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琼王乐球邓 洁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80;2.中山大学 广东 珠海 519080)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之构建*
周文琼1王乐球2邓 洁1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80;2.中山大学 广东 珠海 519080)
在提出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ERP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旨在总结该课程体系构建的特色。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特色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的科学发展观念,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两化融合的核心是信息化支撑,2011年4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商务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完善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信息化专业人才。”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社会对各层次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面对社会需求,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类专业,总体来看,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比较缓慢,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2011年,根据“关于制(修)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院本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色,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拟结合此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若干看法。
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于2002年开设,原专业名为“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2004年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改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隶属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软件学院)。2012年,本专业有“ERP应用与服务”和“ORACLE数据库管理与维护”两个方向。本科层次的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目录上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而在高职层次上则隶属于电子信息大类。对此,我们的理解是:该分类是以培养人才的层次不同为依据的。因此,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将IT产业主流技术作为专业的发展内涵。
通过调研行业企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我们对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了跟踪调查,确定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本专业的岗位指向如图1所示:(1)初次就业岗:ERP专员、数据库专员、IT信息服务员(IT产品销售员、客服人员、系统售前助理、系统售后服务员、系统技术支持员等);(2)目标就业岗:ERP助理工程师、数据库助理工程师;(3)职业发展岗:项目经理;(4)拓展岗:测试员、软件开发工程师等。
图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岗位指向图
基于高职的使命和市场背景,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方法,掌握信息管理和数据库应用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ERP系统的实施与服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与管理等能力,拥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适应‘珠三角’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及先进制造业等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信息、服务与管理”型信息技术人才,既区别于普通本科信息管理专业高端人才,又区别于计算机学院下的其他信息类专业人才。“信息”指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信息技术使用和信息处理能力;“服务”指学生具备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思想理念,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IT产品采购、IT产品营销、技术服务、IT业务咨询服务等服务型岗位工作;“管理”指学生具备企业行业的知识,熟悉一般的企业业务流程。
根据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遵循“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专业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性实践、专业拓展能力、拓展素质等6个模块构成。根据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按照“平台+模块”的方式进行课程组合与课程教学组织。该构建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图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的原则 要以专业调研为基础,深入分析专业面向区域内的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任职资格等,关注“珠三角”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信息管理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新趋势,准确定位,使课程体系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专业机制的原则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突出“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及“教学企业”的作用,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订单培养以及“校企双主体”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原则 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围绕职业岗位及核心技能培养设置课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和任务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实现课证融通。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 课程设置提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设计,融“教学做”于一体。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重视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模拟教学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原则 要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并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给予学生选择工作岗位方向、课程模块、课程及学习进程的自主权,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当前高职课程建设的最新理念。具体步骤是根据职业岗位群职责,分解该岗位包括的典型任务,分析典型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明确学生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推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在课程构建过程中,首先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目标岗位群是ERP助理工程师和数据库助理工程师,在归纳出6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分别分析每个工作任务的行动领域,完成每个工作任务都需要两种以上的职业能力,细化行动领域可以得出各个岗位对应的学习领域,如表1所示。在对信息管理岗位群能力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可将职业能力归纳为计算机应用能力、数据库应用能力、网络应用能力、ERP应用与实施能力、系统开发能力等五大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与职业岗位的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网络技术、操作系统和Office系统是各个工作岗位的行动能力基础,由学院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组成,软件开发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结构图的最上端,由ERP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组成,对应信息管理专业的两个方向,这些课程模块分别支撑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
