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发明
(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46)
生态学最开始建立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其理论与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理论的不断深化,生态学广泛渗透于各类学科。教育生态学源于教育与生态学的交融,是对生态学的意义延伸,具有科学的实践价值。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中明确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个概念,将教育和生态学结合到一起,成为研究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的一个独特解读角度和有效的研究方法。
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与自然、社会、规范、生理及心理等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科学,它还是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的科学。[1]在构建和谐的、生态化社会的时代,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具有先进性和实践指导性意义。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武术课堂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浸浴在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中,彼此之间存在着协同共进、互利共生的协调发展关系,应该高度重视武术在高校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系统内各生态因子间的协调发展。武术课程教育生态观为认识和研究学校武术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基于此,我们可以用生态原理和方法来诊断和解释武术教育问题,并在遵循生态教学环境系统性、整体性、循序渐进性的基础上开展武术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武术教学传播规律,充实和完善武术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传统文化项目的当代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实践参考。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国内传承和国际传播不仅是其本身生存的需要,也成为中国社会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共性需求。进入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联系与渗透使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校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知识全面、技能精专人才的同时,还应注意全球化过程中对他们人文素质尤其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授和熏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均衡发展。然而从民国初年新式兵操的引进,到当今高校中开展体育课程,一直沿用西方训练模式,项目的选择也唯西方体育项目马首是瞻。被烙上西方先进文明印记的西式技术体系已经严重侵占和挤压了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形成了东西文化成份的严重不平衡的态势,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体现。在当今建设文化强国的时期,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项目中最具民族特征和与时俱进特质的文化综合体,它的开展将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对高校体育文化生态失衡将起到协调作用。
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建国以来的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建国初的初步成型时期、文革期间的低谷时期、改革开放的恢复时期、快速稳步发展期以及当前与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对话中逐渐萎缩的困境期。直到今天,学校武术教育不但没有走出这个困境,反而越陷越深[2]。武术课程基本丧失了活化学生思维的和调动其积极性的目的,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优秀文化素质的熏陶。生态化的发展进程遭受严重破坏。
武术文化教育在高校首要传承形式——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生态链中的一个生态因子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系统发展的要求。武术生存和发展的动态平衡已经被打破,系统状态濒临崩溃,现有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以及作为系统主导者的武术教师的自身因素,都对武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武术已经沦为表面繁华遮蔽中的“名存实亡”,导致这种情况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在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因为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矛盾,产生了对武术文化约束力失效的状态。高校武术教育课程内部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破坏了整个系统动态平衡。武术课程教学内部人的要素和课程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均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改善,处于明显的落后状态,与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理念、武术课程发展规律不能无缝对接,产生了生态失衡现象。因此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规律和自身发展前景,对武术课程的生态化构建有着强烈的内部诉求。
高校武术课程的设计和构建要符合生态系统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外在环境和生态教学系统之间的协调平衡,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以及文化传承效果。
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设备等体育物质资源是构成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影响其他文化因素的重要内容[3],作为一种具体的、静态的物质存在形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其中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各种活动。近年来,高校的体育设施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但遭遇高校连年扩招计划和学生群体人数的急剧膨胀,使学生的人均场地面积逐年下降,加上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场地器材的损坏、闲置浪费,使学生活动空间严重压缩,成为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中最显著的不和谐因素。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代表的武术,配套的场地器材匮乏问题更加严重。当前许多高校虽开设武术课,但不设专门的武术场地,只能由教师自己找空地,而致使武术课程只能在操场或其它场地边边角角进行,严重挫伤教师专业情感和教学积极性。失去了专业的、基本的武术学习环境,武术项目在自身魅力没机会彰显的选课阶段,就被学生所放弃,严重制约了武术的可持续发展。调查中极少数学校有专门的武术房或者武术场地,但仅限于条件非常好的重点高校,或者是存在于有专门开设武术专业的学校,但是武术场馆内的装饰风格极少能融合传统文化因素,显得空旷、单调,不能体现传统文化内涵。另外,场地管理不合理和维护不到位,如非重大比赛不让用,非专业人士不让用,对占有绝对数量比的普通学生失去了接触武术文化相关因素的机会,场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削弱了习练武术的群众基础,影响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因此,构建和谐的武术课堂物理生态环境,高校首先应当高度重视武术教学场地设施与基本教学训练器材的完善。对武术教师以及武术课学生来说,能够提供安全、专业的练习场所和器材设备,比起教学内容的变换和手段的改善更有诱惑力和实际效果,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方面效果更加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武术课程教学工作的生态化发展。
