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本旭,高圆媛,孙来爽
(1.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因不同学科研究角度的差异,对城市化的解释略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基本观点一致,认为城市化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技能和素质,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发展[1]。
然而,人为社会形态的改变却不能为人类所左右。城市化在促进城市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安全埋下了相当多的隐患。呈现出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容积不断增大、城市人口密度过高、异质性强、人际关系淡漠等现象,成为困扰现代城市发展的问题。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导致生活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和活动空间变小;城市人口异质性强,导致人情淡漠,人际关系趋向表面化;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导致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力和压力不断增强。健康人口比例剧减、亚健康人口比例剧增是当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最为明显的城市的自身问题。因而,健康问题成为全球城市人口的“第一问题”,健康促进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现代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城市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人们余暇时间增多,促使生活观与价值观发生转变,进而促使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发生改变。城市人渴望亲近大自然,逃离水泥森林的城市,寻求生活的本原,放松自己在竞争中紧张的心情,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户外运动这种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的活动方式恰好满足了城市人的身心需求,近几年参与户外活动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加趋势。
户外运动在国内开展半个多世纪,是人们在自然以及与自然相关环境中开展的一类体育活动的总称。同时户外运动具有活动方式和运动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几乎涵盖了全部人群。因此,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户外运动开展与促进人类健康成长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
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首先城市人口膨胀导致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出现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其他如交通拥堵、居住环境拥挤、住宅日照量不足、噪音加大等各种因素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加大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程度。根据“吸引和逃离”的原则框架,户外行为是参与者渴望接触自然环境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因素驱使人们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逃离到自然环境里去。这是促使具备闲暇时间、解决基本物质保障的城市人走进自然,逃避惯常生活中的压力、环境和角色的一种行为。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人们的余暇时间也在不断增多,休假观念逐渐发生质的变化,逐步认识到休假是应享的权利。从1999年“黄金周”休假制度到2008年开始实行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及《职工带薪休假条例》,中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将达到每年115.3天。如加上职工带薪年休假,一年中平均休假时间超过三分之一。虽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但已基本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户外场所人员活动的变化规律上看,人们把更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户外运动中,回归大自然逐渐成为城市人生活中的一种新的时尚理念[7]。
随着户外运动在国内的蓬勃发展,其社会、经济作用逐步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2008年10月8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批准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标志着由国家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管理的“国家公园”开始起步,引导人们通过户外游憩活动了解、欣赏、认知、保护自然。中国登山协会向全国推广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目前已建有2条国家登山步道:一条位于浙江省宁海县,另一条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神池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部分功能定位于“面向公众开放,倡导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自1989年国内第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成立以来,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目前,全国户外俱乐部已不下千家,吸纳会员数百万人。中国登山协会领导下的地方登山户外协会近年来广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培训课程,为户外运动知识、技术、技能在国内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培训了大量的登山与户外行业从业人员,为中国户外运动发展提供了社会服务支持。
从参与人群对户外的认知来看,网络和户外杂志是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消费者对户外知识的普及最为关注。数据显示:在获取户外信息、知识的渠道方面,主要通过网络的占31.67%,通过户外杂志的占30%,和户外朋友交流的占20%,参加户外运动培训的占4.17%,通过经验积累的占13.33%,其他的占0.83%。户外技能、户外路线、户外装备依旧是目前国内户外运动参与者关注的重点[8]。现代信息技术为户外运动知识与技术从某一个特定群体推向社会大众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在信息发布的认可度方面,民间机构(户外运动俱乐部、社团)获得的认可度最高,并期待民间机构今后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登山协会等官方机构随着培训工作的加强,也日益受到认同。
