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书业营销策略

2012-12-04 08:25孙文杰
中国出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书局购书书目

文/孙文杰

书业营销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市场调查获得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等,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图书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图书生产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实现出版机构目标的过程。这是现代书业的观点,但是在我国清代图书市场上,与此相似的书业营销策略早已存在,本文试就此加以探析,以期为现代书业经营提供借鉴。

一、图书市场调查

清代出版机构对图书市场需求进行调查,主要包括购买群体、畅销品种、购买能力等的调查,以此生产适销对路的图书,其针对性更强,从早期的“四书”、“五经”、科举类图书,到晚期的通俗小说、西学类图书,甚至出现“跟风”、“搭车”现象,出版畅销品种图书,提高赢利水平。尤其是至晚清时期,众多出版机构采用较为先进的营销模式,其中广学会的市场调查及营销策略很值得关注。从1887年创立不到40年,广学会出版了2000多种书籍,10多种中文报刊,累计达3700万页,[1]这些得益于其正确的策略。其创始人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1829~1890)在制定图书销售计划时谈到,士大夫阶层是“满清帝国的灵魂和实际的统治者”,要影响整个中国,就必须从这些人入手,用书报来启迪他们、指导他们,“就可以完全渗透这个帝国并且有效地改变中国的舆论和行动”。[2]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接任广学会的督办后,曾对中国文人、官员的数量做过较贴近实际的调查统计,以确定广学会的图书推广重点对象,其统计见表1。

李提摩太以秀才中的5%为重点,计算约3万人,加上表中其他官吏以及经过挑选的官吏与文人家庭的妇女儿童(以10%计算为4000人),这样广学会工作重点对象共计44036人。[3]针对这一具有购买书刊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群体,广学会通过举办赠书、征文等活动扩大自身影响。事实证明,广学会的市场调查及运作是正确的,1897~1903年其图书销量增长31倍,销售额从800余元至25万元。光绪帝曾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定购了广学会刊行的《万国公报》全部及其他出版物,足见该会的书籍在当时之风行。[4]

表1 广学会调查对象统计表

二、预订图书

在出版过程中,官营出版机构多采用“扣俸还项”让行政系统官员预订图书,而有的民营书局采用“股印”图书,以此防范图书经营中的风险。

1.“扣俸还项”

在清代皇家书业经营中,多采用“扣俸还项”,即图书出版前的预订,主要向中央政府的六部、监、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官员征订和发放图书。乾隆三年(1738年),礼部和修书处遵旨清查了武英殿、翰林院、国子监、礼部所储书板及藏书,得76种图书,向乾隆帝奏请采用“于学术有所裨益,宜广为流布。将其印刷各书所需纸墨工价核定,凡满、汉官员愿意指俸若干印刷者,由其所在旗、县衙门查明,咨送武英殿照数刷给,并行文户部,扣俸还项”的方法。[5]乾隆准奏。随之,清政府将这些图书明码标价,通过官方系统告知满、汉各级官员,以所在旗、县衙作为报订部门,汇总预订图书名称、订数,后呈武英殿“照数刷给”。书款则由户部从应拨给各地政府官员的俸禄总额中相应“扣俸还项”。至乾隆七年(1742年),经皇帝批准,征订对象有所扩大,征订方法更为灵活。“武英殿所贮书籍,凡各衙门官员欲买准予发给,由翰林院给咨、齐银办理。武英殿所贮存书板,亦听官员人等刷印。以后每刻得新书,于呈祥之日,即将应否听其刷印请旨,永著为例”。[6]材料中的“给咨、齐银”,就是指商订图书,交齐书款,所预订图书出版后,由相关衙门或翰林院发给书籍。由此可见,官方的图书预订出版是依靠整个官方系统,由户部作为资金回收部门,各衙门及翰林院承担代订代发任务。

