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艺
(1.石河子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厦门理工学院 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闫 艺1,2
(1.石河子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厦门理工学院 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传承的最佳路径;“社会市场化”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全民健身”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自然选择;“城市旅游景点式”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城市发展的最佳方式;“民俗节庆式”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式;“民运会”发展模式是保证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制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传承;路径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形势和生存现状都遭受到了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极大冲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边缘化,许多地方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以不同程度的速度消亡和濒临灭绝,仅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灭绝和濒临灭绝的项目已经达到了40多项。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本研究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把西北地区这个多元民族文化交汇的地方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个案进行系统研究,针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概况提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为弘扬和传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寻求最佳的路径。
文化学认为,“文化模式”是指具体的某一民族、某一区域或国家文化特质的类型化,生活方式的风格化以及各部分文化内容之间彼此交错而形成的文化结构。文化模式是定位和实现民族文化“应该”到“实现”、把“价值”变为“事实”的操作基础。因此,我们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时,首先应该确立我们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模式[1]。体育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体育思想指导下对体育过程组织形式的简要表述[2]。本研究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少数民族的民族聚居区所形成的文化特质的类型化、生活方式的风格化、文化内容的结构化的发展式样。
西北地区从我国行政区划来讲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省区。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如氐、羌、匈奴、柔然、鲜卑、党项、吐谷浑、突厥、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生息繁衍。今天,西北地区仍有汉、回、蒙古、藏、土、撒拉、保安、东乡、裕固、塔吉克、哈萨克、维吾尔、俄罗斯、锡伯、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兹别克、达斡尔、满等世居民族二十余个,加上其他流动民族现居民族已达四十余个,是全国民族最多的大区之一。
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西北地区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山系的强烈上升,形成了西高东低呈巨大的三级阶梯形下降的地形。由于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了具有西北特色的地域民族体育文化,如赛马、射箭、摔跤运动是西北地区蒙古族独具特色的运动项目之一;达瓦孜、沙哈尔地、且里西是西北地区维吾尔族所热爱的民族体育项目;姑娘追和叼羊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族最喜爱的运动;锅庄舞和押加在藏族群众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牛羊皮筏竞渡、踏脚是西北地区回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轮子秋是土族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骑马点火枪和夺腰刀是保安族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
通过对西北地区18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实证考察,据不完全统计共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495项[3]。从目前的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趋势来看,随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迁,许多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以不同程度的速度消亡和濒临灭绝,仅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消失和濒临灭绝的有20项。因此,西北地区地方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应大力协助国家和地方的民宗委和体育局,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
3.1保持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特质”是构建其发展模式的首要原则
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认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是该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下形成的,研究者不能根据自己民族文化的标准来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而必须根据该民族特定的自然文化环境来做出解释[4]。文化模式反映出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特质、内容相互结合时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形式应该反过来反映着各种不同文化内容的结构性特征,并与其他民族、其他地域或国家的文化区别开来[5]。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质、价值与功能,在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它所具有的健身、教育、娱乐等功能对传承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具有强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的特质”,才能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和可持续发展。
3.2“文化筛选”是构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的关键点
文化变迁其实质是将原创文化融入现时社会中,并与现时社会的发展背景、外来相关文化进行全面的或部分的接触与碰撞,进而在接触与碰撞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的现代社会意义和价值对比,从而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型与变迁。这一过程其本质特征,应该是文化筛选的过程[6]。因此,在西方外来体育文化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接触、碰撞与冲突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文化筛选”的原则。在文化筛选的过程中,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都应该寻找到一个结合点,即既要保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在的精髓,又要在吸收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合理的竞赛规则基础上,形成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模式。因此,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合理化的筛选和改造,在保持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的基础上,筛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品牌项目,进行合理化的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变得更加合理和科学,同时又具有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独有的特点,并对其大力发展和弘扬,才能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3.3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价值是构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的源泉
文化的发展过程如果不能明了其价值和功能,它的发展就将是盲目和毫无意义的。“价值构成一种文化的基本结构”。只有通过历史的不断肯定,它才能够建立一种传统或者传承,否则,文化在当代的存在意义就会丧失。价值是形成社会和社会个体情感生活的基本因素[7]。因此,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果要真正地得到发展和传承,西北地区的文化和体育管理部门就必须实现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价值和功能,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深入到西北少数民族群众的业余生活中去,和当地民族群众的健身、休闲、娱乐活动相结合,成为当地民族群众在茶余饭后等业余时间进行休闲娱乐的健身手段和方法。
4.1“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得以传承的最佳路径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8]。我国的各级学校应筛选出适合学校教育开展推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并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使学校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摇篮。韩国的跆拳道和日本的柔道项目都是在吸取中国武术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和创新,便于教学和训练,通过学校向青少年推广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健身项目,最后成功进入现代奥运会。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大、中、小学的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具有固定的教学地点、时间和固定的参与人群,是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最佳场所和路径。因此,在西北地区的各大、中、小学开设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对保护和传承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北各省体育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协调一致,以资金和政策大力扶持和培训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人和体育教师,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条件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引入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或者设立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学校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真正地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以实现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4.2“社会市场化”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
