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刀郎麦西热甫”民俗体育运动的研究*

2012-12-07 13:56刘金生
体育教育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木卡姆舞者舞蹈

王 艳,刘金生

(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新疆“刀郎麦西热甫”民俗体育运动的研究*

王 艳,刘金生

(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刀郎麦西热甫的体育运动形式分为舞蹈、游戏、短剧表演等,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色,其运动不仅是民族情感的释放,也是教育后代和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但随着现代生活经济特征的凸显,刀郎地区麦西热甫活动的举办逐渐减少,其教育意义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受到威胁。

刀郎麦西热甫;民俗体育;运动形式

1 刀郎麦西热甫概述

刀郎(daolan)也被译为“刀朗”、“多朗”、“多兰”、“多伦”、“朵兰”、“都兰”等,是生活在叶尔羌河、塔里木河两岸乃至罗布泊地区部分维吾尔人的自称。

麦西热甫(或译为“麦西莱甫”)源自阿拉伯语,意为“聚会、场所”,现在维吾尔民间专门用来称谓群众性的娱乐集会,举行规模不等的群众性集会是维吾尔民族及其先民们的悠久历史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麦西莱甫”对于长期生活在戈壁荒漠中的人们是一种精神和情感寄托,通过举行这一活动,可以起到消除疲劳、宣泄情感、广交朋友、娱乐身心之目的。同时麦西热甫还是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积极、乐观、诚实、守信的社会学堂。

2 刀郎麦西热甫中的舞蹈形式

2.1 刀郎舞的起源及运动形式

2.1.1 刀郎舞的起源

对于“刀郎舞”的起源,据史料记载有不同的版本。(1)“蒙古说”。蒙古族著名的舞蹈“倒喇”与“多朗舞”在表现形式和运动特征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两人对舞,节奏有慢到快,并且都在快速旋转中结束,此外“倒喇”与“多朗”或“刀郎”在音译上相差不大。(2)“狩猎说”。从刀郎舞的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似乎是在进行一次狩猎活动,舞前的散板部分是召唤各部落的人参与狩猎,舞蹈的第一部分是猎手在草丛中寻找猎物;舞蹈的第二部分表示与野兽的搏斗;第三部分圆形舞表示围猎;第四部分表示凯旋而归。学者谷苞认为这种表现狩猎内容和动作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射雕回鹘舞”。在宋代的对舞中“射雕回鹘”载“衣盘雕锦襦,系银毡幉,射盘雕”(《宋史·音乐志》)。至今流行于麦盖提县刀朗舞还有部分弯弓射雕的动作。“狩猎说”是诸多学说中被学者较为接受的一种。当然对于这两种学说有些学者也给予了否定,如学者李季莲认为现存的“刀郎舞”动作中很难找到“狩猎”的痕迹,也找不出蒙古舞踪影,刀郎舞明显带有地理自然属性和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3)“西域说”。激川著《多朗人与多朗舞》中述“且克脱曼(木卡姆乐曲第二部分)部分的舞蹈是当年西域各族祭祀妖神的驱魔舞的遗留和演变,赛乃姆(木卡姆乐曲第三部分)和赛乃克司(木卡姆乐曲第四部分)部分的舞蹈与维吾尔族赛乃木民间舞蹈有很多相似之处,而第五部分司勒力玛中的舞蹈明显的带有唐代胡旋舞的遗风”。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他的《胡旋女》一诗中描述:“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可见刀郎舞的“西域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2.1.2 刀郎舞的运动形式

