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睿
(湛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论文选粹
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以大学生村官群体为例
刘 睿
(湛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1.1 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的缺乏
作为群众体育发展的一部分,农村体育近年来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心。在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日渐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同时,农村体育发展在其组织管理与政策实施等“软件”层面的欠缺也逐渐凸显出来。我国绝大多数的县级以下行政机构没有设置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和服务机构,乡镇体育机构则多挂靠在文化站、卫生站等部门。在这种基层体育组织建设普遍缺乏的现状下,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便往往因此而难以得到重视,不仅致使已有的乡镇体育社团组织与文化团体无法具体地深入到农村基层开展工作,更缺乏专、兼职体育干部对农村体育工作进行管理。而在面对宏观层面的农村体育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问题时,基层体育管理则更是呈现出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这种组织机构设置与管理的缺失,在凸显出职能划分之匮乏的同时,也进一步导致现有的农村体育发展政策无法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更难以得到具体化的实施,从而最终形成现如今多数村落尚难以开展具有组织性的体育活动的尴尬现状。
1.2 农民体育健身意识的薄弱
对我国西北部地区农民的相关调查显示,“有40.25%的群众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32.7%的群众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群众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不难看出,多数农民群众普遍认为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锻炼,对于体育健身知识缺乏规范系统的了解。可见,农民体育的发展主要问题不在硬件设施与物质生活的影响,而在于意识的普遍缺乏。造成农民体育健身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有:其一,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薄弱,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较低且思想观念相对封闭保守,普遍存在着小农经济、计划经济、重智轻体和重文轻武的思想观念,认为体育锻炼乃“下技末农”,使得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意识薄弱。其二,在宣传和推广国家体育工作新理念、新政策的问题上,当地政府以及村两委没有做到认真传达,没有真正将“亿万农民健身”的思想方针落实到位,更没有将“全民健身”、“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以及“体育三下乡”等计划活动具体开展下去。这些严重影响着农民体育健身意识养成的主要因素,也无疑在制约着农村体育的根本性变革。
1.3 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分配的失衡
农村体育建设关键在人、在队伍,无论体育组织建设还是体育意识观念,都涉及到人才队伍的建设这个核心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还相当缺乏,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乡镇政府没有专兼职体育干部负责农村体育工作,出现了配置失衡、开发不利、职能分散和保障无策的现象。同时,受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体育专业人才大多不愿去农村发展,而农村本地的体育人才也多向往城市的生活。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体育人才建设乏力,体育工作在农村的开展显得愈发的举步维艰。
然而,人才的匮乏在农村的发展环境中也并非完全没有缓解的余地。正是针对于农村人才普遍缺乏的现状,大学生村官计划近年来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得以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是通过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为农村输送高素质人才、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是农村发展建设中的又一重大举措。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0万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农村一线,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在当前各级政府与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将经济建设放在发展规划首位的环境背景下,大学生村官面对的工作任务也不可避免地过多局限于如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层面,而对其他的农村建设问题相对较少涉及。如此一来,这一农村发展建设中特殊的高知识高学历群体的职能规划,也往往局限于经济建设的层面,不仅难以给大学生村官群体以足够的发展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工作潜能的挖掘与工作能力的提升。
而在这些相对被忽略的农村建设内容中,农村体育则无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农村体育和大学生村官都是国家发展建设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但二者同处于农村发展建设的层面中,却大多处于相互脱节的发展状态而鲜有互动。事实上,大学生村官与农村体育相互推动发展,既是对大学生村官能力的一种提升,也对农村体育的有力推动。这不仅是农村体育、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组织制度层面的创新,也是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人力资源优化的重要举措。
2.1 农村体育政策的规划与制定
虽然近年来国家农村体育发展政策的制定已经愈发全面,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的指引,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依据各农村的发展现状,在国家政策导向的基础上,做出更具体的政策规划与制定。在这一背景下,将大学生村官这一具有政治素质高、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以及知识丰富等优势的高学历群体加入到政策实施的实践中来,则能够在农村体育建设的领导层面注重充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引导,能够在国家农村体育发展规划的总体纲要之下,更为具体地提出更具实践性的发展政策与制度,既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村两委制定农村体育发展规划的工作中,也能够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的问题上提出积极的意见与建议,使大学生村官成为农村体育政策的制定者与规划者。
2.2 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与规范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日渐成为农村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同时,农村体育发展在其组织管理与规范层面的欠缺也逐渐突显出来。而在这其中,体育组织建设与管理规范化的相对缺失,使得一支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队伍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也为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体育建设的工作中来提供了最为切合的发展平台。他们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先进群体,往往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因而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带领农民组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组织,并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农民健身运动会、体育科普、器材使用演示、体质测试等活动,并制定相应的组织制度以保障其运行的规范化与科学化,使农民群众掌握科学健身知识,规范健身方法,有效地发挥健身路径的作用,营造全体农民关心体育的良好氛围,进而为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发展构建其更为系统化的组织机构与部门,成为规范有序的农村体育建设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2.3 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引导和实践
