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研究

2012-12-07 08:04:14马海峰刘明新
职教通讯 2012年2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体系

马海峰,刘明新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研究

马海峰,刘明新

以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通过对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在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建设中,人员队伍安全体系建设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制度安全体系建设是体系建设的技术保障、网络技术安全体系建设是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这三大安全体系建设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的。只有多管其下,多维互动,才能建立一个功能全面、体系完整的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

高职;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安全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在网络背景下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了新趋势和新形态,即“网络文化”。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网络用户为主体,以虚拟现实为主要传播途径,通过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进行相互交流发展而成的一种文化。[1]随着校园网络规模化建设的逐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空间不断扩大,在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不断的相互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形态,即“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它是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高职院校大学师生为活动主体,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是对校园文化的延伸与再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在网络化条件下高校校园中产生的一种新式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因素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校园网络文化,它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化提供新的环境和途径的同时,也使得高职教育体系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缺乏,选择与判断能力有限,极易受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也给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带来许多的安全问题,综合分析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的虚拟性

在网络的世界里一切都是虚拟的。在高职院校中承载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媒体的校园网,正是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的特性,在校园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匿名的身份在网络中发布信息,老师与学生也可以匿名身份与外界人员进行匿名交流,校园网络文化完全处于虚拟的信息传播和信息交流的环境中,在网络的虚拟性的环境中,匿名性也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觉自律性提出挑战。

(二)网络的开放性

校园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相对比,它最重要的特征的就是开放性,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相当的广泛。信息资源的来源也是十分开放,信息资源的传播方式是跨越时空,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信息交流的范围完全打破了校园的界限,并且高职院校师生在校园网络中的参与度极高。网络化、社会化的趋势在高职院校中日益明显,缩短了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网络打开了校园文化的大门,大学生直接受到各类社会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沉溺网络的现象也很普遍,一些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甚至沉溺于暴力、色情和迷信等各种垃圾信息中而不能自拔,对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伤害,甚至出现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缺失等现象。[2]

(三)网络的多元性

网络承载的信息量非常庞大,网络信息资源的来源和传播领域极其宽泛,形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这必将影响整个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性质。校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主要包括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及大学生价值的多元性。在网络文化内容中有现代主流的文化,也有非主流甚至低俗的文化,例如色情、暴力和迷信等不健康的文化在校园网络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3]不同文化交织在一起,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碰撞、冲突,从而也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在价值取向上做出正确选择更加困难。

(四)网络监管的困难性

由于网络本身是开放性,信息传播速度快,各类网络技术对各类有害的网络信息的过滤和处理的速度远远低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现代大学生思想的开放性,自由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缺乏约束,学校在网络监控工作中的困难越来越大了。

二、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

校园网络文化的问题不在网络本身,关键在人们如何把握和使用它。针对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因素的分析,校园网络文化与“人”、“网络”、“制度”等三个方面紧密相联,它们是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的关键要素。[4]因此,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需要从人员队伍安全体系建设、网络技术安全体系建设以及制度安全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来进行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1说明了在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中“人”、“网络”、“制度”三要素和“人员队伍安全体系”、“网络技术安全体系”、“制度安全体系”三大体系的相互关系。

图1 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结构

在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建设中,人员队伍安全体系建设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制度安全体系建设是体系建设的技术保障,网络技术安全体系建设是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三大安全体系建设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以核心建设为主线,保障和手段作为支持和补充,三大安全体系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功能全面、体系完整的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

(一)人员队伍安全体系建设

根据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程度,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依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原则,积极建立和培养一支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队伍,来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处于校园网络文化中心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采用管理和疏导相结合的方法与手段,建立坚实的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人员体系。

1.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队伍建设。[5]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队伍主要包括能够全面承担校园网站的整体规划、设计及运行维护工作的网站建设人员,能加强对信息管理、发布来源、发布者身份和信息内容审查的网络监管人员,能正确引导学生上网行为和网络道德,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使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信息的网络教育人员,全面提高这个队伍的思想水平,强化队伍网络业务水平,切实有效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管理。

2.大学生网络文化安全教育与引导。对大学生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安全教育方面,各高职院校可通过各类政治课程进行教育。例如,政策形势课、公共政治理论课等,使他们能自觉抵制反动网络文化和不良的网络信息的渗透与侵蚀,学会甄别网络文化垃圾,提高网络文化的抗干扰能力,自觉维护文化安全,增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意识。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引导方面,各高职院校还要大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积极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教育网站,并以此为依托,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传递各类积极向上和健康的信息,引导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主力军。

(二)网络技术安全体系建设

针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通过建立网络技术防范体系来全面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安全水平。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技术防范体系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1)对网页、邮件以及聊天室(BBS)等进行监控的信息获取技术,能实时对黄色、暴力等不良网络文化内容进行检测和过滤技术;(2)能对非法信息进行识别并阻断垃圾邮件以及有害内容,过滤涉密内容的控制或阻断技术;(3)能对非法流量进行监控和取证,并对部分非法网络行为进行重放演示的信息内容审计技术;(4)有分布式网络蠕虫报警,与蠕虫对抗以及网关病毒检测与遏制的防病毒技术,能及时、有效地阻止病毒侵蚀,以及网络文化安全的预警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6]从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实施有效的网络内容监管,对不良信息的检测、过滤与阻断,降低和避免网络安全的威胁,为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立网络技术安全体系的“防火墙”。

(三)制度安全体系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找到制度和技术发展结合点,对管理思路与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推出以技术支持为基础的管理措施,实现发展与管理的平衡。在制度安全体系建设中把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制度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个制度建设的框架中,与网络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制度体系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建设:(1)以国家已制定的互联网使用、信息发布、信息安全、网络文化管理的相关规定为依据,高职院校各级管理者要从校级制度,学院制度和班级纪律等各个层面制定各层次的上网管理、信息发布以及信息安全等管理规范,从多方面加强大学生上网行为规范的管理,营造健康文明和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2)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和实行实名上网的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师生员工的使用和发布网络信息的各类行为,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的信息传播,制约不健康的上网行为,使师生员工都能成为网络文化中的文明使者;(3)建立网络信息实时举报、投诉制度和承诺书制度。通过网络信息举报及投诉制度,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关心校园网络文化安全,自觉举报网络中发现的有害信息,自觉抵制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有害信息,增强网络道德意识。通过承诺书制度,从大学生自身来约束、限制其网络行为,使其对自己的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各类行为负责,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的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在与时俱进的网络化时代,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是一项繁重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极其漫长与循序渐进的过程。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的建设者,必须要规划和建立长远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计划,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只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管理办法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多管其下,多维互动,才能使整个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活而不乱。另外,高职院校网络文化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要努力应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安全员,保障校园网络文化的安全传播和发展。

[1]周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8(6):21-23.

[2]崔向平,张会凌.计算机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6):14-16.

[3]周可卫.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0(3):66-69.

[4]谷志远,张屹,杨文阳.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73-75.

[5]葛晨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27-30.

[6]丁烈云,赵刚.网络文化安全及其监管关键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07(10):62-64.

马海峰,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刘明新,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管理。

G718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2)26-0039-03

[责任编辑 李漪]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