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重庆留守儿童为例

2012-12-03 07:58梁建平任贞玲罗彦平周维臻
中国体育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儿童农村体育

宋 义,梁建平,任贞玲,罗彦平,周维臻

1.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2.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China.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他们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及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监护照看,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研究报告指出,全国留守儿童的人口数高达5 800万人,这个数字占全国17岁以下人口的21%,占全国人口数的4%[8]。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导致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障碍、交往困难甚至犯罪,有专家称“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可能危及农村未来[11]。留守儿童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10—2020教育纲要》中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5]。2010年6月中共重庆市委将留守儿童教育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当前民生幸福值得关注的一个部分,也是落实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可推卸的责任。本研究从构建体育生活方式的新视角,以重庆市留守儿童为对象,通过探讨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找到制约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的瓶颈,构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项目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有永川区、涪陵区、江津区、大足县、潼南县、万州区、云阳县、梁平县、奉节县、城口县、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奉节县和丰都等区(县),共800名留守儿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国内有关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大量文献及专著,全面了解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体育生活方式的四个主要特征:1)体育活动有明确的目的;2)选择确定的体育项目;3)达到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即每次锻炼30min以上,每周3次以上,中等强度;4)对活动评价良好[17、12、9]。

1.2.2 田野调查

为使本研究所需的相关内容完整客观,通过田野调查,深入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所在地,获取了第一手真实可靠的实证材料,为本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整个调查工作分为:

1.专家访谈:访谈了15位体育界专家,征求本研究的问卷内容、设计方案以及用来确定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的四个主要特征是否合理,95%以上的表示肯定,认为是合理可行的。

2.调查问卷:包括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为留守儿童人口统计特征指标;第2部分为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活动相关指标;第3部分为心理量表。于2011年6月1—20日,通过重庆市各区(县)留守儿童志愿者,共发放学生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5份,教师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9份。总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6%和95.0%。

3.实地调查:作者在确定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题后,于2011年2~6月,参加了“中国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推广模式”志愿者工作,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留守儿童项目学校——冷水小学,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在此期间,平时作者与他们同生活、同学习、同交流;观察他们课内外的体育锻炼情况,给他们上体育课和做户外素质拓展游戏,记录他们的锻炼体会;周末到他们家里进行家访和心理辅导。经过半年的所见所闻和详细的调查记录,完成了《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4.观察法:在为期半年的志愿者时间里,从体育生活方式建立的视角,对留守儿童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了专门的观察,为“1+5”模式的构建提供了认识来源和实践开展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有效数据通过SPSS 11.5和Excel 2003进行了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所有参数显著水平为<0.05。

2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现状

2.1 基本现状

2.1.1 人口统计特征

在有效回收的765个样本中男女留守儿童比例相当,平均年龄主要集中在10~12岁(47.2%)和12~14岁(36.2%),少数民族占1/3,主要有土家族、苗族等。平均身高为144.95cm、体重为38.25kg。BMI平均指数为15.5,属于过轻体质即所谓的“豆芽菜”体型。(BMI值是衡量身体形态和营养状况的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适用于2~20岁的人。亚洲人的BMI标准为:<18.5为过轻,18.5≦BMI<24为正常体重)(表1)。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差,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跟不上。笔者在与他们共同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饮食主要以谷类和粗纤维为主,蛋类、瘦肉、动物脂肪、奶类缺乏,食物种类不丰富。另一方面,调查统计显示,留守儿童周末闲暇的活动主要是学习、做家务和看电视,而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严重不足。此外,家庭结构与儿童行为发育密切相关,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具有正常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父母长期的外出,他们无法体会到家庭的和睦和家人带来的天伦之乐,可能也是影响他们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

