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红,肖焕禹
辨析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基于形式逻辑学相关理论
陈万红,肖焕禹
体育现代化概念内涵的界定与外延的划分是体育现代化研究与建设首先应该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运用形式逻辑的有关理论对已有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体育现代化内涵的新思考,并将其外延归纳为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4个层面,即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层面现代化。
概念;体育现代化;形式逻辑;内涵;外延
“现代化”是用来概括自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过程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览世界现代化进程,发端于欧美工业强国的现代化浪潮早已席卷全球,对现代化的追求业已成为全球性的生存意志。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早日实现现代化也是一直成为我国几代国家领导人和人民大众为之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社会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变革过程。体育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既是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反映现代社会文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建设历程中,体育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备受关注,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从1980年熊斗寅先生最早提出体育现代化的概念以来,“体育现代化”一词在许多研究文献、专著中都有所提及。目前,理论界对体育现代化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对于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阐释则成为研究者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而这也正是进行体育现代化及其相关研究首先应该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主要运用形式逻辑的有关理论对已有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1.1 对已有体育现代化概念内涵的分析
概念是反映事物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1]。明确了概念的内涵,也就是明确了事物的特有属性。而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就是选择精练的词语给概念所代表的事物下定义。
熊斗寅先生(1980年)将体育现代化解释为体育科学化,即把现代最新科技成就和理论知识在体育上广泛应用,从而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这一界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调体育发展与现代科技知识结合的重要性,反映了先生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体育发展道路的深邃思考。
随着世界现代化发展理念的不断更迭,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体育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者对体育现代化特有属性的认知也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体育现代化的内涵给予了新的解读。
李香华(2002年)认为体育现代化既是中国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化并相互结合的过程,也是现代体育不断实现国际化、信息化、产业化、科学化等等的过程。同时,体育现代化又是现代人对现代体育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体育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代表现代社会的体育文明形式[3]。
厉丽玉(2003年)将体育现代化理解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成功地把现代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管理方式、体育运动过程、体育科学理论、体育方法手段和体育场馆设施应用于人类身心健全发展和全面挖掘人类运动能力所能达到的一定水平,也可以理解为以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挖掘人类运动能力为目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管理方式、体育运动过程、体育科学理论、体育方法手段和体育场馆等方面逐步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动态过程[4]。
卢元镇(2002年)认为体育的现代化既是体育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状态,也是体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向,更是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所进行的高度理性、自觉的奋斗过程,是一种能动地加速体育发展的现实历史过程[5]。
吕树庭(2004年)认为体育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朝向一组复杂的、具有时空边界约束的、具有时代内涵的,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相协调的相对目标集合的动态过程[6]。
周登嵩(2007年)认为体育现代化是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以改善人们体育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并指向未来体育发展目标且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动态发展过程[7]。
通过对比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体育现代化概念的陈述上所发生的变化:①对体育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更为多元;②辩证地认知体育现代化的内涵,将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与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转型相结合;③将体育现代化理解为各种体育元素的传统与现代的多元置换过程;④将体育现代化过程视为与社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动态的、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并且是能动地加速体育发展的高度理性的、自觉奋斗过程;⑤已经将人的现代化视为体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列宁说:“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1]。目前理论研究者对体育现代化概念内涵认识上发生的这些变化,也正体现着这一从现象到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形式逻辑学认为:正确的概念是科学抽象的结果。概念的抽象并不是离开客观事物,而是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需要用更为精练的语词呈现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上述定义中,有些过于繁复,如将体育现代化进程的特征、体育现代化进程中内含的各种元素一一呈现在概念中,这样一来概念的内涵是具体了,但是也导致了概念的生命力的降低,因为体育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还有一些概念,虽然做到了抽象、简洁,但是却没有凸显出体育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过程的特点,也就是没有抓住体育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如教育现代化,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理性的、动态的、能动加速教育发展的过程。
1.2 对已有体育现代化概念外延的分析
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所组成的类[1]。概念在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些特有属性的事物。而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就是划分,划分就是把一个类分为若干小类。被划分的类叫做划分的母项,若干小类叫做划分的子项。
形式逻辑学中概念的划分(分类)遵循3条规则[1]。
规则1:划分后各个子项应当互不相容,即不能有一些事物既属于这个子项又属于另一个子项。否则就会出现“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规则2:划分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产生“多出子项”或“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规则3:每一次划分时应当用同一划分标准。否则就会出现“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
体育是个集合概念,那么体育现代化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由若干现代化的体育元素组成的集合概念。因此,要明确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外延就必须对这些体育元素进行适当的分类。目前,对于体育现代化概念外延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学校体育现代化、竞技体育现代化和群众体育现代化[2];第二种观点:群众体育现代化、学校体育现代化、竞技体育现代化、体育科教现代化、体育产业现代化、体育管理现代化、体育传媒现代化、体育文化现代化[8];第三种观点:大众体育现代化、竞技体育现代化、体育产业消费现代化、保障条件现代化[9];第四种观点:体育意识现代化、体育活动现代化、体育设施现代化、体育队伍现代化、体育产业现代化、体育科教现代化、体育组织现代化[10]。
