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庆伟
(云南财经大学 体育部,云南 昆明 650021)
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杨露蝉(1799~1852)。杨露蝉为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城南关人。自幼好武,始学洪拳。为学太极拳到位于广平府西关大街的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当膳夫。这家药店的主人叫陈德瑚,系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见杨忠实可靠,聪颖能干,又吃苦耐劳,在听闻杨露蝉想学太极拳的心意后,为其决心所感动。遂派他到家中干活同时把他介绍给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长兴。当时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长兴正借陈德瑚家授徒。过去,武林当中门户之见以及不传外姓的习气非常严重。杨露蝉便暗中观察,偷偷学练,一次无意地和陈姓一子弟斗玩取胜,被陈发现他所偷学的技艺,陈感其学艺的心切和拳艺的真味胜过陈亲传的弟子,于是破例收下了这个外姓青年。杨露蝉正式拜师后,曾在18年中3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的奥妙之处。道光年间,杨露蝉艺业学成,从陈家沟返归故里。他先在家乡永年南关设场教授太极拳。1842年,被同里武汝清推荐去北京教授拳术。杨露蝉是第一个把太极拳传入京都的武者。
杨露蝉1842年到北京与人比武成名后。使天下人皆知杨露蝉,在杨露蝉成名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太极拳,使太极拳从仅在草根阶层的传习走向社会各个层面,迎来了太极发展的良好机遇。
在杨露蝉成名后,其故乡太极拳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到杨家求师问艺者络绎不绝。杨露蝉在家乡的太极拳传播主要依赖于他的两个儿子─杨班侯(1837~1892)和杨健侯(1839~1917)。正是因此原因,杨式太极拳后来发展分成了两个支派。后人对杨式太极拳评价曾有“杨露蝉创天下,班侯打天下” 之说。杨班侯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时,和清军一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也一直为人们难以忘怀。以致后人都以学到杨家拳为荣。在一定程度上,无形中推动了杨式太极拳的发展。
1.1.1 杨班侯支派 杨班侯自幼得父传,对武术有着极高的悟性,刻苦用功,怀有过人的功力。年少时曾从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读书,武禹襄的太极拳学理论造诣颇深,他的拳学理论至今仍为后世奉为经典。因而杨班侯的拳艺在其理论的指导下大进。杨班侯对杨式太极拳的贡献除了在传播上因其名望大而得以广传外,在拳学方面,他不但继承了其父编创的杨式太极拳,而且还根据自己所学的太极拳论,结合杨、武两家的太极拳学精华,创编了出功夫、益技击的中平大架太极拳──杨班侯一百零八势中平大架太极拳。杨班侯一百零八势中平大架太极拳的诞生,是杨式太极拳传承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使杨式太极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从学者更众。
1.1.2 杨健侯支派 杨健侯所演拳法刚柔相济,剑、刀、杆无不精通,在推手方面,创造了定步推手,四正手。健侯一生一直以授拳为业,可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他继承父亲健康第一的思想,在革新拳架的基础上,对拳架又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拳架既不失武术的技击特点,又突出了中老年人保健的需要,使太极拳的练习群体扩大了范围,在杨式太极拳的传播面上又提升了一步。杨健侯这一支派对杨式太极拳发展乃至以后普及起到巨大贡献的是其子杨澄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增强人民体质,使太极拳成为群众性的健身活动,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体委等相关部门便开始着手推广太极拳,1956年组织专家编排了以杨澄甫85式定型拳架为基础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1957年又在杨澄甫85式定型拳架的基础上整理出来一套“八十八式太极拳”。于同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旨在为学习杨式大架太极拳提供规范教材的《太极拳运动》一书。1979年再次组织专家编创了以杨式大架太极拳为基础,兼收其它太极拳流派特点和练法,并有所创新的四十八式太极拳。为了限制时间,适应表演竞赛大会的需要,1988年国家体委又编写了《40式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前,国家体委为方便各流派综合锻炼、同场竞技、缩短表演时间的需要,仍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同时吸收其他流派太极拳的一些特点和练法,组织专家编创了《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不少城市、地区成立了太极拳研究会,众多太极拳家为弘扬太极拳艺而辛勤耕耘。
太极拳2005年春季也走进了校园。由于杨式太极拳学练起来简单易行,所以学校推行上世纪创编的、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的24式简化太极拳和课间操轮流交叉进行。目前,杨式太极拳已辐射全国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民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为人类社会所共享[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同样的创新理论精髓用于太极拳的传承也是非常适宜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杨式太极拳永葆青春的方法之一。
杨式太极拳的传承大致分为3种途径,第一种是家庭传承;第二种是社会传承;第三种是学校传承。
2.1.1 家庭传承 杨式太极拳的家庭传承,指的是杨式太极拳的技艺传习框架在家庭和家族范围之内,通过传承人的代代传授,达到传承的目的。家庭传承不只局限在有血缘关系的人员范围内,还包括师徒之间[3]。
2.1.2 社会传承 杨式太极拳的社会传承是指通过官办或民办的办学机构,向社会传播技艺的历史绵延。在杨式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传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传承影响范围大,传播面广。机构里面采取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利用多方位的各种媒体向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授业。学习者学习的方式、时间有时也可能随学习者的时间来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者所着想。因而,社会传承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对艺业的传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1.3 学校传承 杨式太极拳的学校传承是指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学校的杨式太极拳传承。
杨式太极拳进入学校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进入学校的是基于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的“24式简化太极拳”,由于简化太极拳易学,在一段时间内曾风靡一时。时至今日,学校里流行的太极拳主体依然是“24式简化太极拳”。
学校传承可以扩大传承面,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杰出传承人[4]。杨式太极拳引入学校,措施是在体育课完成教学大纲规定任务的基础上,增设太极拳项目。其做法是:对体育教师进行太极拳培训或邀请优秀拳师直接进校上课;将太极拳开展情况列入年度学校体育工作检查评比内容[1]。
