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毓芳,张元元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胡文仲教授指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1]人类学家霍尔早在1976年就提出:“必须了解语言学习绝不只作符号系统的解码,更重要的是,语言是文化价值和社会行为规范(norm)的传递者,是沟通的工具,受语言情境与社会特殊化的影响。有时甚至以非口语形态呈现。”[2]对于高等学校的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大学英语是他们掌握语言技能,了解英美文化以及英语文学的重要途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否则,就无法达到“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3]
语言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许国璋、邓炎昌、刘润清、何自然、顾曰国等已经对英美文化融入语言教学进行了研究论证。像许国璋首次提出了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问题;何自然则从日常会话入手,对比了英汉在道别、致谢、邀请等方面的差异,指出文化的重要些;顾曰国对比分析了英汉的礼貌准则等等。而在文化教学内容方面,胡文仲、束定芳、许国璋、曹文等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胡文仲指出,“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4]。许国璋则指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应注意英语国家的文化,还应注意我国自己的文化。在文化教学的策略方面,束定芳等从宏观的教学原则入手,探讨了文化教学的原则,比如“实用性原则”、“适合性原则”等。而胡文仲和高一虹、陈申、蒋红和樊葳葳等则探讨了文化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测试的实验方式,了解本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以及英美文化融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教材及其他因素提出可行性,进而提出具体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旨在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实现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的“有效进行交际,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目标”。
为了了解中北大学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教学的现状,首先对100名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初步了解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掌握的基本情况;然后对另外100名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文化知识测试共发出100份,收回96份,有效比例为96%。问卷调查表共发出100份,收回94份,有效比例为94%。
1.文化测试卷结果分析
文化测试卷共10道题目,分别从英美文化习俗、历史、英美文学常识三个方面进行测试,部分题目测试结果如下:
The origin of Thanksgiving Day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中,80%的学生准确说出了感恩节的时间,10%的学生只知道是十一月份,而6%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这个节日的具体时间。而对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能回答的比较接近的学生就更少了,只有不到10%。提到自由女神像,所有参与测试的学生都回答知道,但问到具体的问题时,就体现了学生这方面知识的严重缺乏。它的位置、特征、由来、创作特点等等,能够回答出来其中一到两点的学生占到70%,能回答三点或以上的只有24%。提到 Hamlet,Pride and Prejudice,the Waste Land,David Copperfield,Robin Crusoe的作者分别是谁,属于哪个国家的问题时,全部答对的学生仅仅占到13%,而其中作者名字完全拼写正确的只有5%,8%的学生只能部分英语部分汉语地写出作者名字。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对两到三个,而且英美作家混淆的很多。在回答关于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以及The American Civil War的问题,基本上所有学生都知道是独立宣言和美国内战(南北战争),但具体到是谁在什么时间起草了独立宣言,内战的时间以及战争进程时,能回答出来的就寥寥无几了。从文化测试的结果来看,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美知识的贮备方面严重缺乏,直接会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实际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讲授很有价值。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共10道题,内容包括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对英美文化的态度,教师教授英美文化的情况以及学生对于英美文化教学的看法及改进建议等。首先,对于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态度及掌握英美文化知识的情况,在回答“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时,60%的学生选择四、六级证书对日后求职非常重要,27%学生选择为将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运用英语打好基础,只有9%的学生选择了解外国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回答“学习英美文化的态度”时,84%学生选择“非常希望了解外国文化,很感兴趣”,12%学生认为“与四六级考试无关,没有兴趣”。在回答“参加过哪些有关英语方面的活动?”70%学生选择英语竞赛,15% 学生选择英语演讲、英语角,也有11%学生选择没有参加过。在回答“每周大概花多长时间学习英美文化”上,80%学生选择三个小时以上,16%学生选择一小时以内。从以上结果来看,尽管学生们对学习英语目的不尽相同,但多数学生以为英美文化学习很有必要,这为教师将英美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当然,从学生每周花在英美文化学习上的时间以及参与的英语方面活动来看,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还比较单一,尤其是英美文化知识。
