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华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三新观”视域下中华武学的继承开拓与发展
杨耀华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以经济全球化为时代背景的体育全球化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认为在当前西方体育文化占据世界体育“话语权”的历史背景下,以中华武学为代表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华武学只有“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才能在世界体育的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中华武学;继承;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下,边缘化现象日益加剧,其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中华武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根植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沃土,承载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导倾向,是一个底蕴丰厚、主旨鲜明的优秀文化体系,具有泛道德性、统一性、连续性和中庸平等的特质。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大肆入侵,中华武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变得越来越现实。如何在当前西方体育文化占主导的时代背景下占据一席之地,并使之成为世界体育文化中的主流文化,这是国人,特别是体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为此,只有在武学文化中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才是当今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之正道。
迈入新世纪,文化热、国学热在我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研究高潮。三新观是新世纪文化界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而提出的一个新观点,其指的是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返本开新——返本是返中华文化源头之本,开新是对传统文化的开拓创新;综合创新——综合是汇集古今中外所有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创新是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推陈出新——是解放思想在形式和内容上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宣传与包装,以适应新时期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新观之三新——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是一个相互依存、互助互补、相得益彰的整体,三新缺一不可,落实好、执行好、创造好“三新观”,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华武学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大放异彩。
返本开新。返什么本?返经典之本、返中华文化源头之本。开什么新?开新是对传统的开拓创新。[1]儒学、道学、佛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本,而武学之本正是以儒学、道学、佛学为根基发展起来的。抛弃根源——抛弃儒学、道学、佛学而去谈武学的继承与发展,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武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发展有偏离、有开展有萎缩、有创新有扭曲,所以需要经常返本,找到源头活水重新体认武学的真精神,使之发扬光大,在世界体育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能够与西方体育文化分庭抗礼。例如,武学在过去现实主义指导下流传下来的“一狠、二毒、三功夫”偏离了修炼武学的真谛,武学之“礼仪为主,道德先行;养生为主,延年益寿;练武修身,平家治国”精神受到挤压,出现了以强凌弱,仗势欺人的不良现象,这就需要经常返本,回到儒学之“以仁为本,以礼为用”的思想上。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说:“从广义上讲,武术的某些功能属于体育的范畴,但它有许多的内涵,超过了一般的体育概念,它与西方体育处于不同的层次。武术除重视形体之外还讲究精、气、神,注重内在的运动,主张内外兼修,天人合一。因此武术应属于高层次的科学,是高层次的体育。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的体育”。[2]说明技击只是武术的一小部分,最主要的是其文化、是其精神内涵。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其阐释为:射箭有跟正人君子做人相似的地方,如果没有射中靶心,要回过头来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要归诸于外界的因素,从自身寻找解决的办法才是根本;正人君子之间没有什么可以争斗的事情。如果有争斗一定是比试射箭。射箭前要互相作揖然后登堂入室比试射箭;射箭完毕走下堂来,要互相劝酒。这是君子的竞争。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修德,学武先学做人,学武才能登堂入室,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孔孟儒学“以仁为本,以礼为用”思想在武学上的生动写照,也是武学继承与发展的根源。
如今,在科学发展观时代精神引领下,对儒学四书五经重新解读,续接鲜活的智慧,找到新的亮点,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武学的继承与发展必须从儒、道、佛的新、旧观点中寻求新的立论,结合武学经典著作去继承与发展。习武是一种修行,一种领悟,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而这种境界是需要一生的时间去体认与参悟的。[4]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学是在佛学入境、佛学儒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少林武学“是禅不是武”,强调的是禅,而不是武。太极武学是道教文化和武学结合的产物,其是以道学的理论做根底的,太极武学“是道不是武”,通过练拳达到“养身、修心、问道”,从道的意境中领悟太极武学的真谛。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词“问道武当山,养身太极湖”更加明确的说明太极拳文化的真正内涵。中华武学的文化底色是儒学、道学、佛学,武学只有从儒学、道学、佛学中温习、借鉴、吸收根源文化,才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开创出新的武学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一争长短,从世界体育的大舞台上去宣扬民族文化。中国武学只有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对其内涵重新解读,接续鲜活的智慧,找到新的亮点,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才能使中华文化走上快速的民族文化复兴之路。