值得一提的是,“体育现代化”从词语结构上来看,属于偏正结构,“体育”一词是整个词组的限定词,因而体育的逻辑分类会直接影响到体育现代化的分类。由于体育现象的社会形态和功能作用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必然会存在着差异,体育的概念和分类也成为体育理论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体育的传统“三分说”(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由于其分类标准的不单一,更是成为众矢之的。许多学者纷纷提出了各种体育分类的“新说”,如按照发展体育的目的不同,将体育分为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医疗体育的“目的三分说”[11];按照体育活动开展区域的不同,将体育分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区域三分说”[12];按照文化层次将体育划分为精英体育、大众体育和民间体育的“文化层次三分说”[13]等等,虽然这些新的分类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仔细分析还是会发现一些逻辑上的错误,况且这些分类也不为大众所熟悉和接受。正如熊斗寅先生所言:“我们在考虑体育的概念和分类时,还要考虑人们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要考虑约定俗成和科学化的统一。”[14]因此,体育的传统“三分法”还是有一定存在的合理性的。而观点一中对体育现代化内容的分类是与体育的传统“三分说”相契合的,认为这3个领域实现了现代化就代表着整个体育事业的现代化。虽然这种分类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问题,但由于这种认识与当时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状态和大众对体育概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相适应而比较流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多元,体育的概念外延也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许多理论研究者也逐渐将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科技、体育信息、体育管理、体育文化等新兴体育元素整合到体育现代化的概念外延中来,并与学校体育现代化、群众体育现代化和竞技体育现代化相提并论。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简单”的并列,产生了体育现代化内容分类的“相容现象”。其原因在于传统的体育“三分说”仅仅将体育划分为3个大的领域,而相应的这3个领域的现代化也必将包罗各种体育元素的现代化,其间就会出现一些共同的因素,如观点二中群众体育现代化和竞技体育现代化中都会涉及到体育产业、体育管理、场地设施这些内容;观点三中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现代化过程中都需要必要的保障条件的支持。导致上述两种分类逻辑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依据的分类标准不单一。而观点四中的分类则调整了思维的方向,从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来建构体育现代化的内容,但所提及的这些内容似乎也不能涵盖体育发展的全部内容,出现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2.1 体育现代化概念内涵的新诠释
定义是人们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不可缺少的方法,是揭示概念内涵,认识事物特有本质的方法。在明确体育现代化的定义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体育现代化——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进行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诉求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可以从人类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变革中去找寻答案。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童星将人类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演进分为4个时期[15]:第一时期,经济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是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政治局势的产物。战后一大批新兴的独立国家面临着如何迅速摆脱贫困,振兴国家的历史选择,多沿袭了发达国家的以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第一”的发展道路,但这一发展理念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第二时期,社会发展观。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第三世界国家所遵循的单一的经济增长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没有使其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反而陷入了内部混乱的严重困扰之中。20世纪70年代,社会协调发展观取代片面的经济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转型、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协调,但这一发展观仍然缺乏对人的发展的关照。第三时期,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20世纪90年代,随着《哥本哈根宣言》的发表,“以人为中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但这一发展观却容易助长“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第四时期,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人类社会在面临严峻的生产危机和发展困境之时,人们开始反省传统的发展观。1987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公布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至此,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同时问世的可持续发展观,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并迅速转化为人类共同的行动纲领。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外源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更加地复杂,面对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但是这种发展环境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也会产生一些正面的“迟发展效应”,如国家发展理念的选择。而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理性地审视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理念变革的经验与教训,直面中国正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并行发展、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代化事业发展新时期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此,本文正是基于对当代世界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理念的现实定位,以及对体育运动本质属性的深刻反思,为准确诠释体育现代化概念的本质诉求定下了基调,即“全面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其次,如何从逻辑方法上正确地表述定义?一般而言,定义由3个部分组成:①被定义项,就是其内涵需要加以明确的概念;②定义项,就是用来明确被定义项的概念;③定义联项,就是表明被定义项和定义项之间关系的词,通常用“是”、“就是”等词语表达[1]。通常我们较多地采用“属+种差”的下定义方法。所谓“属”就是包含被定义对象的较大的一个事物类,即找出被定义对象的属。所谓“种差”就是在这个属中,区分这个种和其他种的差别。结合体育现代化的定义,首先应该找到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属概念,即“现代化”,但是现代化也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应该进一步解释为“动态的发展过程”。然后就要找到被定义概念“体育现代化”所反映的事物与同一属概念“现代化”之下的其他种概念如教育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等,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属种差别,即“全面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体育生活方式”。
因此,本文将体育现代化的定义表述为“体育现代化就是与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以全面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实现体育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不断完善的能动动态发展过程。”上述对体育现代化内涵的全新解读,一定程度上对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统一的辩证特点给予注解,一方面,将体育现代化与社会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表明体育事业的发展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可谓之为体育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表明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发展过程,指引体育事业发展方向和着力点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变革,而以“全面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则成为当下现代化建设对体育发展提出的现实需求。
2.2 体育现代化概念外延的新分类
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所组成的类[1]。如前所述,在对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作出新诠释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全面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体育生活方式”这一特有属性的各种体育元素所组成的类。通过上述分析,似乎研究者们对体育现代化概念外延的分类已经陷入了传统的体育“三分说”的“桎梏”当中,其结果就造成对体育现代化内容理解的逻辑混乱。而本研究从对“体育运动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现代化实质上也就是体育文化的现代化”的思考入手,尝试性借用文化的层次结构理论将体育现代化概念的外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体育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就是用于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场地、场馆设施和运动器材等。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基础,其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各类场地、场馆设施能否满足大众体育健身的需求,是否拥有能够承办大型国际、国内比赛的一流场馆设施和先进的运动比赛器材等等,都可以作为其体育物质层面现代化的表征。
