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麒麟区蚕桑产业化进程实现蚕桑产业跨越式发展

2012-12-08 21:03刘华美
云南农业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蚕农桑园蚕桑

刘华美

(曲靖市麒麟区蚕桑站,云南 麒麟区 655000)

蚕桑产业是麒麟区传统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1958年曲靖县丰登公社的蚕桑获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嘉奖。麒麟区发展蚕桑产业具有四大优越条件: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二是良好的社会条件;三是充足的技术力量;四是蚕桑产业自身的特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但由于认识不深、体制不顺、财力不足、产业配套滞后、基地规模小、龙头无力、科技含量低、人才不济等因素影响,至今没有形成优势产业。为推进麒麟区蚕桑产业化进程,现从麒麟区蚕桑产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为麒麟区蚕桑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

1 麒麟区蚕桑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1.1 麒麟区蚕桑产业发展历史

麒麟区蚕桑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移库降都督于味县 (曲靖),劝民“弃山林、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就已开展种桑养蚕,至清宣统元年已具有一定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蚕桑生产,1953年成立曲靖县蚕桑站;1958年曲靖县丰登公社栽桑养蚕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颁发的奖状;文革期间蚕桑同其它产业一样经过了几起几落。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蚕桑产业才得到长足发展。

1.2 麒麟区蚕桑产业现状

全区有茨营、三宝、廖廓、珠街、沿江5个乡(镇)14个村委会38个自然村发展蚕桑生产,栽桑养蚕农户5 506户,累计桑园面积1 769.6 hm2。2011年养蚕34 512张,产茧130.35万kg,产值4 921.6万元。平均每公顷产茧736.5 kg,产值27 807.0元。近几年鲜茧收购价格基本呈上升趋势 (2009年、2010年、2011年鲜茧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为24.56元/kg、34.73元/kg、37.75元/kg,数据来源于麒麟区蚕桑站),使农民的栽桑养蚕收益有明显增加。

目前,麒麟区蚕桑收入仍是蚕农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对茨营乡小街子村25户科技示范户7.8 hm2桑园面积追踪调查,蚕桑收入47.75万元,平均每公顷产值61 530.0元。蚕桑收入占家庭总收入高的达80.6%,低的在30.2%,平均占45.6%。麒麟区蚕桑生产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桑园面积不实,导致比较效益低,影响了各级领导对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如沿江乡上报的33.3 hm2桑园,实际只有5.3 hm2河堤桑;茨营乡上报1 306.5 hm2桑园,实际只有966.7 hm2,投产733.3 hm2,丰产桑园只有333.3 hm2,其余的都是20世纪80年代栽植的湖桑,树龄均在30年以上。第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特别是生产道路、排灌沟渠十几年面貌依旧,靠天下雨,2009年至2012年连续3年干旱,桑树春季长势差,严重影响春蚕饲养。蚕房建设力度不够,蚕饲养达不到标准要求,影响蚕体正常发育,龄期经过时间长,单张产茧参差不齐。新发展蚕期养蚕用具不足,有桑没养蚕。第三,生产成本上升较快,农资、化肥上涨23%,劳动日工价提高20%(数据来源于麒麟区发改委),致使蚕农收益下降。第四,多头收购鲜茧,造成茧质下降,影响麒麟区优质蚕茧品牌。生产、科技、收购相互分离,内耗严重。目前龙头企业大多不考虑产业发展,而是以赚钱为主,市场好时抢购蚕茧,市场疲软时压级不收,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2 麒麟区蚕桑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这一主体,认真贯彻“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落实“面向市场,培育支柱,综合开发,成龙配套,致富农民,出口创汇,增强效益”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这一历史机遇,创新蚕桑发展机制,以强化蚕桑科技进步为核心;坚持“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创汇蚕业”的原则。

3 麒麟区蚕桑产业发展优势

3.1 优越的自然条件

麒麟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栽桑的较适宜区、养蚕的最适宜区,素有“栽桑宝地、养蚕天堂”之称。以茨营、三宝为主的现有蚕区生产的蚕茧,其质量曾居全国之首,可生产出高品位 (5A级)生丝,优势十分明显。

3.2 良好的社会条件

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麒麟区现有桑园面积1 700 hm2,已具备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的雏形。第二,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把蚕桑产业纳入议事日程,并列为继烤烟之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2010年、2011年连续2年每年投入100万元进行低产桑园改造,2012年加大桑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三宝镇张家营弯子科技示范村建100 hm2桑园水浇地。第三,劳力资源丰富。麒麟区现有38万农业人口,其中劳动力有23万人。第四,群众积极性高涨。以茨营、三宝为主的蚕桑产区,2010年、2011年部分大户养蚕收入3~5万元,50%的蚕农收入达1.5万元以上,效益尤为显著,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3.3 充足的技术力量

麒麟区现有蚕桑专业技术人员4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19人,助理农艺师及技术员23人,基本建立了区、乡、村三级蚕桑技术服务网络,并且培养了一大批栽桑养蚕的示范户、重点户,对进一步发展蚕桑业起到了很好的带动示范作用。

3.4 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桑树有固土保水、调节气候的作用;蚕粪可以生产沼气,沼气可用于照明、煮饭,沼渣是很好的有机肥,整个蚕桑生产过程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是发展循环农业最好的产业。另外,蚕粪还可提取叶绿素,提高了蚕桑产业的附加值。蚕桑又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且效益稳定。