2.“股印”图书

民营书局多采用“股印”图书的方法,即图书未出版时,购买者先支付给出版机构一定数量的订金,余款在图书书目出版或交书时付清,此模式被称之为“股印”。光绪十年(1884年)同文书局就用股印的方法完成《古今图书集成》和《二十四史》的出版销售。其股印《古今图书集成》启:“以招印一千五百股为额,并呈书样四式,嗣蒙诸大雅示复,皆以字大行疏,每部三百六十两者为最,本局谨遵众论,即照三百六十两样本开办。凡来认股者,称交半价一百八十两为定,一俟目录告成之日,再登《申报》通知在股诸君来取目录,即将所余半价缴足,本局并发分次取书单三十二纸,以后各典续出,随出随取,俾臻两便。目前股份尚未足数,如欲购是书者,尚祈及早惠临,庶几股额早满,蒇事亦速,是所厚望焉”。[7]如上所言,《古今图书集成》每部定价360两,遂采取预约认股订购的办法,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起,两年为期,认股订购,每股先交半价银180两银,可订购共1500部。然后待书目告成,看《申报》广告来取目录,将剩余款项180两银缴足,同时书局发给分次取书单32页纸作为取书凭证,各书陆续出版后,股东可凭证来取,两方十分便利。随后,同文书局又采用认股方法发售《二十四史》,总印数为1000部。其《股印二十四史》启:“如有愿得是书者,预交英洋壹佰元,掣取收条,并分次取书单念四纸,各史随出随取,两得其便……目前股份尚未足数,欲购者请早来局认取股单;若俟各史迭出,股额足数,即行截止矣。此启。”[8]采取此销售方式的书局还有很多,如广雅书局当时营销时采用的刊印方式也为定印全份者须预缴半价,出版“广雅丛书”时也采用此法,“定印全份者须预缴半价,定期取书,再交半价”。[9]

三、图书套印与插图

为了使书籍在形式上更加赏心悦目、招徕读者,清代出版商在设计和制作方面也下足工夫。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套印,二是配图。

1.图书套印

图书套印和评点有直接关系,其主要目的是将评语和原文区分开来,即用不同颜色印刷,让读者阅读时更为赏心悦目。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八“颜色套印书始于明季盛于清道咸以后”条提到,朱墨套印(原文墨印,批语用红色印)在明朝天启、崇祯期间开始出现,闵齐伋、闵昭明、凌汝亨、凌濛初、凌灜初等人用此法刊刻一些经典作家作品。此后,出现三色、四色套印等书籍。五色套印从清代开始,继而出现六色套印,“道光甲午涿州卢坤刻《杜工部集》二十五卷,其间用紫笔者王世贞,用蓝笔者明王慎中,用朱笔者王世祯,用绿笔者邵长蘅,用黄笔者宋荦也,是并墨印而六色矣。斑斓彩色,娱目怡情,能使读者精神为之一振”。[10]从此则史料可知,清代的多色套印在明代基础上已有很大发展,不同人的文字采用的颜色也有所区别,可同时用紫、蓝、红、绿、黄、黑六种颜色套印图书,这样印制的图书确实如叶氏所言“斑斓彩色,娱目怡情”,达到“能使读者精神为之一振”之效果。

2.图书插图

除了套印法,为了使图书在形式上更吸引人,书商还在图书里配有插图,使书籍图文并茂。至于插图出现的时间,清人叶德辉认为早在雕版出现之前就有了,《书林清话》卷八“绘图书籍不始于宋人”条说:“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雕版印刷术盛行之后,配图书籍更加精致,徐康《前尘梦影录》云:“国朝则《万寿盛典》、《南巡盛典》首袠、图象系上官竹庄、山水皆石谷子画。即《图书集成》中有图数十册,悉名手所绘,镌工绝等……有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绘图均极精能,不下真本一等……又内府刻《避暑山庄图咏》二卷,《补萧云从离骚全图》二卷,山水人物,妙擅一时。”[11]有些书籍还将评点和插图融合在同一部书里,采用上评、中图、下文的形式,调动一切艺术元素使书籍形式活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兴趣盎然。

四、图书定价

清代图书定价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多钤印图书封面到印刷售书书目(或称为营业书目)过程。在经营过程中,明码标价、办理“优待证”与书价折扣均方便了买卖双方,加快了图书的流通。

