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栋,李润虎,特木儿,姚贵敏,乌兰朝鲁,王 霞
(1.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2.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四子王旗 011800)
牧鸡治蝗是一项生物防虫技术,与传统的化学防蝗措施相比,具有“防效高、见效快、成本低、无公害”等优点,对有效保护草地资源、控制草原退化、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不同品种的牧鸡治蝗效率仍不确定,不同品种的牧鸡对于乌兰察布市当地防治蝗虫的适宜性不同,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需要作出更为客观的指标评价,本研究于2011年、2012年分别采用不同品种的牧鸡进行防治蝗虫试验,以探讨不同品种的牧鸡对治蝗效率的影响,为乌兰察布市牧鸡治蝗选择更加适宜品种,以更广泛的推广牧鸡治蝗,更加积极地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农牧民收入。
选择饲养经育雏60日龄以上的珍珠鸡、绿鸟鸡、柴鸡、麻鸡、边鸡和肉杂鸡。
用来调查虫口密度的样方框为1m2。
在蝗虫较为严重的6~7月份时,选择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山滩嘎查作为试验地点,该试验点海拔1 460m,草场类型为温性草原类,优势植物为短花针茅、小叶锦鸡儿、无芒隐子草,植被盖度为32%,高度为20cm左右。
试验根据牧鸡品种不同,分为6个处理,3次重复。选择不同品种的牧鸡各100只,每个品种的牧鸡经过适当训练后进入正式放牧期,放养在40hm2的草场上,放养前要做好防前调查,测定虫口密度,根据灭蝗效果进行转场。分别在蝗虫1~2龄、3~4龄、成虫期调查蝗虫虫口密度,根据平均虫口密度计算出防蝗效率。
放牧1天结束时随机选择不同品种牧鸡各5只进行嗉囊解剖试验,分别将嗉囊内蝗虫数数和称重。随机选择不同品种牧鸡各3只,在3个不同时期人工捕捉蝗虫,让牧鸡自由采食,测定牧鸡日食蝗虫量。随机选择牧鸡20只,并做明显标记和编号,从放牧开始每隔10d称重,计算牧鸡平均日增重。
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
表1 牧鸡治蝗效果调查表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牧鸡防后虫口密度分别低于4头/m2,除肉杂鸡外防效均达到90%以上,珍珠鸡防蝗效果最高达96%以上,防治效果依次为,珍珠鸡>边鸡>绿鸟鸡>麻鸡>柴鸡>肉杂鸡。
由表2可看出,珍珠鸡在不同蝗虫龄期的捕食量中均高于其他品种的牧鸡并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珍珠鸡在蝗虫1-2龄期时的捕食量较边鸡、绿鸟鸡、麻鸡、柴鸡、肉杂鸡分别增加15.1%、17.3%、32.6%、56.4%、56.4%;在蝗虫3-4龄期时的捕食量较边鸡、绿鸟鸡、麻鸡、柴鸡、肉杂鸡分别增 加 21.2%、34.0%、50.0%、75.0%、80.0%;在蝗虫成虫期时的捕食量较边鸡、绿鸟鸡、麻鸡、柴鸡、肉杂鸡分别增加19.5%、19.5%、25.6%、53.1%、75.0%。不同牧鸡在不同蝗虫龄期的捕食量均呈现:珍珠鸡>边鸡>绿鸟鸡>麻鸡>柴鸡>肉杂鸡。
两年试验中均呈现随着虫龄的增加,不同牧鸡的捕食量均有所降低,而嗉囊内其它食物重量则变大,尤其以珍珠鸡和边鸡最明显。说明不同牧鸡品种都喜欢捕食幼龄蝗虫。
表2 不同品种牧鸡嗉囊剖解测定表
注(Note):表2中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数,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处理间差异达1%和5%显著水平。
由表3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牧鸡在蝗虫1~2龄期均呈现出最大的日食数量,最大日食蝗虫量的牧鸡为珍珠鸡,日食量达2 111头;最少日食量是在蝗虫的成虫期,边鸡日食量最小,为260头。两年试验中均呈现随着虫龄的增加,不同牧鸡对人工饲喂蝗虫的捕食量变化不明显,但捕食的数量明显降低,尤其以边鸡降低幅度最大达496%。不同最大日食量呈现为:珍珠鸡>绿鸟鸡>肉杂鸡>麻鸡>边鸡>柴鸡。
表3 人工饲喂蝗虫测定表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牧鸡防蝗时间的增加,牧鸡的日增重增加。其中,6月下旬牧鸡的日增重速率较为缓慢,7月上旬牧鸡的日增重速率增加最快,7月中旬牧鸡的日增重速率增加有所降低。说明7月上旬是牧鸡防蝗时间的关键时期。
图1 牧鸡防蝗日增重
本试验从6种牧鸡对人工饲喂蝗虫的本身特点和治蝗效果的比较研究,说明不同牧鸡的品种差异导致治蝗效果不同,其中珍珠鸡在人工饲喂蝗虫和治蝗试验都体现出捕食量最大,防治效果最高,且与其他品种的牧鸡差异极显著,可作为牧鸡治蝗的较好鸡种。两试验均表现出不同牧鸡品种都随着虫龄增加捕食蝗虫数量下降,说明不同牧鸡品种喜欢捕食幼龄蝗虫。从牧鸡防蝗日增重的角度上说明7月上旬是牧鸡防蝗时间的关键时期。在放牧过程中加强管理、及时倒场,可以增加防治面积。牧鸡治蝗可以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同时进行,以达到有效防治蝗虫的目的。在草原应用牧鸡治蝗技术,不仅能有效控制蝗虫危害,减少牧草损失,而且不污染草原生态环境和畜产品,同时鸡粪散播还能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牧草良好生长。牧鸡治蝗是一条成功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新思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广大草原区和农区草地均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