2.1.2 监护人基本情况

农村由于产业不发达、交通闭塞、家庭收入微薄,为了生计父母不得不进城务工。调查显示(表1),(外)祖父母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监护人占43.9%;其次,39.3%的是由父母其中一方照顾;亲戚朋友监护占6.9%。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从文盲、小学、初中分别为15.2%、54.4%、24.8%。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 (外)祖父母和父母其中一方照顾,而且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体育与健康意识淡薄。父母长期的远离容易造成亲情缺失、沟通缺乏,隔代管教力不从心,这些孩子基本得不到体育活动的指导。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和性格养成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值得关爱的情况。这样的生活现状和家庭环境是造成他们心理及其他问题的客观因素。

2.2 体育生活方式现状

Saeki,T在“国际体育的形象”报告会中指出,作为21世纪的体育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即体育生活方式[26]。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指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25]。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与人的生命质量关系密切,与现代人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休戚相关的特殊生活方式[22]。本研究基于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从运动目的明确到活动评价良好被包含的关系,得出具有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留守儿童有192人,约占1/4(表2)。

表1 本研究留守儿童人口统计特征及监护人基本情况一览表(n=765)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ir guardians

表2 本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调查统计一览表Table 2 Survey o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sports lifestyle

2.3 心理健康状况

中国心理学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具有同等的含义,作为纯名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是与社会契合和谐的状态,作为动名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个人身心良好的一个长期状态,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状态。”崔丽娟采用量表法,通过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发现留守儿童在情绪控制、心理支援、社会适应等心理发展上都明显落后于非留守儿童[3]。研究者在对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中发现,88.6%的存在情绪障碍、90.7%社会适应困难、85.1%没有积极幸福感、58.2%人际交友有问题。当父母离开以后,60%的存在心理问题,分别为忧郁症状为21.8%、感到焦虑为21.2%、恐惧感为10.7%、易怒性格为5.9%。反映出心理问题确实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

就家庭因素而言,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亲情饥渴,缺乏安全感,导致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此外,家庭教育的缺失,隔代监管存在的认知代沟和心理代沟,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归属感等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使他们变得忧郁、焦虑、怨恨、恐惧、不爱与人交往、社会适应困难等心理问题。

学校方面,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心理教育跟不上。目前,大部分学校未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1],使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开导,造成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错位认识,甚至走向危害社会与他人的犯罪道路。

社会因素方面,良好的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目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不良现象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网吧逐渐地在农村地区普及,管理部门对农村地区网吧的管理比较薄弱,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的作品很容易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3]。

2.4 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探索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所采用陈永胜(2000)《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的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和社会适应三个部分和 McAuley,E.等人(1994)编写的《主观锻炼体验量表》。经检验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信度检验,Alpha达到0.8313;主观锻炼体验量表的Alpha达到0.8047。任何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系数如果在0.90~0.80,表示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甚佳[25],说明此问卷对本研究的内容具有较好的信度系数。效度方面,本研究运用KMO样本适合性检验(Kaiser Meyer 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 dequacy)、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 Test Sphericity)对数据进行适合性检验,得到 KMO=0.708,卡方值为1 110.499,P<0.001,比较适合因素分析。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据此,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做出以下统计分析。

2.4.1 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如表3所示,除了性格缺陷和疲劳感外,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与其他心理方面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其中,体育生活方式与社会适应(r=0.172,P<0.01)、积极幸福感(r=0.102,P<0.05)、人际交友(r=0.178,P<0.01)均存在正相关,与情绪障碍(r=-0.100,P<0.05)和心理烦恼(r=-0.240,P<0.01)呈负相关。说明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拥有良好的主导心境。长期的锻炼能提高自我良好感丰富情绪体验,对焦虑和抑郁有治疗作用[19]。因为丰富的体育活动增添了留守儿童的生活乐趣,在锻炼中带来愉悦感有助于他们情绪的调节,对改善情绪障碍、心理烦恼有着积极的帮助;其次,体育活动项目有很强的规则性,留守儿童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潜移默化的影响、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再者,集体项目中无处不在的团结合作,也能培养留守儿童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促进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据调查,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心孤独、自我封闭和人际交往敏感等,而积极的体育生活方式能有效的避免因留守环境所造成的心理问题。通过培养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仅仅增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而且,减少了他们的情绪障碍和心理烦恼,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积极的幸福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一点与陈绍艳(2011)研究一致,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能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培养群体意识以及合作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