正确宣传体育思想和引导人们参与体育实践是农村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农村相对封闭,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得他们缺乏对科学体育健身知识的了解,普遍形成“劳动耕作=体育锻炼”的思想。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长期扎根于农村一线,掌握当地风土人情,熟悉群众喜好,既能够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第一时间反馈上来,又能利用自己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特点,将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思想输入到广大农村。
大学生村官可以结合村民大会、农闲的时间,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村广播、宣传栏、宣传单等传播手段,采用集中或入户的形式,对健身路径、健身理论、体育思想、体育政策、体育赛事、体育人物等进行广泛宣传,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体育实践,营造农民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养成自主锻炼的意识,使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让大学生村官从事农村体育思想的宣传和体育实践的引导工作,能够把先进的理论知识付诸于行动,宣传新政策和科学健身知识,传播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转变传统体育观念,推进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引领广大农民群众正确参与体育活动,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切实提高农民的体质健康,使他们成为农村体育工作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3.1 构建大学生村官职能拓展与农村体育建设的互动模式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正确认识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和全民健身中重要位置,正确认识大学生村官农村体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各乡镇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针对农村体育建设忽视大学生村官以及大学生村官忽视体育的现象,结合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整体形势与趋向,有针对性地构建大学生村官职能拓展与农村体育建设的互动模式,即大学生村官下基层建设主旨不变,但内容可以拓展,可以为其增加带领全民健身的职责;大学生村官下基层考评方式不变,但评价标准可变,可以增加发展全民健身实绩的分值;大学生村官下基层职务不变,但可以更具实际意义,有一个发展体育的实责;大学生村官下基层的生活不变,但可以更精彩,因为有了体育活动,可以让他们生活更充实,也可以带动周围群众更朝气。”大学生村官与农村体育发展相结合的互动性发展模式,既是对大学生村官能力的一种提升,也是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有力推动。
3.2 构建大学生村官体育指导员培训工程
《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构建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机构,加强各分支协会的管理。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创建富有经验的师资队伍和功能全面的培训基地。”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加强对现有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在保持其人力资本存量的同时,尽力实现其资本价值的增值。”为此,构建大学生村官体育指导员培训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施过程中,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该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体育组织建设和体育知识技能培训阶段。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村官进行集中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科学健身方法及工作态度的转变培训,培训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容易开展、便于群众掌握和参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同时,还需要结合健身路径的实际建设情况,培训一些在群众中得到广泛开展的现代新兴体育项目。培训结束后,对于成绩合格者颁发国家社会指导员、裁判员证书,并且要组建农民体育俱乐部、协会等体育组织。第二是组织群众体育活动、举办体育竞赛阶段。此阶段要以体育俱乐部为依托,以竞赛为杠杆,结合农村体育多样化、乡土化、分散化、季节性的特点,适时开展农民体育比赛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率。第三是评选表彰和总结提高阶段。此阶段,政府和体育行政机构要召开农村体育总结大会,表彰先进,评选“体育示范村”、“体育工作先进村”,并由人事组织部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核、表彰,进而推动农村体育健康有序发展。
3.3 构建大学生村官体育指导员保障激励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体育指导员的评估与激励还未形成制度。原因有二:其一,政府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事务繁杂,对于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较少顾及;其二,农村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人数极少,很大一部分农村体育积极分子的归属感不强,农村体育活动难以得到有效开展。
“社区体育是一种志愿行为,通过岗位津贴制度,激励指导员努力工作,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制度。”对于大学生村官群体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制定适合大学生村官体育指导员的保障激励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物质激励。各地政府和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针对大学生村官体育指导员这一特殊群体,从本地区的财政收入和体彩公益金中有计划地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大学生村官体育指导员的岗位津贴,对其进行资金激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在资金激励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给一些生活物品等。第二,精神激励。对于物质激励,我们更应该侧重对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精神归属进行认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上,从上级主管领导到村委会实践导师,从社会到组织再到群众,都应该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的关爱、关怀和关心,优化他们的工作成长环境,定期开展大学生村官体育交流和联谊活动,使他们的精神得到依靠。第三,制度保障。各地政府要将农村体育工作列入相关部门单位的政绩考核内容之中,同时也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完善大学生村官体育工作考核办法和细则,制定农村体育竞赛制度,定期检验农村体育发展成果。
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1CTY09)。
责任编辑: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