刀郎麦西热甫通常在各种节庆日举行,活动开始大家席地而坐,《木卡姆》乐手持卡龙琴奏起“木卡姆”序曲,接着大小鼓手一同奏起,在歌手的伴奏下场上的人们不约而同起身,进入圈内跳起“刀郎舞”。刀郎舞通常以两人一组,一男一女,也可两男两女对跳,参加者只要一上场,中途一般不退场,直到一曲《刀郎木卡姆》乐曲结束,曲止舞终。在整个舞蹈过程中根据《刀郎木卡姆》片段部分的不同,刀郎舞亦有高低舒缓之分。“木卡姆”的第一部分是“散板序唱”,舞蹈者不进入。随着清晰的鼓点和浑厚粗犷的歌声进入“木卡姆”的第二部分,舞者陆续进场,两人一组面对面,先同时向右走斜线,再向左走斜线,做两步一跺脚的动作回到原位,动作沉稳有力,上身稍带摇晃。进入第三部分舞者动作优美,手脚动作变化丰富,舞者先是双双左右转体,双手左右推拨,随后忽然擦肩对背快速转体,随后退步。第四、五部分是“木卡姆”乐曲的高潮部分,节奏欢快跳跃,舞蹈者情绪渐趋激烈,舞者队形也有两人一组变为大圆圈的集体场面,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在大圆圈的基础上向前运动。第五部分舞者保持大圆圈队形,一手握拳,高举过头,小胳膊稍弯曲不停踏步旋转,以自身方向先左转几圈后右转几圈,反复多次。舞技高者,还不停变化手位,节奏越来越快,舞蹈也更加激烈,将整个舞场气氛推向高潮,旋转变为比赛和竞技,最后场上仅剩一到两位佼佼者。从整个动作的组成来看,刀郎舞虽然有固定的四组动作,但各组动作都不固定,常根据个人特点以及乐曲长短而定,音乐节奏的变化影响舞者动作的变化,且一组动作反复多次,每个舞者动作不尽相同,尤其是手位的变化,男女各异,技艺水平高低各不相同,技艺高者手型动作丰富,一般者手型动作单一。

刀郎舞因各地域自然条件、风土人情不同,其动作形式也有所差别,如阿克苏地区动作幅度较小,巴楚、莎车、麦盖提县等地一般不作直线交叉换位,前两步节奏均等吸步跺脚是两步一跺。但从整体动作而言,刀郎舞动作开朗大方,粗旷矫健,反映出刀郎人豪放刚毅的性格特征。从舞者的形态气质来看,仍保持着众多刀郎地区古老的生活印迹。

总之不论何种学说,今天的刀郎舞之所以被大家广为流传,主要因为它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和健康,跳起刀郎舞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污浊的情感受到了洗涤,扭曲的灵魂得到了陶冶,刀郎舞也成为刀郎地区乃至整个新疆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舞蹈。

2.2 表演性舞蹈

2.2.1 持器具舞

“持器具舞”即手持各种器具跳的各种舞蹈,包括“萨帕依舞”、“它石舞”、“木勺舞”及各种杂技舞“萨玛瓦尔舞”、“油灯舞”、“顶碗、小蝶舞”等。

“萨帕依舞”是由维吾尔民间常见的打击乐器萨帕依边击打边舞蹈尔得名,该舞蹈的动作常见的是梭子步击打萨帕依,垫步击打萨帕依,可一人独舞,双人对舞和多人同舞,舞蹈节奏明快,舞致高潮时,舞者忽而击肩,忽而击地,前后晃动气氛热烈。

“油灯舞”通常见于夜间举行的麦西热甫,舞者头顶一平底陶碗,碗内盛清油加棉芯为灯,舞蹈开始时场内没有任何照明,仅靠油灯照明,要求舞者在整个舞蹈过程中油不洒,灯不灭。油灯舞动作稳健姿态定势强,多以头部固定的下肢动作为主。这一运动形式与山西、陕西等地的“顶灯”类似(秦腔《三进士》—常天保受罚片段)。要求舞者身体稳定性要强,脖颈的平衡能力要好。“顶碗小碟舞”也称为“顶碗舞”或“盘子舞”维吾尔语为“其乃乌苏尔”,表演者多为女性,舞者头顶4-6个小碗,最上层碗注水,左右手各持一小碟,指间夹一根筷子,表演时筷子敲击小碟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乐音,舞者跟随节奏翩翩起舞,整个过程中碗内水不洒出。也有舞者为男性,除碗筷碟等道具外,嘴里还叼有一根筷子,用嘴敲击筷子击打头顶的茶碗。部分技艺高超者还能进行“转盘表演”即将头顶的盘子运动到自身的背部、腰部、胳膊最后回到头顶,水不溢出。这种表演难度较大,在今天的刀郎麦西热甫中已难以觅到。

2.2.2 技巧—竞技舞

此外,在麦西热甫中还穿插一些“技巧、竞技舞”,表演者多为男性,主要表演叼花、叼钱币、叼绸缎等。表演时场地中央放花、钱币、丝绸等,舞者可两人对舞,也可多人同舞,两人对舞一人做出一难度较高的动作后,另一人再作出一难度更高的动作,逐次竞比直至对方无法完成的难度动作,然后做“腰板叼花”、“前俯叼币”将地上器物捡起,获胜者收到热烈的掌声和极高的尊敬。