表3 本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一览表Table 3 Related analysis o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sports lifestyle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2.4.2 有无体育生活方式的留守儿童与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

从表4可得知,有无体育生活方式的留守儿童相比,在情绪障碍、社会适应、心理烦、积极幸福、人际交友以及监护人的支持态度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性格缺陷和疲劳感差异性不显著。结果表明,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留守儿童比没有体育生活方式的人际交友更好,更能主动地适应社会,拥有更多的积极幸福感,情绪障碍和心里烦恼也少于没有体育生活方式的一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体育锻炼越支持,越能培养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家庭教育排在塑造儿童之首,说明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支持对留守儿童的体育参与行为和体育意识养成有重要的作用。

众多相关研究表明,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不同人群的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机能素质,促进柔韧、速度和耐力素质[3]。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高校高职称人员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可调节人的情感,改善神经功能,保持良好心态,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17]。空巢老人体育生活方式具有生理学价值、心理学价值、社会学价值[13]。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是朝鲜族老年人改善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它能使老年人身心放松,消除其孤独、失落的消极情绪,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延缓衰老,使他们有幸福感[10]。体育生活方式就是女性最积极的可有效提高体质的生活方式之一,帮助育龄女性建立体育生活方式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提高的长远之计[4]。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即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构建体育生活方式模式,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

表4 本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有无体育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分析一览表(X±SD)Table 4 Analysis o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sports lifestyle

3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1+5模式研究

3.1 制约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被调查的留守儿童的观点来看,制约他们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因素有体育器材设施不足、体育专业教师缺乏、学习压力大负担重、体育活动太累等。体育教师则认为是专业教师缺乏、场地器材不足、活动的环境不好、体育经费投入少、父母或监护人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分别占78.94%、68.42%、68.42%、47.36%和31.57%(表5)。综合两者的观点,体育专业教师缺乏、场地器材不足和活动环境不好是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主要因素。

表5 本研究制约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因素分析一览表Table 5 Analysis on restricting factors of sports lifestyle i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据统计,在调查的20个留守儿童学校中,学生人数与专职(兼职)体育教师的平均比例为259.25∶1(309.11∶1),这与国家规定的标准相差甚远,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为3∶1。与体育老师交谈得知,几百上千人的学校,就只有1~2名体育教师,他们的压力很大,而且年龄结构偏大,3/4的是大中专文化水平。造成教师缺乏的原因是,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工资待遇水平较低,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而留在学校的老师专业水平较低,缺乏年轻的活力。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体育教师缺乏的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重庆市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市小学缺体育教师47%,初中缺35%,高中缺61%。教育部最新统计表明,我国现有大中、小学体育教师41万多人,按照国家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要求,还需要30万名左右的体育教师[14]。调查发现,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运动场都是水泥和泥土的非标准运动场,田径场、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居多,而且运动器材设施比较陈旧,存在安全隐患。74.7%的体育老师认为,运动器材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与留守儿童生活交流及统计发现,57.0%的人对体育锻炼有浓厚兴趣爱好,但因为场地环境空间的限制,加上体育器材缺乏,渐渐地减少了对运动的激情,放弃了体育活动。