张岱年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步的提出了综合创新论,后经几十年的不断完善于上个世纪80年代正式出炉,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综合创新即“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5]综合是指汇集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包括借鉴前贤的研究成果,以便集思广益。在综合的基础上创新,会使创新的动力加强,创新的智慧丰富,创新的内容深广。综合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和人生哲学、西方现代科学的逻辑解析法熔于一炉,通过消化、吸收以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张先生的综合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哲学、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汇集在一起,在文化上推动中西融合、实现相摄互补;做到集思广益,综合创新、扩本集源。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提出研究古代思想家要把握“三义”:本义、他义、我义。本义即思想家文本的精神内涵,研究者首先要考订清楚。他义是此前学界研究成果,至少是代表性研究成果,研究者要广泛收集,认真参考。我义是研究者独特的见解,要比前人有所突破,有所进步,有所提升。[6]这就是综合创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境内各文化派别共同存在、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同时也奠定了以自己本民族文化为底色的中华文化“综合创新”的基本态度。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几次遭遇外族的入侵和外来文明的挑战而不衰,就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能吸收不同质的文化为己所用来综合创新本民族的文化,达到丰富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力的目的。
中华武学要继承、要发展、要在世界体育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进行综合创新。中华武学的综合创新,一是从中华武学的根源文化儒学、道学、佛学中寻找新的闪光点去综合创新,包含儒、道、佛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成果;二是从中华武学自身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去综合创新;三是借鉴、吸收西方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精神和“公平、竞争、拼搏”理念与中华武学相结合去综合创新。
少林寺僧人在古代长期的战火洗礼和社会动荡中经过几百年的摸索、总结、创造,把禅、儒、武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少林武学。明时期,少林寺武僧跟随戚继光在沿海地区抗击倭寇,把军事斗争中的兵法、阵法,以及在军事斗争中其它门派的棍、刀、枪、拳、腿等功夫融入少林功夫之中,著书立传,写出了一系列经典武学巨著,使少林武学名扬天下。从明朝洪武到崇祯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武僧多至万人,其中应诏为将者和武林高手达百余人,编写武著四卷册,创增套路十三套,为发展少林武术和提高武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武僧数巨之峰,武技卓绝之冠[7],形成了少林武学“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禅武合一、禅武同修”[8]的特点。清时期,河南温县陈家沟第九代传人陈王庭在家传武学的基础上,综合各家武学所长,依据道学的阴阳学说、中医的经络学说及传统健身功法的导引、吐纳等内容,并经后世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创造了太极武学,形成了太极武学“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以柔克刚、以慢制快、以意使力、借力还击、以弱胜强”的风格与特点。20世纪60年代,香港功夫巨星李小龙以中华文化之“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哲理为纲领和要义,把中华武学的太极拳、内家拳、咏春拳、蔡李佛拳、节拳和外国的空手道、柔术、跆拳道等技法熔于一炉,首创截拳道。截拳道融汇中西、博取众长,让中华武学真正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国武术文化特长在于尊德崇礼,爱好和平,天人一体、中道不偏,重人轻神;其短处在于智性不彰,个性不显,法治不明,竞进不足。如何在中西互动中采两者之精华而熔为一炉,弃两者之糟粕而引为借鉴,是实现综合创新的关键所在。
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体育也正沿着全球化路程大阔步向前迈进。在体育全球化的这个大舞台上,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体育文化正充斥着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篮球、足球我们在大街小巷都能够看到它们的身影,而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中华武学其生存空间正被吞噬,被进一步的边缘化。
推陈出新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说。现代的内容,民族的形式是保持民族文化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推陈出新的“陈”指过去的传统,包括精华和糟粕;“新”之根据现代的理解和实践,剔除糟粕、发扬精华、重新阐释、加入新义、动态发展,这就是推陈出新。当今中华武学的发展过程中恰当的引入西方体育的市场、竞争等成份,为中华武学的现代化转型增添色彩。王岗先生在“消费社会中武术发展研究”一文中认为当代武术的发展需要:加速武术的商品化进程,实现武术的产业化链接,构建武术的现代化平台,走进媒体人的视野。[9]其就是从形式和内容实现中华武学的现代化转型,保持中华武学的旺盛生命力。
清末,陈氏太极拳传人杨露禅审时度势根据达官显贵和年迈体弱者的需要,创改陈式太极拳老架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编成简单易行的杨式太极拳。1921年,河北大兴人吴鉴泉于北京体育研究社执教时,也根据当时教学的实际情况,去掉杨式小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重复动作,突出轻柔、缓慢、圆活、连绵的运动特点,创编成了吴式太极拳。[10]正是杨露禅顺应社会需求和个人健身需求之“审时度势、推陈出新”,敲开上层社会的大门为太极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赢得了众多的习武人口,从而开启了太极拳大规模传播的大门;吴鉴泉去掉杨式小架太极拳中的难度动作并突出轻柔、缓慢、圆润的运动特点而创编吴式太极拳的行为,是杨露禅“审时度势、推陈出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后来,无数太极先贤们继承了这一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根据其所处地域及时势的不同而及时地采取了相应的变化措施,终于使太极拳遍地开花、广传四面八方,实现了繁荣昌盛的大好发展态势。
