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波,杨桂芳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 674100)
生态位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普遍的生态学现象。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特定的生态位,所有生物的生态位形成生态位组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适应本地环境,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只有当生物单位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空间位置——生态位,才能在长期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当前,生态位理论已经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渗透到诸多学科领域,并催生出教育生态位、产业生态位以及发展生态位等一系列专有名词,成为一种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拥有“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东巴古籍世界记忆遗产”三项世界遗产桂冠于一身的丽江市,紧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云南丽江高校区的战略构想,争取在未来10年内建6所以上高等院校。丽江市原有两所大学,一所是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是一所由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丽江民族师范学校与原丽江教育学院合并,2006年改制而成的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另一所是2002年创办的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它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的独立学院。目前,市政府已与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文投集团、昆明医学院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逐步形成了以高等教育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丽江唯一的本土大学——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临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的严峻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只有立足地方资源优势,主动适应丽江高等教育新环境,找准最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形成自身特色,才能与丽江高校区的其它高校协同发展,促进教育生态系统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
教育部高教[2006]16号文件首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范”来看,属于职业教育;从“高等”来看属于高等教育;从“专科”来看,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科层次。它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具备职业教育的属性,但因其职业性是“师范”,因此,师范高等专科教育具有人才的高等性、知识技能的职业性、职业类型的师范性的生态位特征。其“高等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之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师范性”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合格人民教师的职业教育特征。通过以上办学类型分析,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丽江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要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减少生态位重叠。
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在丽江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6所以上大学高校区的建立,为争夺生源,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点等方面必导致生态位重叠,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错开生态位的主要途径是利用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减少生态位重叠。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即将引进的其它高校相比较,是在丽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高校,学校紧紧依托丽江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多年来,为丽江及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上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其它各行各业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中,充分体现了地方性、民族性特色。学校自2006年改制以来,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根据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逐渐打破相对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办学类型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向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共同发展转变,并逐年增设非师范类的专业数量,扩大非师范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学校现设有导游、旅游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园艺技术等非师范专业22个;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生物教育等师范类专业18个,覆盖了农林牧渔、电子信息、轻纺食品、财经、旅游、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等7个专科专业大类,分属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7个本科学科门类,形成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和工学等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专业生态位宽度的加大,体现了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校生从2006年的3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人;就业率从2006年的68%提高到2011年的95%;学校在丽江旅游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等地方性、民族性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十二·五”期间,是丽江实现建设“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和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三大目标的关键时期。加快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丽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截至2009年底,丽江市各类人才总量达110982人,人才队伍中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7079人,人才队伍的质和量有待提高。到2015年,丽江市人才总量在现有基础上需要达到13.3万人,才能基本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及教育的快速发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的专科层次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还未毕业即面临学历不达标的危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处于向综合化发展的转型过程中,这也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为此,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教育观与教育价值观,找准自己的生态位,走综合发展之道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适应。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各种类型、层次、形式的高校一起构成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每所高校自身独有的职能差异和所处的区域环境又构成了其特有的“生态位”[3]。丽江高校区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大学之间的竞争性,从外部来看主要表现为生源竞争和就业竞争。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丽江高校区教育生态系统中,是唯一的专科院校,比其他高校低了一个层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生态位。当下,教师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院校的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不同层次的大学,只要找准生态位,办出特色,同样可以争创一流而不被边缘化。然而,由于“丽江”这张品牌的特殊生态位,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一定要有一所土生土长的本科院校与之相匹配。因此,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根据自身所处地域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特征以及传统历史文化,确立发展生态位,与其他高校实现生态位分离,降低竞争强度,最大限度地争取地方资源和发展机会。