4 麒麟区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蚕桑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种养、产供销、贸工农等环节,综合了经济、社会、自然、人力等因素,从麒麟区蚕桑产业发展历史看,综合条件是优越的,但蚕桑产业没有成为麒麟区的支柱产业,主要存在以下6个问题:

4.1 部分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些领导认为蚕桑业是传统产业,死不了,也好不了,不可能成为像烤烟一样的支柱产业。部分乡镇领导对发展蚕桑业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有的乡镇领导只挂帅不出征,分工配合不够,工作相互推诿,检查、落实、督促工作跟不上,群众意见较大。

4.2 规划差,种植分散零乱

麒麟区现有桑园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烟桑矛盾较大,一年只能养2季蚕,有一半桑园没收入,部分桑园受工厂废气污染不能饲养家蚕。

桑园基地规模小而分散,标准低,大多为丘陵桑园,体现不出规模优势和效益。666.7 hm2桑园面积的乡镇仅有茨营1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未形成。

4.3 资金投入不足

蚕桑产业不同其它农业项目,它是集种养为一身,融产、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因此不仅要对生产扶持投入,还要对加工、销售进行扶持投入。只有在资金投入有保障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才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麒麟区蚕桑产业财政资金投入、信贷资金投入、农户资金投入匀不足,生产用配套蚕房建盖指标严重不足,科技普及、培训、试验示范难于落到实处。

4.4 生产经营体制不顺

麒麟区的蚕桑产业经过了3个发展时期,即计划经济时期以农业部门负责生产,以供销外贸部门负责经营的模式;以农业局蚕桑站为主渠道管理,各乡镇蚕桑站为收购单位,单独核算的技术经营模式;现在以茨营乡丝制品厂、曲靖富丝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多渠道经营模式。现有体制虽然充分引入竞争机制,但是在整个产业中没有统一的机构协调,造成投入、生产、经营割裂,严重阻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4.5 缺少“龙头企业”

麒麟区的蚕桑产业基本处于“无龙头”状态,几乎没有连接农户和市场的企业,无论是茨营丝制品厂还是曲靖富丝责任有限公司基本不能履行“龙头”企业的基本职能,如产前的技术培训、良种供应、部分资金垫付和产中的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及产后的鲜茧收购、销售等。上述企业基本是一无经济实力,二无深加工企业,同时在经营过程中还互相扯皮,基本不能化解市场风险。

4.6 科技成果应用率低

由于资金短缺,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等难以开展,科技推广力度小,不适应蚕桑产业发展,蚕农技术水平提高缓慢。

5 麒麟区蚕桑产业发展建议和措施

5.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要充分认识蚕桑产业既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又能使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产业特点;二要充分认识到麒麟区能生产出全国质量最优的蚕茧这个巨大优势,把握国家“东桑西移”这一历史机遇,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配套政策,一个落实单位,一个考核办法”的要求,认真加强领导,抓好落实,最终抓出成效。

5.2 创新蚕桑产业发展机制,全面提升蚕桑生产水平

麒麟区蚕桑产业的运行机制依然具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非常滞后,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进行改革。全区现在仅有两家蚕茧经营企业 (茨营丝制品厂和富丝有限责任公司),要形成完整的蚕桑生产经营体系,必须借助东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以优惠的政策引进江浙地区具有实力的丝厂进行合作,把麒麟区作为合作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借别人的资金发展基地,借丝厂的优势来化解蚕茧市场风险,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真正在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使流通企业和蚕茧深加工企业反哺农业,形成与合作企业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自愿入社、退社自由、平等持股、合作经营的要求,组建区蚕桑协会,引导蚕桑专业协会规范运作,逐步过渡为具有法人资格的蚕桑专业合作社,提高蚕桑产业组织化程度。国家、省、市支持发展蚕桑的建设项目,主要安排在有条件的蚕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实施。

培养科技示范户和重点户,加大现有桑园和宜桑山坡地土地的流转,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到蚕桑专业户手中,从而促进蚕桑资源的合理配置。

5.3 增加投入,夯实基础,增强蚕桑产业的发展后劲

区政府要将蚕桑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扶持蚕桑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省财政扶持资金。

增加投入,夯实基础,增强蚕桑产业的发展后劲。一是加强桑园基础设施建设,栽种优良桑品种(农桑系列),修建桑园道路沟渠,桑园水浇地,建好丰产桑园样板。二是加强蚕房建设;三是加强科技普及和对蚕农的培训。家蚕生长周期短,技术性强,技术处理要求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全功尽弃,直接影响蚕农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蚕农栽桑养蚕水平很重要。

5.4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蚕桑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和应用科技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从而提高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在蚕桑生产中实现“四化、四统一”,“四化”即消毒机械化,组织一支专业消毒队,对蚕室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创造一个低毒或无毒的养蚕环境;小蚕商品化,饲养小蚕技术要求高,把小蚕组织成一定规模进行集中饲养,收取一定的报酬,如在茨营乡的茨营村龚应帮、龚桂凤、刘和青等农户进行小蚕集中饲养试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大蚕省力化,大蚕省力化蚕台育,不仅节省成本60%(传统饲养张种投入1 050元,蚕台育投入350元),而且还节省时间 (张种节省11 h),降低蚕农的劳动强度;上蔟自动化,使用方格蔟或塑料折蔟,见5%的熟蚕,添食脱皮激素,然后让蚕自动上蔟结茧。四统一即桑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用药品种,统一用药计量,统一用药时间。

5.5 培养引进人才

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通过提高人才待遇,建立适合人才智能发挥的平台,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特别是对现有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可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提高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可引进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保证麒麟区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蚕农桑园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躲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