3.2 “1+5”模式提出的依据

3.2.1 二元结构背景下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留守儿童问题是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副产品”之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学校教育的乏力,使得中央强调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教育作为首要工程,努力打破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相伴随的城乡教育差距,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这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生存战略》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指出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6]。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新农村建设,关注民生,关注祖国的未来。首先,“留守”现象是一个动态的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对他们身心健康问题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关注和改善的民生工程,唯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逐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其次,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的、经济的、生态的、社会的等多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解决城乡教育失衡的重要内容,对促进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深远意义,也是落实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体现。最后,留守儿童“1+5”模式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社会本质,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运用,也创造性地求解了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难题,符合统筹城乡二元结构的时代主流。因此,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长期需要来看,可持续发展理论为“1+5”模式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2.2 政府主导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政策落实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5]:“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指出[7],加快发展农村体育,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2012年3月的两会上人大代表们就留守儿童问题建言献策,政协委员汤素兰强调:“现阶段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俞敏洪委员提出:“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进行系统性的补救”。人大代表郑向东说:“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通过‘政府统筹、社会参与、村社互助、社工服务’形成四位一体的关爱留守儿童管理模式,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难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整个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将其作为政府工作和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这些发展规划和建议为“1+5”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依据;另一方面,从提出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到代表委员们系统性补救的思路可以得出,留守儿童问题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不是一个部门或单位就能解决的,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使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多级服务网络,消除制约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构建的“真空”。

3.2.3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路径选择的需要——体育生活方式

广义体育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体育活动特征和其表现形式。狭义的体育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的日常体育实践行为特征和其表现形式[24]。体育生活方式理论隶属于人类健康行为理论,体育生活方式的综合性、主体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对调节人类健康生活中有关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行为,满足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作出其他理论所不能替代的贡献[16]。庹权在浅析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中提出:“青少年和知识分子将成为我国未来体育生活方式的革新者和主要推动力量”[18]。

笔者在为期半年的志愿者服务期间,第1阶段(前3个月)以体育工作者的视角观察,发现留守儿童通过体育运动和体育游戏,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生理需求、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之后,在进一步的交流中得知他们很认同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所以,在第2阶段(后3个月)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如户外素质拓展。结果发现,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对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有显著效果。这为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路径选择提供了实践依据和认识来源。为了使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成为长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了“1+5”模式,确立以“体育生活方式为核心,同时,加强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发挥了学校的作用和家庭配合的作用。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要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现状,构建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势在必行。它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3.3 “1+5”模式的具体框架与内容及运行措施

3.3.1 基本框架与内容

通过本研究的探索和分析,从体育功能的视角出发,统筹兼顾社会各方力量,提出以“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为核心,留守儿童为主体,政府层为主导,学校为主要阵地,社会层为支持,家庭层为配合”的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1+5”模式(图1)。“1”个核心和“5”个层面的组合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系和保障体系。

3.3.2 运行措施

第一层:留守儿童主体层

留守儿童本身是“1+5”模式的主体,坚持以留守儿童为本、体育生活方式优先的原则,尊重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1)建立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个人档案——《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锻炼日程表》,其内容主要包括运动的项目、锻炼频率、锻炼时间、锻炼强度、活动评价、月统计等。学校以卡片的形式发给学生,教师每月收集资料并做好电子档备案。2)鼓励留守儿童在学校参加体育社团、俱乐部,在家组织附近的邻居伙伴结成兴趣小组进行锻炼,社会、学校和家庭积极为他们提供运动条件和氛围。

图1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1+5”模式基本模式框架图Figure 1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Health of Body and Mi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5”Model Basic Framework

第二层:政府主导层

1)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提升“1+5”模式的高度,如制定《2011—2020年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将关爱留守儿童纳入党政决策体系和民生工程,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纲要》内容。2)国家和当地政府根据每年财政收入情况,拨出相应经费,投入到农村留守儿童的饮食、教育、运动各个方面,保证 “1+5”模式的有效开展。3)教育部门将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列入社会科学研究选题指南,积极探索关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干预实验、培养机制、创新模式,如通过科学的调研制定出《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流程(SOP)》。鼓励更多学者和专家对留守儿童问题与创新模式展开深一步研究。4)各级体育部门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契机,保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地区体育资源优先发展,落实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权利公平,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地区和学校的体育重视,增拨体育经费、增建运动场、增加体育设施器材。

第三层:学校主阵地层

学校是“1+5”模式开展的主阵地,培养照顾好农村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体育权利公平,是教育和体育部门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