体育行为层面的现代化: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求而进行的活动。其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16]。因此,体育行为层面的现代化就表现在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消费的人群数量的增多、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体育社团组织的壮大、体育宣传途径的多元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体育行为层面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体育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体育制度是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体育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是与一定的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实现体育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保障。体育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仅表现在各类体育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科学合理、机构之间的责权明确,而且还表现在保障公民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完善体育竞赛秩序、规范体育产业发展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逐渐健全和与时俱进。
体育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体育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体育意识的现代化。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综合,是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总体认识和看法[17]。体育意识直接决定着人们的体育参与行为,乃至最终决定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人们体育意识水平的提高对实现人的现代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精神层面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灵魂,是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体育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表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体育的多元价值,认同体育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观念,具有较强的体育维权意识及积极的体育消费观念等。
综上所述,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按照文化的层次结构理论将体育现代化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划分为由浅入深的、密切相关的4个组成部分,处于表层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构成了体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行为、制度、精神层面体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处于浅层的行为层面的现代化构成了制度、精神层面体育现代化的外在表现;处于中层的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体育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保障,同时对物质、行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起到约束和推进的作用;处于深层的精神层面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行为、制度和物质层面现代化的根源所在。因此,4个层面的现代化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互相促进。同时,正是由于4个层面之间的由表层到核心层的层级递进关系,也就预示着体育现代化的实现必将经过由物质层面的体育现代化逐渐向精神层面的体育现代化的过渡。
本文从审视已有研究中体育现代化概念变迁,提出对体育现代化概念的新诠释,即体育现代化就是与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以全面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实现体育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不断完善的能动的动态发展过程;从剖析前人对体育现代化外延分类的分歧中,尝试性地从文化学的视角提出了体育现代化4个层次的内容划分,即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行为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并提出体育现代化的实现应该表现为各个层面之间的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体育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1]诸葛殷同,等.形式逻辑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4.
[2]熊斗寅.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问题初探[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0(1):9-11.
[3]李香华.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2,9 (5):20-22.
[4]厉丽玉,林可,等.浙江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3,5:17-18.
[5]卢元镇.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体育及其产业[C].社会体育国际论坛,2002.
[6]吕树庭,张宏,等.体育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兼论广东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16-18.
[7]周登嵩,余道明.首都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581-585.
[8]余道明.体育现代化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以首都体育现代化研究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7:63-72.
[9]孔庆鹏,朱永新,等.苏州市体育现代化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22.
[10]范宏伟,秦椿林,等.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61-463.
[11]孙金亮.浅谈体育的分类及其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0, 10(3):40-43.
[12]胡 勇.体育及其划分浅析[J].体育学刊,1999,6(2):57-58.
[13]凌 平.试论体育的科学分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11 (3):16-19.
[14]熊斗寅.对体育概念与分类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0,14(3):1-5.
[15]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16]百度百科.体育行为[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 2117954.htm.
[17]邵君.上海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6):47-50.
(责任编辑:陈建萍)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Sports Modernization ----- Based on the Relative Theories of the Science of Logic
CHEN Wan-hong, XIAO Huan-yu
(Humanities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It is of the first importance to define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sports modernization for the study and construction of sports modern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sports modernization with the relative theories of formal logic and sets forth the new ideas of the connotation of sports modernization. Its conclusion of the extension is to continuously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n the four levels of material, behavior, system and spirit.
concept; sports modernization; formal logic; connotation; extension
G80-05
A
1006-1207(2012)03-0036-04
2012-03-17
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yjscx201103)
陈万红,女,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学院, 上海 20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