其次,对于课堂上教师教授英美文化的情况以及英美文化教学中的问题是(多选),在回答“课堂上老师在哪些方面讲解英美文化知识”,45%学生选择“单词相关文化背景以及课文背景知识”,21% 学生选择“英美历史、文学作品”,55%选择“英美日常交际、风俗习惯”。在回答“课堂上老师讲解英美文化的方式有哪些?”时,学生选择“讲解与课文相关文化知识”,75%学生选择“给出话题,课上或课下讨论”,也有40%学生选择“通过影视欣赏穿插课文相关文化知识”。
同时,在对教授大学英语的70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改革的看法以及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在回答“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多选)”,80%的教师选择“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影响教学安排和效果”。30%(21名教师)选择“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差”。16%(11名教师)选择“相关教学设施配备不全”。70%(49名教师)选择“课时相对较短,无法穿插相应文化知识”。70%(49名教师)选择“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差,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高”。从中看到认为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亟待提高的教师占很大比例,说明我校外语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开始努力在课堂上下提高这方面能力,为该改革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研究基础。在回答“英美文化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实行中有哪些影响因素”时,几乎所有教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化非常必要,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到影响因素,30%(21名教师)认为学生自身对于英美文化知识认识不够,50%(35名教师)认为课时太少,有时很难做到两全其美。45%(32名教师)认为缺乏融入英美文化的意识,专业知识有待充实。
正如束定芳提出的文化教学中的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一样,我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主要使用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充分体现了这几项原则。首先,选择的文化内容都是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的。一至四册中每个单元的主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其次,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在该教材中有许多单元文章的选择都与英美文化紧密相关,并且从词汇、句型到文章的选择都是循序渐进的;同时,选择目的语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作为文化教学的内容。书中涉及到了文化知识内容的单元对于大学生来说,词汇简单、内容详实、有很强的实践性,很适合大一、大二学生阅读和掌握。下面笔者以第二版为例,列举从第一册至第四册的部分涉及常见的英美文化知识的文章。
像第一册中“Deep Concern”和“Is There a Generation Gap?”描述父母与孩子关系以及代沟,这方面学生们很有发言权,可以通过对比,多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提高口语表达,提高文化感悟能力的同时学会理解父母。“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和“Body Language”涉及了影响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具体来讲身体语言、手势等,是文化教学中的重要内容。“The Last Dive at the Olympics”提到的运动员以及奥运会,可以将各界奥运会相关知识穿插进来,像吉祥物、举办城市、比赛项目名称等等,相信学生可以学到更多。“The Trashman”反映了中西方职业方面的差异,也非常适合学生参与讨论,调动学习兴趣,了解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九单元的“College Success Made Easy”和“A Major Question of Majors”提到了大学专业以及成功的话题,接近学生实际。同时西方大学的专业设置、就业趋势都是很好的补充材料,也有助于学生拓展文化认知,培养个人文化能力。
第二册中“As His Name Is,So Is He!”中提到了英文名字代表的意义,从中可以了解许多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更能拓展思路,提升认识,对英语有更全面理解和掌握。而且如果同时辅以中英名字对比,学生兴趣会更容易激发出来,课堂效果很好。同时通过对比,能很好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Stop Spoiling Your Children”是关于当前社会热议的溺爱孩子话题。“Never Be a Quitter in Face of Life”中提到的《纽约时报》、《巴尔的摩太阳报》以及普利策奖应该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文化文学修养,同时在本课中可以涉猎许多名人不离不弃的名言或事迹,也是很好的文化学习。