1)课改方面:根据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和当前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借新课改之风,结合地方民族民俗特色,开设民族体育项目,如土家族的拍手舞、肉莲花,苗族的武术、舞龙、舞狮、木鼓舞等;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如“信任背摔”、“鸡蛋变凤凰”等。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针对留守儿童身心问题提出合理的运动锻炼处方,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2)师资方面:人事部门应合理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地区和学校教师的编制;积极利用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增加农村体育教师配置,提高师资待遇水平;对在校老师的心理学、运动知识进行再培训;鼓励高校体育生到农村中、小学实习、做志愿者、任教,如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地区紧缺教师特殊配置计划》、《农村留守儿童地区体育教师培训计划》、《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的优惠政策》,开展“留守儿童地区体育教师交流观摩大赛”等。3)教育宣传方面:要做好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的教育宣传工作,给他们传播科学的健康观,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每月播放体育类的励志电影;征集留守儿童喜爱的运动项目,播放不同体育项目的历史和发展;通过校园广播,宣传运动锻炼的意义、方法、体育名人故事等等;在走廊、寝室、宣传栏、操场贴粘运动锻炼标语。4)体质测监管方面:完善并落实留守儿童健康体检制度和体质监测制度。在学校增设留守儿童体质监测,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监测与评价,及时为他们身心健康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及实施必要的措施。5)住宿制方面。加快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住宿制问题,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破解留守儿童“住读难”问题。

第四层:社会支持层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各界一定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齐抓共管、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工作职能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确保 “1+5”模式取得实效。1)“体育搭台,慈善唱戏”:充分利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效益,适时开展 “留守儿童体育慈善义演赛”、“留守儿童体育公益活动、留守儿童体育募捐活动”为留守儿童募捐更多的物资及运动器材,让他们感受社会温暖的体育文化的氛围,培养对社会的感恩和运动锻炼的兴趣爱好。2)联系国内外知名体育品牌和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企业,多方赞助留守儿童赛事和运动会,如举办“2012年首届李宁杯-留守儿童运动会”、“安踏杯-西南地区留守儿童交流赛”、“阿迪杯-留守儿童户外素质拓展大赛”、“国际康师傅集团-留守儿童艺体大赛”等。3)广泛发动体育界人士和大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1+1”体育帮扶,1个体育教师或高校体育学生帮扶一个“留守娃”。通过交流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树立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向往,用运动锻炼的手段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体育苗子,拓宽体育选材路径。

第五层:家庭配合层

加强重视校外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家长和监护人的支持配合对“1+5”模式的落实极为重要。通过活动、培训、交流的方式,定期对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开展教育培训,提高监护人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认识,树立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如举行“留守儿童亲子体育活动”、“留守儿童家长交流会”、印发“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家长版”的小册子等措施,不断加强家长的体育生活价值观,使其为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积极地配合。

3.4 “1+5”模式的保障措施

3.4.1 加强组织领导

把“1+5”模式纳入地方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总体规划中,以政府为主导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结合各自职责,承担落实模式中相应目标任务。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留守儿童身心可持续发展规划,形成以“留守儿童为主体,政府主导,学校为主要阵地开展实施,社会支持提供环境,家庭积极配合”体系。

3.4.2 保障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将实施“1+5”模式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重点扶持留守儿童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留守儿童发展。做到既有政策法规支持,又有制度体系和经费保障。

3.4.3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该模式实施工作。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模式主要目标纳入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有关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政府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模式实施的情况。健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各级留守儿童可持续发展会议,汇报、交流实施纲要的进展情况。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明确监测评估责任,加强监测评估工作。

3.4.4 加大宣传力度

多渠道、多形式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留守儿童工作者、广大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以及全社会宣传“1+5”模式的内容及模式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成效,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社会氛围。

3.4.5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

完善并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体质监测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对“1+5”模式实施情况进行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儿童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由各级体育部门、统计部门及学校负责监测工作,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信息,撰写并提交年度监测报告等,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3.5 “1+5”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落实问题