今天,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中国人在北京奥运会上把科技、服装、阵势、解说、文化熔于一炉的太极拳表演,让世界眼前一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奥运史上写下了浓厚的一笔;少林武僧的全球巡回创意表演、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的武林大会,特别是2009年推出的“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不仅还原了真实武林,而且尽显技击精华,展示武学文化。以少林武僧的全球巡回创意表演走遍五大洲四大洋,访问了45个国家和地区。少林武僧的全球巡回创意表演一是向外宣传、展示、传承中华武学文化;二是对古代武术穿街走巷无组织、无规划、缺规模武术表演的继承与发展;三是对面临困境的中华武学如何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闯出了一条新的生存之路;四是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涌向禅宗祖庭——少林寺,光大少林文化。而以北京奥运太极拳精彩表演和“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为标志的的中华武学开拓之路,从形式、内容对中华武学的现代化转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对当前中华武学发展的两条道路在不同层面和意义上进行了阐释。一方面,以太极拳在北京奥运会上惊艳表演的文化学发展之路,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突出了中国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健康的贡献,表达了建设“和谐世界”的强烈愿望,这既是“陈”,更是“新”。另一方面,以融入世界主流体育为目标的竞技武术充分借鉴、吸收西方现代体育的精华,成为了中华武学现代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即是借“新”出“新”,即借助竞技体育这个新舞台隆重推出中华武学这一古老而又弥新的技艺。中华武学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告诉我们——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内容,古老、传统的民族形式对中华武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华武学继承与发展的三新观:返本开新——继承、综合创新——开拓、推陈出新——发展。共同之处皆在于主张从中华武学的根源——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开拓新形态新局面;不同之处在于:返本开新注重正本清源,以保证以中华文化为根底的中华武学真精神得到发扬光大;综合创新注重海纳百川、包纳多样、博取众长,以保证中华武学生命的多姿多彩,达到扩本集源;推陈出新注重转化传统,以保证中华武学的资源不断为现代文明新的血液做到开本续源。“三新观”彼此关联,不可分割。不返本开新,不接源头活水,综合创新更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丢掉民族特色、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综家异说和外来文明,博取众长,返本开新就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丧失生命力;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只有空壳、没有实质,主体不明。“三新观”之三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化和意识化的中国体育特质的总和,她历经几千年的积累与传递、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才得以发展至今,武学继承与发展的目的,一是为了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业贡献一己之力;二是为了推广中华武学文化精华,让西方体育文化认同、接纳、吸收中华武学文化,融中西体育文化之所长于一炉,共同建设世界体育文化。
[1]牟钟鉴.儒学的发展与创新[N].人民政协报,2010-11-22(5).
[2]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5.[3]王岗.武术是一种修行[J].武术科学,2010(7):5.
[4]陈蒲清注释.四书-中庸[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22-62.
[5]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一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210.
[6]匡亚明.求索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7.
[7]德虔.少林武术大全[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38.
[8]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8):86 -95.
[9]王岗,吴志强.消费社会中武术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11,18(1):116 -118
[10]郭玉成.武术传播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2:76-78.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s
YANG Yao-hua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aozuo Henan China 454000)
Using literature,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the paper induces,analyzes and summarizes sports glob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believing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western sports and culture speak most powerfully,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represented by Chinese Wushu is now exposed to the unprecedented impact,so Chinese Wushu can maintain its position in world sports only by tracing back to the source point with innovation,innovating itself integratedly and getting rid of the stale and bringing force the fresh.
trace back to the source point with innovation;integrated innovation;get rid of the stale and bring force the fresh.Chinese Wush;inheritance;development
G80-054
A
1001-9154(2012)03-0058-04
G80-054
A
1001-9154(2012)03-0058-04
杨耀华(1971-),男,河南漯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教学训练。
201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