第三册中“Love Without Limitations”讲到人类永恒话题“Love”,同样可以穿插英美等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认识,同时可以通过播放“Sleepless in Seattle”来加深学生对于Love的认识。而且在欣赏影片时,不仅可以巩固和练习语言知识,也可以了解诸如电台、各种节日以及帝国大厦等相关知识。第二单元的“Iron and the Effects of Exercise”可以联系中西方在运动、养生方面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积极性,达到更好教学效果。“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中讲到的海德中学的办学理念,可以对比中国的学校,拓宽学生的视野。当然可以将中学换成中西方著名大学的比较,进而上升到中西教育理念的差异等等“Cultural Differences in Western and Japanese Decision-Making”讲到西方与日本决策的文化差异;而“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讲到了美国文化的五大标志,学生可以很好的了解美国,了解英语。讲解时可以适当加以延伸和对照。随后的“Bill Gates”和“Martin Luther King”都是很有名气和故事的大人物,穿插他们相关的美国文化背景,相信学生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更大的英语学习热情。第九单元中提到的“Premarital Agreements”和“Is the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 at Risk?”可以引导学生提前准备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讨论,在辩论和思考中加深相关知识内容。同时可以涉及中西方在婚姻观、婚礼仪式等方面知识。
第四册Charlie Chaplin讲到英国电影艺术家、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故事和他的电影。《流浪汉》、《摩登时代》、《淘金记》和《当铺老板》等等众多他的电影都是很好的文化知识学习,因为在电影中学生可以更好体会课文中讲到的知识点以及电影内容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本课提到了英国作家狄更斯,也可以适当穿插相关内容。Longing for a New Welfare System提到了美国的福利制度,首先可以将知识点扩展,同时通过中国与美国在这方面的对比,给学生更多的讨论机会来了解中西方差异,提升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涉猎相关英美文化知识。Choose to Be Alone on Purpose提到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梭罗,他的相关文学作品思想、历史背景、瓦尔登湖的风土人情等等都是可以补充的内容。同时文章中提到的其他几位著名作家像弥尔顿威廉华兹华斯等也可以作简单介绍,为学生课后扩充文学知识提供指导。美国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中的美国内战、种族政策都可以作为文化补充内容。
同时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日趋广泛应用,学生英语语言水平逐年提高,以及大学英语高学历师资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为英美文化知识融入大学英语提高了保障和条件。
基于《新视野大学英语》中如此之多的英美文化知识,加之单元的安排方式,笔者以建构理论为基础,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主题教学模式,同时建立任务型课堂教学方式。我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课时少、学生兴趣不足和课堂效率低等一些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和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笔者认为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学生可以对老师提供的或课本中提到的文化内容有自己的认知体验,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分析并与先前认知体验进行对比,最终得出对于文化点以及课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形成文化意识和个人反应,增强学生文化交际能力。主题教学模式以主题的提出为教学的第一步,进而引出可供讨论的话题,进行细节的构建和评析。任务型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具体可行的任务,学生通过获得信息、表达沟通、解释提问等语言形式来完成任务。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二册第六单元A篇的教学为实例阐述主题教学模式以及任务型教学方式在同时融入英美文化知识的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这一单元包括两篇文章,分别是“As His Name Is,So Is He!”和“Judge by Appearances”,从名字和相貌两个方面入手,讨论了是否人如其名和以貌取人。A篇中列举了很多西方人熟悉的男性和女性的名字,通过实例和调查得出,很多人会从名字表达的意思来判断一个人。B篇是作者和朋友做的一个社会调查,主要目的是想证明人们会不会以貌取人,通过她们一系列的遭遇,最后说明多数人还是会以貌取人。两篇文章均与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紧密相关,有相似的主题。Section A的教学主要包括文章内容分析以及英美文化知识的融入,用时90分钟,主要形式包括复习、观看视频、提出和回答问题、讨论等。
A.复习。
前次课提到了本单元127页的Preview,学生已经通过阅读了解到本单元A篇主题为“名字”,也在课下完成了泛读,在文中标出所有词汇表中提到的人名,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将重点词汇讲解完成。
B.看视频短片,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引出课文。问题包括:
(1)How to address different people:your family members,close friends,teachers and other unfamiliar people?
(2)What's the meaning of your Chinese name?
(3)Try to match the meanings and these English names.
(4)Names:(girls)Emily,Sarah,Elizabeth,Linda,Olivia;Meanings:Ambitious;True Princess;God's Oath;Beautiful;Symbol of Peace;Names:(boys)Jack,Thomas,William,Matthew,Ken;Meanings:Godly;Dependable;Determined Guardian;Gift of the Lord;Handsome.