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服务定位是“立足丽江,服务滇西北,面向云南”。由于滇西北处于中原文化、藏文化与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汇的边缘地区和过渡地带,而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四条大江所形成的天然河谷通道将滇西北与周边各大文化区域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众多民族聚居区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交融互动的多元文化格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厚的地区之一,被学术界称为“民族文化走廊”、“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基因库”。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古城区及玉龙县的纳西族占总人口的57.7%。紧邻丽江市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居住着25个民族,藏族占总人数的33.81%。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20多个少数民族中,傈僳族占总人口的52%。目前全国共有18所民族院校,大部分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但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1.8%的滇西北,目前还没有一所民族院校。为保持丽江高校区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寻求差异化发展途径,争取升格为丽江民族学院,实现办学定位的生态位分离,同时,有利于云南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优化,其地位和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由于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殊区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在校生中,全日制专科少数民族学生有1516人,占学生总数的27%。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整合资源、强化特色、多元发展的办学思路,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学研究、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在向综合化发展的前提下传承师范教育特色,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培养模式。与此同时,由一元转变为多元,由单一型转变为综合型,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为强化地方性、民族性特色,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学科建设,成立民族文化研究所,提高整体科研队伍,积极支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少数民族地区世界遗产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08XZX004);主持“纳西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应用研究”、“东巴画工艺课程设置与教学研究”、“古代丽江重要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对外纳西语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等各级各类课题。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丽江民族学院不但能满足丽江、怒江、迪庆等地人民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亦能为丽江及周边州市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同时也能够提升丽江作为世界名城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于生态位重叠导致的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恶性竞争,很容易打破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容易使各高校产生同质化倾向,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协同进化,共生共荣才是保持教育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良方。为此,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扩大生态位宽度,与教育环境保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转递的畅通,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互为资源环境。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合,生态位宽度原理揭示,如果实际被利用的资源只占整个资源谱的一部分,则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较窄;如果一个物种在一个连续的资源序列上可利用多种多样的资源,则该物种的生态位较宽。
从外部环境来看,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丽江高校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与丽江高校区内其它高校,在师资、科研、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拓宽所处环境中各种资源的利用;与市委市政府、各个行业企业加强沟通合作,以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各个行业企业在经费、实训基地、师资、科研项目上的支持;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民间学术团体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从而获得经费、设备、智力上的输入等。例如,玉龙雪山、老君山、玉水寨、拉市海等景区景点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可通过政府协调,与学校生物专业群、旅游专业群专业合作。一方面,景区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和实训师资,学校为景区提供生态旅游景点导游、花卉园艺师、景观规划师以及景区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另一方面,学校与景区在科研、生产方面进行交流合作,为景区科学发展服务。生态位的扩展并不是要求高校盲目对外拓展资源,而是以内涵发展为主,积极创造外延发展的条件,调整办学定位,充分利用闲置或尚未被开发的资源,并承担对应的社会责任[4]。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立足地方,拥有研究地方问题的天然优势,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利用地域特色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毕业生在本地区的就业,扩大地方高校的影响力。
从内部环境来看,第一,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地方性、民族性资源优势开展高原生态、高山植物、旅游文化、世界遗产管理、文化产业开发管理等地方性课程建设;东巴文化、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民族植物等民族性课程建设,以此扩大课程生态位的宽度。第二,加强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背景的专业群建设,以及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群建设,形成生态位组合系列,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从而增加专业生态位宽度。例如,丽江市正在全面实施建设“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和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生态经济战略。生物、农学学科背景下的生物教育、园艺技术、观光农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正好对应了“建设生态产业基地”的服务面向领域和就业岗位群。旅游管理、导游、酒店管理、旅游英语、音乐、舞蹈、园艺技术、观光农业等专业整合的跨学科专业群,可以对应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产业链,使就业生态位的宽度更广阔。第三,采取学术力量和行政力量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校内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5],行政宏观管理与学术研究相互渗透,以研促教,以研促管,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生态位理论指导下,学校领导帮助教师和管理人员找准自己的生态位,通过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教学、科研、管理的综合素质,增加每一位成员的生态位宽度,发挥其最大、最优效益。
生态学中关于生态位的理论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文化在大学的传承创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前提,立足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优势产业,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特色。
[1]李景春.生态位理论视域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J].教育科学,2006,(3).
[2]吴云鹏,皮修平,聂东明.地方高师院校转型过程中的教师教育发展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2008,(1).
[3]李为忠.生态位视域下的地方民族院校的发展定位[J].高教探索,2009,(5).
[4]张国昌,胡赤弟.区域高等教育生态多样性:内涵与发展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5]黄正夫,李尚卫.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定位与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