

parataxis;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complete meaning;explanatory

H13

A

1672-6758(2012)03-0124-2

杨洪玉,硕士,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邮政编码:310018

曾萌芽,硕士,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邮政编码:310018

Class No.:H13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框架汉语概念
学汉语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框架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追剧宅女教汉语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