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彦伟
(钦州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庆日文化活动。在节庆日活动中,除各种宗教祭祀活动外,还有众多的节庆日体育活动,称之为节庆体育。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各少数民族以聚居的方式居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宗教信仰、居住环境等的不同形成了许多节庆体育文化活动,延续至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些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节庆体育的发展不仅要在政策引导、组织管理等宏观层面上提出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建议,还要从参与活动主体、内容、形式等微观层面上来创新少数民族农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使之更加繁荣、健康、丰富,让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节庆日众多,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庆日,还有各民族的特色节庆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牛魂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等,大大小小共计80多个。据目前的不完全调查统计,在这些节庆日中,11个少数民族的节庆体育项目共有约300项,其中壮族为130多项、瑶族为40多项、苗族为30多项、侗族为20多项、彝族l0余项、仫佬族10余项、仡佬族10余项、京族10余项、毛南族10余项、回族4项(见表1)。
这些节庆体育活动作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历史文化的精髓,经过历史的沉淀积累,流传至今,延绵不息。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面对“霸权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冲突及网络时代的到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严峻挑战。究其原因,其内部根源有:传播媒介的普及应用,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需求扩大,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外部根源有:商业化使节庆体育文化的本质失色;崇尚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失真的活动内涵。这些根源极大地制约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节庆体育的开展,致使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由于精力、能力、知识等的限制难以组织开展节庆体育活动。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节庆体育文化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重功能,可为农村体育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节庆体育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要在保持原有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推陈出新,使之规范、有序、永续的向前推进。从节庆日的本质属性和活动主体出发,依据传统节庆日、民族特色节庆日的活动特色及老人、中青年、儿童的年龄阶段行为特征、参与需求等进行革新和改良,使其朝多样化、丰富化、具体化方向发展。
2.1.1 信仰——节庆日的形成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智力所限,把动植物、太阳、树木、石头等当做崇拜的对象,甚至还有对海、云、土的崇拜。这是由于对自然界各种认识的局限性,由无知到敬畏,继而崇拜、迷信,形成各种信仰崇拜。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随农耕社会的生产劳作而深入到农民群众之中,使人们不仅在生活上得到改善,并在精神上得到寄托、安慰、满足。节庆日的产生与形成正是由于人们在固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与生活条件、长时期地进行祈神求福、生产劳动、丰收节庆、婚恋生育、社交娱乐、英勇斗争、驱魔祛病等宗教祭祀、文化信仰的结果。在这些节庆日活动中,人们手舞足蹈、欢呼跳跃地进行着各种不同的肢体活动,这便是节庆体育活动的雏形。
2.1.2 信仰——节庆日的本质属性
在我国的各民族传统节庆日中,蕴含着各种非常丰富的民间信仰,如福文化信仰、祖先崇拜、阴阳信仰、五行信仰、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灵物崇拜、偶像崇拜、英雄崇拜等。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日中,沉淀和积累了如五行信仰、福文化信仰、阴阳信仰、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等的各种民间信仰。广西的少数民族从原始的社会生活发展至今,形成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庆日,其独特的文化信仰始终与民族节庆日同在,且保持着以万物有灵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信仰,认为自然界是所有物质皆有生命和灵魂的万物有灵的世界。
2.1.3 信仰——节庆体育的延续
信仰孕育了节庆日,同时也使节庆日具有了强烈浓厚的群众性和仪式感。在节庆日这些特殊的日子里,节庆体育活动才得以展现出十分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内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变革地不断深入,农村群众的现代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他们对农业生产、丰收节庆、祈神求福等节庆日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呈简化趋势,甚至濒临消亡。可以说节庆日中节庆体育活动的气氛、仪式、内涵的淡化,其实质是失去了价值的依托,丧失了信仰的支撑。