从目前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趋势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只有真正的融入社会,形成“社会市场化”的发展模式,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具有更好的和持久的发展前景。西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属于民间自发的体育活动和游戏,虽然有每四年一届的全国民运会和省级地方民运会,但是,这些地方性质民运会的运动员都是从别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临时转项过来的,一旦全国和地方性民运会开完后,这些运动员又会回到原来所从事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中去,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队伍。因此,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想要得到快速而持久的发展,就必须走“社会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利用西北地区当地少数民族的地理旅游资源来整合和开发少数民族旅游业,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发展模式,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得到长期而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才能够产生自我造血的功能和机制。否则,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成为无源之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淘汰。
4.3“全民健身”发展模式是西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自然选择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郁的西北少数民族风情和特点,能够吸引国内外的大量的游客来西北地区旅游观光。西北地区当地的旅游局、民宗委和体育管理部门应抓住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功能和作用,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当地的各民族生活中去,使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中去,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当成自我健身和娱乐的锻炼方式。从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具有休闲娱乐的体育项目才是少数民族群众喜爱的体育健身手段和生活方式。因此,把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具有明显的休闲娱乐特点的项目推广到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健身活动中去,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风俗相结合,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4.4“旅游景点式”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城市发展的最佳方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已经在西北乃至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点能够吸引外地的旅游者参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具有自然和谐性、地域风情性、民族风俗性、观赏体验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加热衷,因为人们在参与、观赏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能够满足现代人的求动、求乐、求健、求知的特殊身心需求和满足人们感受民俗文化及民族风情的精神需要[9]。因此,旅游景点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西北地区的许多风景旅游点,例如在新疆天山天池、伊犁那拉提大草原等西部人文景区中,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马、叼羊、达瓦孜的表演,甘肃兰州著名的牛羊皮筏子渡黄河的亲身体验,青海湖四周的藏族群众所喜爱的押加、赛牦牛、锅庄舞等具有西部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都是西北地区群众开展和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极好的手段和方式。
因此,发展城市旅游景点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是实现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在西北地区的各城市文化广场、旅游景点区域、旅游度假区等地方,设立民族体育项目活动区或者民族传统体育风情园,供前来观赏和旅游的人们能够直接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去,以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动态的体育人文景观和营造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氛围,都是促进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和传承的有效方法。
4.5“民俗节庆式”发展模式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式
节日文化通常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精髓的集中展示。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社会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也为民族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凭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祖先崇拜、不同的节日习俗、不同的民族心理,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由地理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各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传统[10]。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蒙古族、藏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在每年的伊斯兰教和佛教中民俗、节庆活动中,如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雪顿节、那达慕大会,都要举行传统体育活动和文艺表演,如赛马、射箭、摔跤、赛走马、赛牦牛、叼羊等项目。因此,在西北少数民族的民俗节庆中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固定的、传统的活动时间,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成为西北少数民族群众经常开展健身和娱乐活动的精神大餐,才能够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大力的传承和弘扬,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才能够在当地的农村和牧区得到持久的、稳定的发展。
4.6“民运会竞技化”发展模式是保证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制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只有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依赖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民族村、依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特色旅游、依靠竞赛杠杆,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机制,这样才能应对现代体育的侵略和挑战,同时避免自身的民族传统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被边缘化。西北地区各省目前已经形成了每四年举行的地方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宣传作用。另一方面,西北五省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情况和举办的届数却有很大不同。如青海和宁夏举办的地区民运会仅为四届,而新疆地区的民运会已经举办了七届。据有关资料统计,西北地区五省的综合性民运会仅在解放后举办过一次,后因各种原因(主要是缺乏资金、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而没有再举办下去。因此,西北地区各省体育局应当增加彼此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把西北地区形成为固定每四年或两年举行的地区区域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制度化、组织化、规范化的文化社会活动,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够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1] [6]王岗.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构建宗旨与动力源[J].体育文化导刊, 2002(3):10-11.
[2] 张新辉,朱梅新.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J].体育科学研究, 2009,13(2):22.
[3] 张涛.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8:38.
[4] 芦平生,杨兰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群分类及其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 2001,37(9):12-15.
[5] 胡小明. 拓展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理论空间[J].体育学刊, 2003,10(5):2.
[7] 赵文,胡小明. 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 2000,20(5):20.
[8] 庞辉.从新疆民运会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之构建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25(2):66.
[9] 汤立许,蔡仲林,刘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28(5):577-578.
[10] 任莲香,钟全宏,袁音,等.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 甘肃社会科学,2008(4):73.
TheResearchonDevelopmentModelofNorthwestNationalMinorityTraditionalSport
Yan Yi1,2
(1.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2.Department of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4,Fujian,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so on to northwest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undertook study; designed on northwest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inheritance way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mode is the northwest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in school on the best path; “social marketing” development model is in the northwest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main way; “national fitness” development mode is the northwest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 sports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election; “city tourism attraction type” development mode is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city of northwest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inheritance best way; “folk festival type” development mode is northwest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in rural development main way; “democratic movement” development mode is the guarantee of northwest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form system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 development mode; inheritance; path
G812.47
A
1672-1365(2012)05-0127-04
2012-06-20;
2012-07-15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9YJCZH081); 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TY006);厦门理工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基金资助(YSK10019R)。
闫艺(1970-),男,甘肃天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