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书
(广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云南广南663300)
近年来, 历经了 “红心鸡蛋”、 “瘦肉精”、 “毒奶粉”等事件后,各地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有的甚至到了谈食色变的地步。食品安全已成为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生产绿色安全的农产品,营造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消费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南县 “环境立县”、 “促进民生”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广南县严格按照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以保障生产消费安全为目标,以农产品质量认证、无公害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产品检验检测、质量追溯管理等为手段,积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至2009年,全县已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面积1.3万hm2;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个,面积1.73万hm2;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面积1.67万hm2;通过认证的各类优质农产品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6个,地理标志登记1个。蔬菜、水产、茶叶、水果、畜禽、优质稻、甘蔗等7大农业主导产业都相继制定了一定的地方标准。其中凯鑫茶叶、广南八宝米、堂上柑橘已制定绿色食品标准,地理标志登记已制定为农业部认可的地方标准,且各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全县已建成县级农业特色园区1家,已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10.7 hm2,农产品基地化生产率达50%以上;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连结基地2万hm2,带动农户5万余户。
2006年投资5万元建成了广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室,2010年又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云南省发改委、云南省农业厅立项,现正在抓紧申报建设广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给定量检测监管网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基本覆盖了全县蔬菜、水产、茶叶、水果、畜禽、优质稻、甘蔗等主要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完成上市农产品农残检测5 500批次以上,上市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杜绝了重大集体性食用农产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从2009年起,广南县在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首先对蔬菜开展试点工作。在生产环节上,对农户进行生产现场指导、生产技术培训,督促农户建立生产档案,自产自销户必须申领产地标志卡;在批发环节上,农户必须凭产地标志卡和有关证件 (外地客菜)进行交易;在农贸市场零售环节上,必须通过检测进场销售,此项工作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农产品追溯制度在广南县的一些品牌企业中已先行实施。并在县区域内各大超市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著名商标品牌采用产品批次编号进行追溯。通过国家认证编号记录可进一步追溯到日常生产的原始记录。实施追溯制度可帮助消费者及时追查问题 (农产品源头),以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重点开展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监督检查,特别在农业投入品、违禁农药及药物、各种添加剂的生产、销售等 “三项”记录台帐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查处。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广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广、量大、任务重,因此离保障食品安全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事关大众。但目前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仍然不强。一是生产者、经营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消极,认为管理部门举办的培训班浪费了他们的宝贵时间;二是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有时甚至还涉及到生产者的切身利益,导致干群矛盾产生,所以消极对待;三是管理部门宣传执法力度不强。无论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信息,还是对劣质农产品打击处罚事件等宣传办法不多,措施不力,次数较少。
标准化生产与中国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之间的矛盾,导致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率不高。虽然广南县的蔬菜、水产、茶叶、水果、畜禽、优质稻、甘蔗等7大农业主导产业都相继制定了地方标准,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生产者没有参加专业合作社,没有组织化管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标准化措施正确合理使用化学药剂,使用方法和技术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任务重,涉及生产、销售、消费多个领域和多个管理部门,但目前广南县的监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 “三品”认证等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管机制尚未顺畅,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乡 (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尚未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不能更好地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县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农业技术人员 (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只有7人,仅能完成宣传发动、引导企业等工作,而农业环保工作又相当复杂,因此不能系统开展对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指导工作;“三品”认证中还存在无能力把关等现象。另外,部门之间,部门内部,部门与企业、乡 (镇)之间的配合协作有待进一步密切,整体合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食用农产品范围宽泛、产品名类繁多,目前对其实行全程监控、全面监管尚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要素配置,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同经营,价格同等的现象还很普遍。优质优价意识不强,冒牌产品、劣质产品还有市场,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没有建立,农产品优质与否与群众身体健康的关系意识没有形成,这不利于提高优质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大众参与质量安全监管氛围的形成。
每年开展的农残检测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 (采样费、药剂费、水电费、仪器维修维护费等),而这些经费的来源只是县农业局用推广经费来解决。政府没有纳入财政预算。
为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媒及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等方面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明知故犯,不讲道德,恶意使用有毒有害投入品的人要给予严厉打击,该判的判,该罚的罚,要进行媒体曝光,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步入正确轨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管理。因此,必须健全农产品安全队伍。首先要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督促农业、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解决管理体制上的多头管理、责任缺位的问题;其次要建立专职队伍,如设立基地认证分队、技术指导分队、监督检测分队,既各负其职,又通力合作。再次是建立乡 (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最后是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定性动态检测体系,建立区、乡镇街道、农产品生产点 (“三品”基地、专业合作社及农业园区)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真正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合力的工作氛围。
抓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品牌,就是为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提供条件。有效开展产地环境的调查、分析和改良工作,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质以及病源微生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要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 “三品”认证产品的监管,深入开展 “三品”的监督抽查;重点整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的产品,规范企业用标行为,确保农产品包装标志信息真实完整;实施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记录,加强技术培训和监督指导,确保全县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认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和销售记录完整。
首先,要抓好基地、市场、超市等环节检测,加大抽检力度,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其次建立检测结果通报制度,实现管理工作信息化。对于上市农产品检测结果,除了及时在市场醒目处公布外,还要定期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告知消费者,以震慑不法经营者。再次是实施多环节执法。加强对农药、兽药、饲料 (饲料添加剂)、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严厉查处生产企业、经营点生产和出售假劣农资行为,建立假劣产品曝光制度;继续加强对农资连锁经营门店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农资连锁经营门店的长效监管考核机制,促进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其四是加强农资行业自律,充分发挥生产资料行业协会的作用,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最后是畅通举报投诉机制,让人民大众参与到农产品安全监督队伍中来,让违法生产、经营者无处藏身。
现阶段要以肉类、蔬菜等几个重要农产品为突破口,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上连接全县生产基地和周边各主要产区的农产品经营者,下连接农贸市场、超市及辖区内零售商和餐饮、团体消费单位。批发市场按照 “供应者凭证 (卡)进场,交易农产品实行企业自检,交易过程出具检测报告,采购者凭规范票据出场”的操作机制,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把关。农贸市场、超市等实行全面的索证索票制度,由此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另外,还要建立检测结果追究制度,对超标产品要追根溯源,分析原因,落实整改措施,跟踪检测,跟踪执法。
要加快土地流转,引导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推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品种、技术、统防统治上给予社会化服务,把分散农户纳入专业合作社中,成为社员。特别要促进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扩大覆盖面,尽快落实 “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药方,统一防治技术、统一防治器械”等措施,达到统一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配方,合理使用农药剂量、化肥数量,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可以说,实施规范化管理是真正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之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