“1+5”模式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包括政府、机关、学校、社会各个部门和团体,增加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要使“1+5”模式全面落实、有序开展,首先,必须提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加强宣传“1+5”的重要性,做到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实行激励和奖励机制,把改善留守儿童问题纳入绩效考核,对留守儿童工作有突出的地方、学校、机关团体以及个人进行评优;再次,加强监管力度,实行领导和主要人员负责制、校长负责制,定期考核与长效监管相结合;最后,各地根据地方特色和实际留守情况,创造性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二,安全问题

“1+5”模式最主要是以体育活动和运动锻炼为核心,必须高度重视实施过程中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常见的损伤急救和处理方法,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在方式方法上要循序渐进,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科学锻炼的原则,避免操之过急的行为发生。在监护人和体育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开展是根本,保障体育器材设施的安全性是保障,建立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是关键。

第三,处理好“模式”实施中的几个关系

开展“1+5”模式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处理好体育与其他教育(德育、智育、美育)开展的关系;2)处理好与学校教学活动的关系;3)处理好满足留守儿童其他兴趣的关系;4)处理好改善非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系;5)处理好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群体的关系,如留守女童、学前及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等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5”模式正在探索中,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去改进、完善和创新,以及广大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批评。使之具有推广价值的可操作性的模式,让农村5 8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4 结论

1.研究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与社会适应、积极幸福感、人际交友存在正相关,与情绪障碍和心理烦恼呈负相关。且有体育生活方式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好于没有体育生活方式的。运动锻炼的不足导致他们体质水平偏低,体育专业教师缺乏、场地器材不足和活动环境滞后等是制约他们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重要因素。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亟待改善,刻不容缓。

2.根据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实际现状和改善的需要出发,提出以“体育生活方式为核心,留守儿童为主体,政府层为主导,学校层为主要阵地,社会层为支持,家庭层为配合”的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1+5”模式。该模式是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和有效路径,体现了以留守儿童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符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主题。

3.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1+5”模式实施的过程中,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监测评估等措施为模式运行提供保障。还要处理好落实、安全及实施中的几个关系。通过全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构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1+5”模式,为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1]陈华卫.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相互关系[J].体育学刊,2007,30 (9):88-91.

[2]陈绍艳.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1):30-35.

[3]崔丽娟.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4):36-38.

[4]杜朝辉.育龄女性体育生活方式重要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9):69-71.

[5]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6]国务院办公厅.《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8/08/content_1920457.htm,2011-08-08.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2/24/content_1809557.htm,2011-02-24.

[8]郝孟佳.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近5 800万监护状况堪忧[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3547534.html,2010-12-22.

[9]胡玉华,肖全红.试论阳光体育运动与青少年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137-140.

[10]金哲.延边州朝鲜族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李斌.有专家称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可能危及农村的未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6/03/content_8303382.htm,2008-06-04.

[12]李恺宪.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探讨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6):737-739.

[13]梁娟.武汉市空巢老人体育生活方式的初步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李小伟.“每天锻炼一小时”遇缺教师困境 体育课开不足[EB/OL].http://teacher.eol.cn/teacher_news_10922/20110408/t20110408_598228.shtml,2011-04-08.

[15]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16]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6-8.

[17]湛育明.高校高职称群体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9):1191-1193.

[18]庹权.浅析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5):10-12.

[19]王润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温家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2-03/05/content_24808051.htm,2012-03-05.

[21]吴霓,丁杰,唐以志,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25(10):15-19.

[2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3]张伟源,唐峥华.国内学者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现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4):44-56.

[24]张玉秀.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的界定及其研究状况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14-16.

[25]BE N TLER P M.Comparative fit indexes in structural model s[J].Psychol Bullet,1990,107:238-246.

[26]SAEKI T.Sport innovation towards a mature society[C].Cologne:Images of Sport in the World 75th Anniversary of the German Sport University,1995.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体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们的“体育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新农村 新一辈
“六·一”——我们过年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