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素兰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心卫生院 226661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压疮是超重产妇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压疮,会给产妇带来痛苦,影响产后的康复,降低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我院自2010年以来,注重超重产妇的术后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我科于2010-2011年在收治的产妇行剖宫产手术后有6例第2天早上交班时发现骶尾部或(和)臀部发生不同程度的皮肤发红、水泡、破损等。产妇年龄为22~28岁,体重70~85kg,均为足月妊娠,无其他基础疾病,均在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这6例产妇术后都使用了镇痛泵镇痛。
发现产妇有压疮后即协助其翻身,1次/2h,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及时更换会阴垫,每天用温水擦身,保持床铺、被服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无渣屑;皮损处用碘伏涂擦,促进创面干燥。经治疗和有效地护理6例产妇的压疮均在6d左右水泡吸收,破损皮肤结痂痊愈。
3.1 产妇体重超重 术后翻身时切口疼痛较一般产妇明显,因手术及反复哺乳引起的疲劳,产妇不愿配合翻身。过重的机体使局部承重的压力增加。
3.2 镇痛泵作用 产妇在用镇痛泵镇痛的情况下,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易长时间沉沉入睡,自主活动减少,使身体受压造成压疮。
3.3 皮肤受潮湿或排泄物的刺激 产后的恶露及血液浸染,产后出汗较多,皮肤潮湿,出现酸碱度的改变,致使表皮层的保护能力下降,皮肤组织破损。回病房后所垫的均为一次性中单,透气不好。
3.4 室内空气湿度大 基层医院农村人传统的观点,产后不能开窗,照顾产妇的人又多,室内的空气循环不良。认为产妇术后要保暖,未及时更换潮湿的衣裤,潮湿持续存在。
4.1 术前评估产妇,发现压疮的高危人群 确定超重的产妇: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体重指数≥25为超重。发现体重超重产妇,术前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加强术前术后知识介绍,与产妇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取得产妇及家属的充分信任。
4.2 改善皮肤潮湿状态 产妇手术后回病房时,手术室护士及病房护士要检查产妇的皮肤情况,认真做好交接班。病房护士认真检查产妇的衣服是否潮湿,如衣服潮湿应立即更换上干净衣服;不可让产妇直接卧于一次性中单上,在一次性中单上加一层棉布中单。产褥期产妇皮肤排泄功能旺盛,产妇出汗均增多,应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和被单,每天用温水清洁产妇的皮肤,对于易出汗的部位如腋下、腘窝、腹股沟,可使用爽身粉。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平整。产妇有恶露,要及时更换会阴垫,保持会阴部清洁。
4.3 保持病房空气清新 做好家属的工作,每天打开门窗通风换气,陪护人员减少在室内吃饭的人数和次数。
4.4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术后3h时内,产妇平卧位,下肢的麻醉没有消失,每30min协助产妇抬高臀部和下肢,等麻醉作用消失,定时翻身,每2h翻身1次。术后翻身应正确指导并予以协助,以减轻切口疼痛,同时说明翻身对术后恢复的重要性,鼓励产妇并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4.5 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 产妇6h后取半卧位时,为防止身体下滑的移动,可在腘窝下垫软枕。使用便器时,应协助抬高臀部,不能硬塞、硬拉,防止擦伤皮肤。
4.6 增加营养 术后6h及时遵医嘱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减少产妇因饥饿感带来的烦躁不安,保持情绪稳定,同时进食可以促使乳汁分泌增加。
4.7 促进血液循环 鼓励产妇早日下床活动,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局部组织受压。
4.8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做好交接班,如发现皮肤发红,用指腹轻轻地按摩,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如果水泡破溃,用0.5%的碘伏涂抹,6~8次/d。避免局部受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近七成的孕产妇体重超重,剖腹产率也相应增加,镇痛泵的广泛应用有效地减轻了术后切口带来的疼痛。这增加了产妇剖宫术后发生压疮的几率。临床工作中对体重偏重的产妇剖宫产术后产生压疮应分析发生的原因,采取防范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做到“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交班时,交代局部皮肤情况及护理措施执行情况。通过护理干预,有效地预防了超重的产妇发生压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