据统计,我国目前城镇人口近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3%。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镇总人口将达到8亿多,巨大的人口基数预示着庞大的户外运动的市场。自1989年中国第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在云南成立以来,30年时间内,国内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剧增,据中国户外行业工作委员会统计,目前我国拥有户外运动爱好者6 000万[9],相对于中国适宜人口规模(16岁以上),尚不足5%;而美国16岁以上居民参与户外运动的人数高达1.59亿,约占人口总数的64%,处于第二大运动的位置;法国每2.5个人中就有一人参与攀岩活动。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户外运动尚有长足的发展空间[10]。
中国国土面积大,户外运动资源丰富。在山岳资源上,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广义的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中低山景观类型复杂多样,气候植物条件良好,又有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适宜开展徒步登山健行、科学考察、避暑度假、探险猎奇、登山滑雪、体育娱乐等各种形式的户外游憩活动。绝对高度在3 500米~5 000米,5 000米以上的为高山和极高山,是开展专项体育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旅游的理想去处;冰川资源方面,中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现代冰川发育最为完善的国家,冰川分布地域辽阔,跨越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等6个省区,纵横2 500千米,总面积近6万平方千米。在谷地游憩资源方面,有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沙砾石游憩资源方面,我国一些著名的沙漠,如塔克拉玛干、腾格里、库布齐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其他户外资源方面如峰林、石林、丹霞、雅丹、岩穴、溶洞及岸滩、岛屿等资源亦广有分布。可资开发的各式各样的户外运动资源丰富,为中国户外运动发展奠定了绝佳的先天基础。
户外运动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方式,其发展与繁荣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制约。户外运动在美国广泛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当时,美国人均GDP在3 836~9 138美元之间,1969—1979年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 324~7 956美元之间。目前,我国主要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这一水平,户外运动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省市兴起的经济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根据2010年经济统计数据,全国已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超过或达到这一水平,上海、北京、天津等主要城市的人均GDP已超过10 000美元,江苏、浙江、内蒙古、广东、辽宁和山东等6省区的人均GDP超过6 000美元;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江苏6省市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3 000美元。近些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民生条件的逐步改善、公共交通设施日趋完善、2008年奥运会带来的良好体育氛围等都为户外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对健康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生理健康,而是把精神健康和社会性也放在健康标准的坐标系中,如减压、兴趣、心态、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需求,构成了现代人的整体健康观念。于是出现了“花钱买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等新的健康理念。户外运动作为一个项目群,本身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参与者身体素质的要求不高,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爱好、体力、经济状况、年龄等进行多方位的选择,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人们的需求。户外体验式运动方式最大限度满足了人们的参与感,能够引起参与者的兴趣,便于坚持、普及和推广。户外运动能够使参与者产生丰富的生理、心理、情绪体验,可以实现参与者的社会交往、增强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众多的子项目,如攀岩、溯溪、山地自行车、徒步、滑翔伞、高海拔攀登,对于场地环境的要求不高,便于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与项目。户外运动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休假方式,更能够体现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运动化的生活方式赋予人们对健康观念有了新的诠释。
现代社会的健康维度包括身体、智力、情绪、社会、精神和环境等不同方面。身体保健主要有三种方式:治疗、降低环境风险和预防。第三种保健方式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持此类观点者认为,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对死亡原因的监控和对导致死亡原因的因素的界定,令预防保健模式逐渐凸显出来。这一模式主张提前预防由生活方式引发的疾病,如心脏病、癌症、中风和慢性呼吸疾病,要比一个人得了病再治疗更为有效。治疗模式仍然可行,但预防模式已经开始流行起来。
100年前,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是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肺炎和痢疾。百年后的今天,最容易导致死亡的病因已经发生了变化。来自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表明,在美国致人死亡最多的病因是心脏病、癌症、中风和慢性呼吸道疾病。
与“预防时代”相关的另一个休闲领域就是体育。体育,在传统上是强调身体技能发展和身体保健的,如传统体育测试。不过这一领域发生了两个重要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更加强调体育锻炼作为个人预防和康复身体的方式,第二个变化是重新认识和强调将终身技能作为体育的重要成果。参与一般团体或个人组织的户外运动项目不会像学校环境那样获得有组织的技能指导,但是会创造其他技能发展机会,并开展体育锻炼活动。
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身体活动的一种运动方式,在运动的时间安排上相对较长,一般都要一天的时间。通过在自然环境中的身体运动,外界环境使注意力转移了对运动本身的关注;经常性的运动对机体代谢的促进及调整,也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和锻炼肌肉;新鲜的空气可以净化肺叶,从而实现健康的可能。