1.定价销售图书

清代前期,出版机构直接定价销售图书的较少,目前查到的书价较为集中的是清初毛扆的《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书目中每种书均标明价格,并将图书版本一一标明。乾嘉时期的黄丕烈编制的《士礼居刊行书目》作为广告单页,上面印有19种图书价格,将书目广告与图书分离,随处发送。清前期多数书商在图书上钤有图书价格,但是比较零散。在经营中仍为讨价还价。当时京师的古旧书业实行密码(俗称暗字),有明码、密码之分,密码是以10个暗字代表图书价格。例如,开明书局的是“开商丰年瑞,明聚海上财”,而来熏阁的则是“来南北,熏东西,生财有道”。图书价格明、密码之间约相差2~3折,这对于外行人是无从知晓的。相比而言,明码标价更适合读者需求,更利于买卖双方,故此图书定价销售已成为图书市场的需求。晚清时期,陆续出现了营业书目,上面印有图书名称、价格、纸张、结算货币名称等。定价主要根据出版每一种书所支出的纸、墨、工价及刊刻书板所支出的写板费、刻工费和其他耗费来确定。如《佩文韵府》以台连纸刷印,售价11.63两银,其中成本费占82%,其他耗余(实为发行费)占18%,此为散本、散页,不加装订价格。若装订成册并加做函套,则另收费用。出版的营业书目,亦可邮寄外埠,加强了图书宣传,扩大了图书销量。

2.办理“优待证”与书价折扣

图书价格打折一般用于购书者购买数量较大或在销售清淡时,以促进图书销售。有的书商对顾客发放“优待证”或“减价券”,或一次购书总价达到规定值时就打折。许多书局在其《购书章程》或营业书目中,对图书打折说明甚详,如济南的山东书局《购书章程》中丙款规定:“凡持有长期优待证者,一律按八折。如购书书价超过二百元者,即无优待证,亦照八折。满一千元者,折扣随时商定。”[12]又,《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广告》中也有折扣宣传:“凡官商士庶欲批购大宗书籍者,本馆当格外克己,按照定价酌加折扣,本馆另有章程,请将批购书目及批购总数先行赐函详示询订,本馆即行奉答。”[13]有的书店在图书销售中,也采用“减价券”的方式,与书价折扣属异曲同工。成文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公奴《金陵卖书记》卷下载有用减价券售书之情形:“是行也,仿日本书店例,造特别减价券以交通各学堂,以符初志也。又有某持券悉购科场书以去,痛自悔,然无如之何。又有来购书者,请援例减价,不可,则曰:吾固有券在,特未携来耳。告以须以券为凭,则断断愤争,继而怒骂。”从此则史料可见,书店或书铺在销售图书时采用减价券的营销方式是模仿日本书店,发放的对象多为学生。规定购书时须凭减价券才能优惠,若不携带而提出减价要求,则买卖双方极易发生争执,甚至“继而怒骂”。

五、图书促销宣传

清代图书促销宣传形式多样,促进了图书销售。清代书业广告品种繁多,笔者有专文评析,此不赘述。以下主要就人员推销、邮寄图书及建立销售网点等加以探讨。

1. 送书上门

清代书商与藏书家之间建立一种长期彼此信任的业务关系,主动送书上门。藏书家若需购买奇僻不易购置之书,往往也请书客搜访。如《虞山钱牧斋先生遗事》中就载有一书客为钱谦益搜购宋版《后汉书》所缺两本书之事,当书商在乌镇买到这两本书后,“星夜来常,钱喜欲狂,款以盛筵,予之廿金,是书遂成完璧。其纸质墨色,炯然夺目,真藏书家不世宝也”。[14]晚清书坊盛行送书上门,不少的藏书家也对此有记载,如叶昌炽(1849~1917年)《缘督庐日记钞》中多有书商上门服务的记载:“(光绪五年己卯)二月廿九日,绥之来携《四书》样本,见示毗陵刘氏新梓出售充赈,价八百文,为购一部授贻儿读之。”[15]又,“(光绪十五年)二月廿二日,厂肆送来《管子》一部,无尹知章注审,……以四金得之”。[16]如史料所述,书商采用送书主动上门、货到付款的方式。