3.2.1 促进武术教学人本因素的生态平衡
从建构主义角度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与教学大纲、武术场地、专业器材等都是学生构建武术技能体系的外在因素,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文化体悟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有的课内外教学资源,包括武术教师都是在为学生这一生态主体服务的。但是纵观全国各个高校,武术课程的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都是在按照教师的具体喜好或所擅长来实施课程教学工作。学生的生态主体地位被处于主导位的课程教师僭越,无法落实“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基本教育理念。
高校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武术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能延续中小学为了升学而才采取的“灌输式”教育,而是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学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模块教育,为学生们提供教学场地、器材、提供技术和文化指导,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下进行技术学习和身体锻炼,而不是目前流行的竞技武术运动员训练方式。只有让学生首先形成自我锻炼的兴趣、提高习练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终身武术练习的目的,才能够将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全球传播落到实处。因此,当前阶段,高校武术课程应着力彰显课堂的文化和艺术属性,强调身体锻炼技术的体验和学习,而非身体素质的彻底提升,让高校学生在学习终身体育习练方式的同时体悟和传承传统文化,学生只有养成锻炼习惯才能产生项目改革和创新的需求和动力,这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是武术生态化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3.2.2 建立动态发展的武术课程内容体系
当前,学校武术教育只注重武术技术的传授,而这种技术又仅限于身体层面的动作操练,忽略了武术的本质——技击属性的彰显,使学生丧失了选择和习练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发扬和传承武术文化的大众基础,造成了武术项目内部系统的紊乱和无序。这种单一武术动作技术的传授削减了武术文化的博大精神,仅是把武术当成一般的体育课来开展,使得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体育项目沦为西方体育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补充。但武术发生、发展以及演变的历程告诉我们,技击是武术发展的动力源泉,离开了技击的武术与体操、舞蹈无差别。学校武术必须以武术的核心属性为中心开展教学,在技击学习过程中体现其外延属性。[4]
内容体系失衡的原因应该归结于高校对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误读以及对武术技击的片面理解,造成教育部门领导对武术技击内容的有意漠视,也同样引发基层体育部门领导对技击内容实施的恐惧,武术教师也只能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单一套路教学,使武术失去了自身应有的魅力和光辉。作为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应该保留动作的技击涵义,它是中华武术文化完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现实社会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便是人们心目中的武术,并非赛场上蹿蹦跳跃、花拳绣腿般的竞技武术套路,而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具有攻防技击内涵的传统武术。所以高校武术教育中,只有学生作为“防身自卫”的技击动作习练的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才可能培养学生选修武术课程、从事武术练习的兴趣,才可能实现强身健体的生理目标,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更好地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5]。
在实践中,我们应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以学校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以学校具体情况为基础,建立集健身性、文化性、丰富性、时尚性和层次性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具体武术项目选择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适当增减,及时调整,建立发展的、动态的武术教学体系。
高校武术文化教学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协调发展、完整的动态平衡体系,在发展和演变的各个阶段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武术教育工作管理者和武术教育者应该在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全方位武装自己,科学、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以敏锐的洞察力把握高校武术的发展态势,及时诊断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矛盾、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教学系统内部各生态因子,使之始终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合力效应,促进武术文化的当代发展,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卓越贡献。
[1]Leather,J.,J.Van Dam.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Dordrench:Kluwer Acadamic Publishers,2003.
[2]汤立许.建国60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4):449-452.
[3]王岗,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2011,37(5):84-87.
[4]邵庆祥.高职和谐职业人的培养——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4):75-77.
[5]郎勇春,张文涛,李伟艳.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失范与矫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