在广西的11个少数民族中的80多个大小节庆日中,节庆体育项目约为300余项。根据活动特点、性质对其进行划分,分为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节会类等五大类型(见表 2)。
2.2.1 不同人群的类化参与
节庆体育开展模式的创新,就是把整个节庆日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资源进行类化组合,使节庆体育活动保持新鲜感和活力。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广大群众,由于各年龄段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参与需求的差异性,造成了老、中、小三代对节庆体育活动的预期需求和参与活动、方式的异同。因此,在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模式中,应采用不同人群参与不同项目类别的方法,做到在保持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大量留守的老年人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抑郁感、恐惧感等,对各种事物缺乏兴趣,关注面趋于狭窄,对新鲜事物缺少激情,往往热衷于神圣、庄严、传统、规范的活动。因此,在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安排参与神圣性、庄重性的节会类体育活动为主,娱乐类等体育活动为辅的原则,既能满足老年人参与节庆日活动的需求,又可以保持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使节庆日文化信仰在有效的载体中继承和发展。
现代社会,中青年已经成为整体社会生活的重要群体,相对于过去强调凝聚意识、服从集体的规范与约束的农耕社会生活,他们对娱乐化、个性化的追求强烈,对娱乐性的社会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壮年基本上外出务工,以留守妇女居多,因此,在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安排舞蹈类、娱乐类和表演类的节庆体育活动为主,竞技类、节会类为辅的原则,满足以留守妇女为主的中青年节庆日文化娱乐需求,起到健身、健心的功能,并使他们产生精神归宿,为节庆日文化信仰的传承和保护发挥积极的主体作用。
儿童时期作为培养各种兴趣的最佳年龄阶段,应予以支持和满足。但由于农村地区物质条件的相对落后,儿童的现代化娱乐活动资源匮乏,为娱乐类、表演类、竞技类的民族节庆体育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开展营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安排娱乐类、竞技类的节庆体育活动为主,其他活动为辅的原则,使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承从源头做起,从孩子做起,让古老的民族文化信仰世代相传。
2.2.2 传统节庆日与民族特色节庆日的类化开展
节庆体育开展模式的创新,还要根据传统节庆日与民族特色节庆日的节日特点对节庆体育活动进行类化开展。在传统节庆日中,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由于全体家庭成员的回归加之浓厚的节日氛围,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应以集体性的节庆体育活动为主,如节会类体育活动、集体性舞蹈类活动,以个体性的节庆体育活动为辅,如表演类、娱乐类的活动;在民族特色节庆日中,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尊重广大农民群众个性化的前提下,组织以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节庆体育活动,让老、中、小三代都参与其中。广大农民群众作为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应充分发挥其文化的自觉性,使之成为传承、保护、创新的主体,以衬托节日文化气氛,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展现民族文化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信仰。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节庆体育文化的形成是长时期地进行祈神求福、生产劳动、丰收节庆、婚恋生育等宗教祭祀、文化信仰的结果。信仰作为节庆体育文化的本质,是传承节日文化的有效方式,我们要以积极开放的态度,进行沟通和交流。坚持本体性、自觉性、朴实性的特有文化内涵,广泛地深入到广大农民群众心中,给节庆日注入新活力、新生命。及时创新开展模式,使节日文化信仰在保持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广大农民群众以自尊、自觉、自信的态度积极参与节庆体育活动,不仅为构建和谐乡村、丰富广大群众节庆日文化发挥积极作用,还可让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永葆内涵并得以延续发展。
[1]程波,王敏琦.新时期广西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地区差异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51-9453.
[2]刘卫国,吴晓山.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经济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J].东南亚纵横,2009,(4):107-111.
[3]杨元英,李志清.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94-96.
[4]田宝山.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困境及发展探索[J].体育学刊,2009,16(1):32-34.
[5]郭传燕.乡村节庆体育与农村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9,(1):6-7.
[6]高占祥.节庆日应该是民族的信仰[N].南方周末,2010-6-17(20).
[7]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