视频短片介绍了英语中在不同场合如何称呼不同的人:包括同事、朋友、家人、职位高的以及不熟悉的人等,也同汉语中相应场合的称呼做了比较。通过播放视频,首先培养了学生的视听、贮存信息能力(问题一),更重要的是这个本身是文化内容自然输入的很好途径,学生与组员的合作、讨论、询问更促进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整理,同时提高口语水平,锻炼逻辑思维能力(问题三)。讨论自己的汉语名字以及猜测英语名字的意思,使学生更容易融入课堂,提高积极性,更好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目的、(问题二、四)。其中第二个问题提到中国名字,可以让学生总结中英姓氏的差异,像中国妇女婚嫁后保持本姓;英语国家,妇女出嫁后,一般要随夫姓;中国人取名时力求避免与父母或其他长辈重名,而西方国籍习俗正好相反。通过回答这几个问题,学生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而且也对于名字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C.课文结构分析,内容讲解,穿插语篇、词汇及中西思维习惯差异层面的文化知识。
首先给学生布置任务:组内讨论,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大意,教师辅以指导。根据讨论结果,课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Part I:The importance of names(Para.1~3)
Part II.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names on life(Para.4~7)
Part III.The necessity ofchanging names(Para.8)
接下来教师开始讲解课文,题目“As His Name Is,So Is He!”出自《圣经》(Bible),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最难把握的,因为它涉及文化各个领域。上节课已经提到Bible这个单词,也简单提到Bible的重要性以及它主要包括《旧约》和《新约》,穿插了两个与Bible有关的带名字的英语习语the patience of Job(极大的忍耐性)和a doubting Thomas(多疑的人),同时也布置了作业,要求每组课后查阅更多类似带有人名的涉及典故、历史、文化等习语的渊源,像 Dine with Duke Humphrey没有饭吃,饿肚子;Rob Peter to Pay Paul拆东墙补西墙;The real McCoy真货;Let George do it把自己的任务推给别人等等。
上节课已经着重讲到了重点词汇,所以在简单提到部分字词,像elegant,application,substitute的意思和用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出前两段话的例子说明名字对于人的影响,要求学生重点比较Debbie和Lynne两个名字的差异,进而更好的理解名字的重要性。比较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与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处理第二部分。当中出现了很多英语人名,首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这些英文名字的一般意义并进行比较,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例如:Joe与Adrian;Harry与Richard;Rory和Julian;Elmer和Michael等等。在学生完成讨论之后,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给出这些名字一般意义上的差异:名字Richard,Michael或Adrian往往比Joe,Harry或Elmer更有吸引力,而Rory往往让人联想到活泼、好动,而名字Julian则容易让人想到安静、沉思。同时可以提到汉语中的名字,教师可以给大学列出一些汉语名字,让大家一起讨论,总结英汉姓氏方面的异同,像“雪琴”、“鹏程”、“建军”、“曼丽”等等。另外,在这一部分出现的像Jane,Joe,Harry,Susan等许多的名字,可以结合语篇层面上的文化差异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名字的意义。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总结了名字的重要性。
本文以中北大学为个案研究,选取大一、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涉及英美文化习俗、历史、英美文学常识三个方面的10道文化测试题,以及包括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对英美文化的态度,教师教授英美文化的情况以及学生对于英美文化教学的看法及改进建议等内容的问卷调查10道题。同时,通过列举《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从第一册到第四册涉及常见的英美文化知识的文章及相应的英美文化知识点。笔者以建构理论为基础,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主题教学模式,同时建立任务型课堂教学方式,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二册第六单元A篇的教学为实例阐述主题教学模式以及任务型教学方式在融入英美文化知识的英语课堂中的运用。通过分析,得出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个人修养、跨文化交际、文学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在教学中采用的主题教学模式和任务型课堂的教学策略,能很大程度上克服以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效果不理想等弊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HALL E T.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M].New York:anchor press,197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C]//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75-87.
[5]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5.
[6]马春丽,邓彩娟,严佳.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2):3-5.
[7]李倩.文化教学促进交际能力的意义及效果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2011,32(1):49-53.
[8]段国重.从横向整合走向纵向深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10,12(4):97-100.
[9]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时间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0]吴进业.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11]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