2.2.3 模拟—化妆舞

刀郎麦西热甫中的“模拟-化妆舞”主要是模仿各种动物生活习性的舞蹈,并加以人的因素在里面,跟现代的木偶剧有点相似,如“鹅舞”、“鸡舞”、“鸽舞”、“老虎舞”、“马舞”、“骆驼舞”、“狮子舞”等,还有以逗笑为主的“变高矮舞”。

“鹅舞”维吾尔语为“哈孜乌苏尔”通常有两名男子表演,其中一人扮演鹅,一人扮演主任。扮鹅者翻穿皮袄,一手伸进皮袖筒内,并弯曲成鹅头状,再用一条红毛巾或红布条扎起袖口做为鹅嘴。根据木卡姆的音乐节拍,双腿深蹲缓缓起舞,动作以绕场走动为主,脚下多为单步,一拍一步,鹅的主人也同其一起欢快舞蹈带领绕场转动等,鹅自身还会表演一些啄食、理毛、展翅等动作。表演过程中穿插人与鹅的互动内容,观众可以贬低或者表扬鹅的种种行为和能力,当听到贬低声时鹅就会扑上去啄击丑化它的人,反之则躬身施礼以表谢意。

“狮子舞”目前仅存的有三种表演形式,第一种表演形式有两名男子表演,舞者带有特制的狮头,翻穿染制的彩色皮袄装扮成狮子形象,表演时和着鼓点做模拟狮子神态的动作。表演形式类似我国南方的舞狮。第二种为一男子不穿行头的徒手表演,舞者双臂屈肘,手心向外举至面前,手指抓挠状,模仿狮子的挠痒、抖毛、打滚、扑食等动作,配合面部的各种滑稽表情,引逗观众发笑。第三种通常为女子单人表演,不穿狮装,双手各持一块小红绸,合着节拍上下左右抖动,脚下多以小跳步为主,偶尔模仿狮子的静态动作,如舔毛、挠痒等。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曾对西域狮子舞有多描述:“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做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西域狮子舞在唐代已经广为流传。

3 刀郎麦西热甫中的游戏形式和教育性惩罚活动

3.1 娱乐游戏形式

在刀郎麦西热甫活动中经常穿插一些娱乐游戏活动,维吾尔人称之为“乌尤恩”。在活动中常见的“乌尤恩”有:抢“黛莱”、递茶、猜谜、对诗等。

“黛莱”维吾尔语为“教鞭”,抢“黛莱”意为抢教鞭之意,是一种锻炼和检验人们机敏程度的形体游戏。游戏开始前,主持人将“黛莱”放到托盘中,将其交给与会者的任何一人示意开始游戏,拿到黛莱者可再选择一位同伴(通常为异性)一同进入场中进行游戏。游戏开始两人相对而立,无黛莱者要千方百计从对方手中抢得黛莱,而持黛莱者则可从后面或侧面用黛莱抽打争抢者。争抢过程中两人绕场旋转奔跑,抢者躲避抽打,持者躲避争抢,气氛热烈非凡。这种游戏的结果往往是后争抢者夺得黛莱,或者持黛莱者感觉对方技高一筹而主动转让。当然部分地区,抢“黛莱”游戏演变为“抽鞭子”游戏开始一人持鞭子,邀请另一人进行友好挑战,两人双双入场,躬身施礼后。按规定,两人同时旋转,并同时停止,如被邀请者不能迅速对应,持鞭子人可抽打对方,被邀请人如反映迟钝,将会挨打,如被打中则持鞭子者获胜,将鞭子交给挨打者后退场,挨打者邀请另一人重复游戏。

“递茶”游戏多在青年男女中进行,游戏由被选中的青年开始,要求双手各持小茶碗,碗中注入茶水,并巧妙地将茶碗从腋下转出而不洒一点水,然后唱几句歌词或吟几句诗后将茶碗传递给心爱的人,此人也重复同样的过程,然后传递给下一位。若在传递过程中某人因技巧不娴熟而将水洒出,则被受到惩罚如表演节目,或讲笑话等。