保持积极的情感和精神状态,维持最佳状态,能够保证人们享受生活、应对挑战。自我效能(产生效能的力量)、自尊心、控制感、弹性和动机对人们确立和达成目标、生活充实都是相当必要的。丹尼尔·戈德曼创立了情商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在生活中能理解并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甚至比传统意义上的智商更为重要。这一理念认为一个人能够激励自我并与他人产生共鸣对整体健康都是有益的。
体育与休闲等很多传统体验能帮助人实现目标并启发更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而新兴的户外活动更直接地强调情绪发展,如信任背摔练习、登山行军、激流木筏等广泛的探险和开拓型活动,就特别指向了情绪保健因素。户外运动成为脑力劳动者释放工作、生活压力的渠道,而运动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是一种无可取代的精神按摩。
城市化进程导致人的社会属性减弱,人与人的感情淡化,促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社会适应的重要性。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与他人相互交往的能力,以及他在群体环境的适应感,且以此作为达到与人亲密相处和获得归属感的方式。重视与他人联系是理想健康状态的基本表现。社会健康的某些特征体现在一个人与他人健康良好的关系以及他扮演和承担社会角色的能力。
尽管一个人可以独自体验户外,但户外运动与休闲的很多项目和服务都涉及与他人互动的活动方式,例如攀岩要求互相提供保护,漂流需要团队共同努力才能成功。实际上,很多户外项目的期望效果正是发展参与者的社会技能。户外运动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社会性,人们通过参与某项活动接触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与结识的平台,促进了参与者的社会交往,这对于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连结或者“逃离”常态下的人际交往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余暇时间的增多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关注生活内容的丰富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户外运动渐次成为人们度过余暇生活的新方式。美国国家休闲与公园协会和国家心肺与血液研究所联合进行的“心与休闲”项目研究证明,户外运动(公园与休闲项目)能够通过体育活动和营养来促进个人选择健康食品、提升锻炼水平、降低花费在看电视等久坐不动的活动上的时间等,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户外运动逐渐成为城市人节假日中首选的活动内容。
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跟不上去,污染加剧,潜在的各种社会安全风险急剧增加。户外运动的广泛开展有助于人们走进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提升自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另外,户外运动往往伴随着一定的生存技能训练,例如常见伤病急救与护理、求救与救援等。特别是国内广泛开展的野外生存项目,需要参与者自主确定前进方向,寻找水源以及水的净化,采集与制作食物,搭建庇护所等,为城市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事故,锻炼求生能力,提供了极好的训练。在大自然中学习生存的技能,领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激发环境保护意识,体验超越自我的心情以及战胜困难的愉悦。能够增强人的身心健康、锻炼人的坚强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协作的团队精神。
城市化进程中个体人的社会分工被细化,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同步运转而生存,社会责任感得到强化,人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健康问题凸显。城市环境恶化、余暇时间增多、政府关注、企业参与和媒体的快速传播促进了户外运动的开展;庞大的消费群体、丰富的自然资源、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为户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户外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生存能力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价值必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积极引导健康出行、安全出行;进行户外安全教育,加强监管措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鼓励高校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督促有关部门出台户外运动的相应标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户外产业的开发,开辟安全的户外出行线路。
[1] 岳同岩.城市化进程中户外运动对城市人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6):87-90.
[2] 魏汝岭.影响我国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成绩的多因素分析——以2010年阿布扎比国际探险挑战赛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147-155.
[3] Crayne R.Jensen,Steven Guthrie.Outdoor Recreation in America[M].6th.the United States:Human Kinetics,2005:11-13.
[4] 赖承圭.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24-31.
[5] 赵承磊.户外运动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与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9):24-28.
[6] 人民网.2007全国城市人均 GDP排名[EB/OL].[2009-10http://ccd.People.com.cn.
[7] 人民网河南频道.中国25座城市房价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EB/OL].[2009-10-10].http://www.hnsc.com.cn/news/2006/03/10.
[8] 马占科.谈阳光体育运动与终身体育[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5):99-100.
[9] 楼嘉军.休闲科学理论发展简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7-13.
[10] 张海波.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J].江海学刊,2006(2):112-117.
[11] 彭 毅.城市化与城市安全管理[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48-50.
[12] 陈柳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非健康因素[J].观察与思考,2008(13):53.
[13] 李 欣.新西兰户外运动教育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8):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