杨式太极拳的传承方式有三:一是语言讲解,二是身体示范,三是人格影响。
语言讲解是一门技艺传承不可缺少的要素,杨式太极拳在其传承过程中语言讲解一直伴随始终。在语言讲解的同时,通过身体的姿势示范,达到动作技能的掌握。人格影响主要是指师父对弟子及从学者的道德影响。这种影响可能通过具体的事例,也可能是通过道德的垂范,也可能是通过言语的教导来完成[4]。
杨式太极拳传承方式的前两种是有关技艺传承所必备的,而后一种则是道德延绵的规范。
2.3.1 太极拳的体操化问题 国标太极,即24式简化太极拳不能代表传统的杨式太极拳,国标太极拳的要求趋向体操化了,是体操化的杨式太极拳,久而久之,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精髓恐怕要失去。
2.3.2 太极拳架的标准问题 到杨式太极拳发源地河北永年县实地考察,观看当地学校学生演练太极拳的拳架,有不少学生显然在应付差事,没能认真地打太极。动作中没有攻防含义,失去武术的本质功能,当然由于动作不标准也就失去了太极拳的健身意义。
2.3.3 杨式太极拳理论传授的缺乏 杨式太极拳理论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重要标杆,没有理论指导的演练是依葫芦画瓢,缺乏内在的东西,和做操没两样。太极拳理论对于人生观的指导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正处于人生成长奠基期的学生而言,它所具有的意义就更非一般。所以,太极拳在学校里的传授,除拳架外,理论的学习不可没有。
2.3.4 传承意识淡薄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种新鲜事物不断蓬勃涌出。生活在这现代文化元素充斥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受着现代文化元素不同程度的冲击,现代的学生喜欢、练习的是激烈竞争的现代体育,而传统武术却少有人喜欢。认为这些东西太土,更不要说对传统武术的传承。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熏陶。通过适当的措施、方法把传统元素融进家庭、社会和学校,即放到一个人成长的环境中,日久对一个人的发展成长必有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传统元素的影子会深深地烙在他的生命当中。作为融有传统元素的杨式太极拳,传承好它的方法措施也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这个大环境。
2.4.1 弘扬家庭传承 杨式太极拳传播道路上不容忽视的关键点是家庭传承。为可从三方面来实现。
第一,家长观念的转变是第一要素。儿童早期的言谈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影响较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导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父母的导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第二,家长的表率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期孩子在行为上多以模仿为主,儿童年龄越小越喜欢模仿。而孩子最先、最经常、最直接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要培养孩子练习太极拳的习惯,父母应先从自身做起。
第三,正确引导孩子的爱好。既做现代人,又不失传统文化的涵养。
2.4.2 加强社会传承 社会是文化传承的基石,杨式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传承离不开社会。杨式太极拳的社会传承应从下面两个方面来探讨。
政府方面,规范太极拳办学,在太极拳日益为大众认可的今天,社会力量办学为太极拳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很大的空间。要加强太极拳拳师队伍的管理,重视太极拳专业人才的培养;设立太极拳形象大使;利用好现代多种媒体,促进杨式太极拳的发展。
民间团体是承传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组织,民间团体可以采取以会养会,收费适中的模式来进行。注意培养和树立当地专业人才。努力办出本团体的水平和特色,充分发挥联谊作用,增进友谊,扩大交往。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开拓事业,可吸收其它各武术流派交流表演,吸收其他文化团体、商贸组织、企事业单位来参与团体的建设,合作办会。以太极主题交流带动文化的发展,同时,通过太极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益来反哺太极的发展,以厚重的文化、经济基础,促进太极主题交流。形成文化品牌、经济品牌。
2.4.3 引入中小学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在传承国家规定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纳入太极拳的传承。学校是太极拳文化传承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学校能培养众多的太极学子,更好地传承太极拳。正确处理太极拳和文化课的关系是太极拳传承当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文化课学习不可丢,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基石。但文化的学习需要坚实的身体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太极拳的学习不需要什么硬件条件,实践也证明太极拳是身体走向健康或更健康的手段。建议青少年学习间隙练练太极拳,调节一下学习的节奏,或许通过太极拳的这个窗口还可能发现另一个文明──传统文化寓于武术世界的文明。
杨式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发展繁荣与其传承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弘扬传承杨式太极拳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导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其次是家长的表率作用,孩子最先、最经常、最直接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要培养孩子练习太极拳的习惯,父母应先从自身做起,正确地引导孩子。
第二,社会传承方面。社会是文化传承的基石,杨式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传承离不开社会,首先政府应规范太极拳办学,在太极拳日益为大众认可的今天,社会力量办学为太极拳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很大的空间,其次社会民间团体应不搞帮派,注意团结,互相尊重,利人利己,为杨式太极拳的传播竭尽所能。
第三,学校传承方面。学校是太极拳文化传承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学校能培养众多的太极学子,更好地传承太极拳,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其次开发杨式太极拳课程资源,再次进行杨式太极拳创新。
杨式太极拳根植于我国的农耕文明,传承、弘扬杨氏太极拳,可以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向全世界传播祖国的优秀体育文化,促进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推动太极拳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杨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也是每个武术研究者应尽的义务。
[1]永年太极拳志编委会.永年太极拳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70-572
[2]十六大报告[Z].
[3]虞定海,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承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59-65
[4]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