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文芝
(西畴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西畴663500)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盲目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质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不断加重,受污染的农田比例逐年上升,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水质恶化的一大威胁,同时也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畴县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一是种植业中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投入品以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水产养殖等农业废弃物;二是生活垃圾(污水)、工业废渣(污水),其中城镇垃圾、污水是城镇周边地区的主要污染源。
1.1.1 化肥污染
2009年末全县耕地总面积13 070.94 hm2,其中旱地9 654.07 hm2,水田3 416.87 hm2。总产量89 940 t,全县农用化肥施用总量折纯11 219 t。其中氮肥7 034 t、 磷肥1 173 t、 钾肥1 622 t、 复合肥1 390 t。从统计结果看出,氮肥施用量较高,磷、钾肥施用量较少。
1.1.2 农药污染
2009年全县施用农药129 t,有机磷等高残留农药仍在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食品安全产生一定影响。
1.1.3 农膜污染
2009年全县使用农膜量为221 t,使用农膜的土地面积4 862 hm2,农膜回收率70%,没有回收的农膜,造成了土壤及环境污染。
1.1.4 作物秸秆污染
2009年全县秸秆产生量155 950 t,据调查,秸秆还田、堆肥、用于饲料等109 065 t,占秸秆总量的69.9%;田间焚烧、丢弃的秸秆,不仅造成秸秆资源浪费,还造成环境污染。
2009年,全县实现生猪存栏223 009头、大牲畜存栏66 501头、山羊存栏4 381只、家禽存栏1 271 109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0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6%;粪便产生量约1 005 404 t,利用量666 478 t,利用率66%。尿产生量约61 7841 t,利用量397 635 t,利用率64%。
西畴县水产养殖业以池坝塘为主,共有池塘养殖面积100 hm2,池塘养殖废水均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鸡街河、畴阳河、坝达河等红河水系支流,
1.4.1 废水废渣污染
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47.96万t,排放总氮512 t,总磷298 t,排放工业废渣400 t。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193 t,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11 560 t。
1.4.2 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产生量45 220 t,利用量38 437 t,占产生量的85%。人畜粪便产生量1 788 298 t,利用量1 224 113 t,占产生量的68.5%。
群众对随便排放畜禽粪便、乱到生活污水、乱丢废渣和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认识不够,农民对滥用化肥、农药及焚烧和丢弃农作物秸秆对土壤及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认识不多。
从调查结果看,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化肥品种单一、用量高且不均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不到广泛应用,生物农药使用少、有机磷农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仍有使用,秸秆综合利用不高等问题。
农村及城市部分郊区生活垃圾、污水和人畜粪便没有收集处理设施,无法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财政投入经费不足,无条件进行监管工作。
通过赶街天摆设宣传点、开会培训和以会代训等方式,对群众进行农业生态知识的培训,提高群众防治生态污染的意识,引导和规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当地相关部门之间要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情况,做好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
3.2.1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减轻化肥污染的主要措施。一是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特性进行施肥,调节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二是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把生活垃圾、污水和人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综合应用在农业生产中。
3.2.2 合理使用农药
对全县农药经营户进行进出货台帐登记,从源头上杜绝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进入农资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引种抗病虫品种,进行物理、生物防治,减少农业生产中农药的施用量。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实行多品种交替使用,减少病虫抗药性,提高农药的药效。
3.2.3 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堆肥和还田;秸秆青贮、氨化或直接作饲料进行过腹还田;开发秸秆利用新途径,如种植食用菌。
3.2.4 地膜回收利用
加强地膜回收利用的宣传教育,力争回收率达80%以上;推广降解膜,减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
3.2.5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加速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池处理后,综合利用或作肥料还田,严禁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污水直接排入河流。
3.2.6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西畴县水产养殖业以池坝塘为主,应采取多品种不同食性混养技术,科学投食,提高饲料利用率。
在农村推广 “一池三改”沼气工程建设,让生活废水、废渣和畜禽粪便一起发酵后综合利用,加强对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和无害化处理。扎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变农村生活环境,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各部门应将农业污染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成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机构,确实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落实到位。以县委提出的 “生态立县”战略为契机,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加快打造绿色西畴进程,遏制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