2.邮寄图书

晚清邮政事业的发展,对图书流通作用较大,邮政的优势在于方便、价廉。购书者或售书者均可通过邮局办理图书买卖业务,特别适合小宗图书销售业务的开展。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廷在上海原传统海关邮驿基础上成立“寄信局”。创立于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的上海啸园刊书局,每刻印一批书都在《申报》上刊登广告,公告书目和定价。在广告中往往有“门市定价划一”、“批发另有章程”、“信局来信带费概由本园给发”等字样,说明邮寄图书成为其发行渠道之一。根据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政府颁布的税则,有邮寄图书免抽厘金等优惠政策,更为这一图书销售渠道打开方便之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正式颁布了《大清邮政费章程》,是中国第一部邮政法规,对邮费、邮件种类、邮件大小、挂号费、保险费、不同地域等作了详细的规定。邮局成为出版机构和购买图书方流通中介,其收益为邮资及手续费,寄图书与汇款均通过邮局完成。

清代官书局购书章程中也多邮寄图书细则。例如,江南书局《购书章程》中有邮购加价的规定:“本局出版各书,均按书目定价出售,不折不扣。如有远道汇洋函购,须代寄者,包皮邮费,照刊定书价另加洋一五成,以便代寄。如该寄费有多退还,少仍函知购者补足,以免亏耗,并不得以邮票抵价。合再声明。”[17]民营书局也开展邮寄图书业务,与江南书局规定大同小异。如《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广告》中亦对邮寄书作出规定,“本馆出版书籍,全国都会商埠均有发售处所,诚恐未能遍及,诸君如欲购阅本馆书籍者,径可赐函本馆指名购取,除按照各书寄足定价外并加寄邮费,照下条之例”。[18]除此之外,商务印书馆还制定有《邮政票购书章程》,对通过邮局或经局购买图书做出了详细规定,包括对图书采购者要求,寄递款、兑费和汇费,用邮票代替书价及寄费的计算方法,对书籍寄费的折中方法,《书目提要》的邮寄,总部和20个分馆地址等均一一标明。传单广告也称“邮递广告”,是直接向读者宣传推广图书的一种方法,近代已有出现。有雇人分发的,但多数是抄用通讯录、行名簿或电话簿,把传单装在信封内寄出。宣统二年(1910年)广学会利用邮政,根据《缙绅录》寄出27万余张广告单,扩大了它的出版物在社会上的影响。

3.建立图书销售网点

随着清代图书市场流通渠道的拓展和延伸,图书出版机构纷纷建立销售网点,使经营图书的成本下降,图书流通速度加快。例如,于光绪二年(1876年)创建的点石斋书局(又称为点石斋石印局),在其扩大生产后,拥有石印全张机10余部,在北京、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贵州、河南、四川、陕西、甘肃、江苏、福建、山西、云南等地设了20多个分店,建立了图书销售网络。又,光绪七年(1881年),徐裕子、徐润在上海创立同文书局,拥有石印12部,职工500人,主要以石印技术翻印古籍,其规模远超过点石斋和拜石山房。经营时也建立自己的图书销售网点,在北京、四川、重庆、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陕西、河南、山东、山西各地设立分局,发兑图书。再如,商务印书馆在开办初期就构建销售网点,先后在北京、江苏、直隶、山西、四川、山东、浙江、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广西、福建、河南、陕西、安徽、香港以及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地设立分馆、支馆或分销处,为其经营提供强力支撑,使其图书发行范围不断扩大。

清代图书市场不断拓展,竞争也日趋激烈,图书营销手法更不断翻新,策略迭出。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呈现动态变化,多头并进,出版机构也不断调整其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影响了民国的书业营销策略,也可为现代书业提供借鉴。

[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23

[2]《同文书会章程、职员名单、发起书和司库报告》,1887

[3]《同文书会年报》,1891

[4]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385

[5][6]翁连溪.清内府刻书档案史料汇编(上)[M].扬州:广陵书社,2007:107,110

[7][8]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69,70

[9][12][13][17][18]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163,171,253,170,253

[10][1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7:215,218-219

[14]佚名.牧斋遗事[M].古学汇刊本

[15][16](清)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第一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209,112.

猜你喜欢
书局购书书目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网上购书忘密码
谁是幸运星?
金陵书局刻印书籍考论
李小峰与北新书局
本刊邮购书目
科学出版社物理类重点书推荐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北京京华印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