表1 计算机信息管理行动领域分析表
以专业群为依托进行课程组合和教学组织 专业群是高职院校教学组织的新形式,根据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群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和另外两个专业“软件技术”和“游戏软件开发”共同组成“软件与应用”专业群,专业群中的软件技术专业2010年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群背景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以重点专业为龙头,面向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节点的课程体系,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我们依托专业群进行课程组合和教学组织,建立了“平台+模块”式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该课程体系建立了学院平台课、专业群平台课、两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和两个专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选修)。每个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包括5门课程,每个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包括3门左右的课程,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必修)包括军训和入学教育(含军事理论)、政治理论、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模块(选修)包括人文、艺术、创业方法与实训、现代信息技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各种特长类项目、各种竞赛类项目、各种技能训练项目和各种社会服务项目等内容。
图3 课程模块与职业能力的支撑关系图
图4 专业“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图
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定位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珠海,遵循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坚持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为重点,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订单班”的特色教育,坚持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依托国际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 2009年,我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国际合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首先,与ERP业界市场排行第一的德国SAP系统服务商合作开设了“SAP Business One订单班”。其次,积极与世界上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企业软件供应商Oracle联系,成功加入甲骨文公司的Oracle Academy教育培训合作项目。“SAP Business One订单班”共育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由双方商议确定,解决了“订单班”学生100%企业实习和80%从事SAP工作(SAP相关岗位是业界广泛认可的高薪、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岗位)的问题,实习学生受到企业认可和好评。在合作过程中,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负责ERP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教学,企业负责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软件应用,进行项目管理和软件实施等课程教学。实习环节由企业工程师直接指导和管理,学生以员工身份接受任务,按照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开展工作,最终完成合乎企业标准要求的系统定制开发或实施任务。Oracle公司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展合作,赠送给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Oracle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软件价值约二百万元,同时,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免费提供了大量信息技术相关课件、教师师资培训资格及学生认证考试优惠券 (OCP在欧美业界属于年薪10万美金以上的顶级IT证书),双方在教学资源国际化、教学过程企业化等方面开展了合作。
系列化的实践平台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积极与ERP生产与服务企业、ERP应用企业和现代服务企业等合作,校企联手设计了课程体系并开发了课程。本专业构建了系列实践教学平台,利用金蝶K/3 ERP系统、金蝶BOS开发平台、企业沙盘模拟系统等作为 ERP课程体系的实践平台;采用 Visual Studio、SQL Server数据库、Oracle数据库平台等作为软件开发和数据库课程的实践平台。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做”训练、项目实训、社会实践、技能考证及顶岗实习五个环节,采用多层次、分阶段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做到三年不断线,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了学生向企业“准员工”的转变。
多样化的社会服务 我院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积极承担各种社会服务进行辅助教学,主要方式有:各类纵向项目、面向企业的信息化项目、面向学校的信息化项目、面向行业企业的培训和服务等等。近年来,专业群共承担包括校企合作项目在内的省、市各类科研项目13项、教改项目9项,其中,有“粤港重点攻关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通过校企合作完成了包括珠海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知证网”在内的21项技术服务项目,完成产品自主研发2项,为广东远光软件有限公司等单位培训员工1680人次。
课程体系融入层次化的专业技能 本专业实行证书递进制,为学生分层次就业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校期间,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考试贯穿始终。这些证书包括:会计证、高新技术各模块认证、金蝶 K/3ERP工程师各模块认证、Sap businessOne认证和Oracle OCA认证等等。这些证书的获取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认可,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经过重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我院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新路子。目前,本专业与多家国内外知名的ERP和数据库软件厂商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在2011“金蝶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上荣获广东省二等奖,本专业的特色教育使我院2010、2011届的毕业生成为直接受益者,两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8.5%,2011年本专业5月份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5.08%,优质就业率达到60%以上。我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虽然在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继续努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订单班”的特色教育,坚持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争取将本专业建设成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的特色专业。
[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1-04-20].http://www.miit.gov.cn/n112 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3718738.html.
[2]张德芬.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2-35.
[3]唐文晶,李红.德国职业学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8):92-95.
[4]陈健,田祖佑.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5):19-20.
[5]侯炳辉.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与认证[J].计算机教育,2004,(1):58-59.
周文琼(1969—),女,重庆市人,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计算机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及信息系统开发,现从事ERP、数据库应用研究以及软件测试等课程教学研究。
广东省教育科研 “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信息管理专业ERP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tjk122,主持人:周文琼)
G719
A
1672-5727(2012)01-0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