“猜谜”同汉族地区的猜谜语游戏类似,有一人给出谜语,众人竞猜,猜不中者受罚。维吾尔语称这种活动为“铁匹希麻克”。

“对诗”维吾尔语称为“比叶特伍苛希”参加者一人一句,即兴赋诗。

3.2 教育性惩罚活动

在刀郎麦西热甫上还有一些教育性或因犯错误而进行的惩罚性活动或短剧表演。如不守纪律者或破坏秩序者都要受到惩罚,惩罚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经济惩罚”主要是被惩罚者要拿出自己的水果、食品供大家享用,或他也为大家举办一次麦西热甫;第二种惩罚为“动作惩罚”主要是在场上进行动作表演供大家娱乐。动作处罚大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生产或生活活动,如“烤包子”、“灌面肺”、“榨油”、“照相”、“娶两个老婆”、“结疙瘩”等。

“烤包子”维吾尔语为“沙木沙”是一种在馕坑里烤熟的中间带肉馅的长方形包子。“烤包子”作为一种惩罚游戏活动,主要是模仿烤包子过程的工序而进行的。受罚者(多为男性)被押解到群众围城的圈形场地中,先左右轻摇其头表示“罗面”,然后在他的背上做“揉面”动作,再剥去其上衣表示馕坑点火,并向他的背上浇泼少量冷水意为“洒水炼炉”,然后在后背一下一下重拍表示贴包子,最后一下又一下拧他的后背,表示包子熟了,一个一个取出,单人烤包子角色的人动作夸张,让人捧腹大笑,受罚者则倍受嘲弄,苦不堪言。

可以看出,“惩罚游戏”都具有喜剧表演的色彩,同时对少年儿童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这种源于生活,扎根民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演生动,融歌、舞、对白与一体,以轻松、活泼、幽默、戏弄为主要风格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维吾尔民族一代代传承的艺术瑰宝,成为他们调剂生活、培养情操的重要教育手段,也成为其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刀郎麦西热甫中体育活动的价值与文化传承

刀郎麦西热甫中众多的体育活动是在特有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产生并得以传承的,具有很高的健身、娱乐及教育价值。刀郎地区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北面有天山,南边有昆仑山,像一轮新月镶嵌在塔里木盆地的西北边缘,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刀郎人在农耕劳作之余通过歌舞、游戏度过孤独漫长的艰苦时光。农闲时节的麦西热甫对于他们艰辛、忙碌的生活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同时它也是一所人民艺术学校,在其中人们创作众多的舞蹈、体育游戏等,不但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在各种麦西热甫中得以完善和升华。由一种身体活动手段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对本族青年进行道德、民族风习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重要手段。刀郎麦西热甫中体育舞蹈、游戏、惩罚活动等其价值远大于体育活动本身,而成为一种社会性教育和体育文化传承活动。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媒体信息等已渐渐渗透到中华民族的各个角落,刀郎人的生活也开始有新的变化,各种麦西热甫活动逐渐减少,体育舞蹈也被各种现代舞蹈和运动形式所代替,原汁原味的刀郎麦西热甫已经很难在当今社会觅见踪迹。对刀郎麦西热甫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众多专家对其提出的保护手段主要表现为:“原生态传承”保护,“专业传承”保护,“教育传承”保护,“文本传承”保护以及“媒体传承”保护等。总之,刀郎麦西热甫中的体育舞蹈以及相关的《木卡姆》乐曲等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维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阿布都秀库尔·吐尔地.人民的艺术学校—麦西热甫[J].新疆社会科学,1983,(1):66.

[2]任半塘.唐戏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李季莲.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中的舞蹈艺术[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3):6-9.

[4]张兆.新疆木卡姆与体育舞蹈[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288-291.

[5]韩芸霞.维吾尔民间“麦西莱甫”与《木卡姆“麦西莱甫”》比较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1):38-41.

[6]萧雄撰.西疆杂述录·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5.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 of Maixirepu in Daolan Region of Xinjiang

WANG Yan,LIU Jinsheng
(Sport Dept.,Three Gorges Univ.,Yichang 443002,China)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the practice of Maixirepu sport in Daolan region has been studied.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Maixirepu sport in Daolan region has dance,game and drama,with strong regional feature.It is a way of ethnic emotional expression as well as an educational way and way of sports inheritan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conomy,there are less Maixirepu sport in Daolan region,which threatens its inheritance.The paper explores the sports forms of the Maixirepu spor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

Maixirepu in Daolang region;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ports form

G80-05

A

1672-268X(2012)03-030-03

2012-01-22)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Q138),三峡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KJ2011A012)。

猜你喜欢
木卡姆舞者舞蹈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传统音乐类】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从乐律学特征谈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