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英,陈少军,马友合,王万卷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 101400)
慢性心力衰竭 (CHF)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本研究通过观察参附强心汤对36例阳虚血瘀型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超声心动图及心功能分级等指标的变化,评价参附强心汤治疗的临床疗效。
72例CHF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5月~2011年4月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病例,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 (59.14±9.36)岁,平均病程(5.84±3.64)年。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 (59.46±8.98)岁,平均病程 (5.92±4.23)年。两组在病情、病程,以及治疗前一般体检项目如心率、血压、NYHA心功能分级、心电图、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舌象、脉象等均无显著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心衰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指南”。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1]。
符合心衰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心功能分级Ⅱ~Ⅲ级 (按HYHA分级[2])、年龄在30~75岁、符合中医阳虚血瘀水停证候和知情同意志愿受试者。
心功能Ⅰ级或Ⅳ级者;非冠心病引起的心衰,伴有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60次/min)、急性心梗的患者,心衰合并未控制的感染;合并严重的肺、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血压≥180/110 mmHg(24.0/14.7kPa)或未控制好的高血压,需加用相关药物者;因洋地黄中毒所导致的心衰症状加重者。
参照2002年5月第一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3]。
1.5.1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达到Ⅰ级或心功能提高2级;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以上,但不足2级者;无效:心功能分级无变化或恶化。
1.5.2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在30%~70%;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给予低盐饮食,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
对照组:常规应用洋地黄制剂、利尿剂、ACEI类、醛固酮拮抗剂、血管扩张剂等。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服参附强心汤 (处方组成:红参6g,黄芪30g,制附子15g,肉桂 10g,丹参 30g,桃仁 10g,红花 20g,水蛭6g,川芎10g,三七10g,泽兰30g,益母草30g,葶苈子20g、枳实10g、茯苓30g,炙甘草10 g),肝脾肿大者加鳖甲、三棱、莪术;脘腹胀满者加陈皮、厚朴;浮肿尿少者加冬瓜皮、大腹皮。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用,1剂/日,两组4周为1个疗程,每2周复诊一次,每2周记录一次。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疗前心功能、量化积分和生活质量积分以及病情程度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s)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经秩合检验P>0.05
组 别 性别男(例,%)年龄(岁)疗前心功能疗前量化积分疗前生活质量积分病情程度Ⅱ级(例,%) Ⅲ级(例,%)治疗组 19(52.78) 59.14±9.36 35.95±7.76 15.14±3.39 52.07±11.76 17(47.22) 19(52.78)对照组 18(50.0) 59.46±8.98 38.54±6.68 16.23±4.45 52.43±10.14 16(44.44) 20(55.56)
治疗后,治疗组SV、CO、CI、LVEF等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测量值变化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测量值变化比较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3)P<0.05
组 别 n SV(mL) CO(L/min) CI LVEF(%)治疗组 治疗前治疗后36 36 41.36±3.13 57.13±3.622)3)3.41±0.32 4.32±0.372)3)1.87±0.15 2.39±0.182)3)40.26±5.18 50.72±8.642)3)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36 36 40.96±3.24 53.34±3.312)3.37±0.54 3.90±0.471)2.16±0.12 2.23±0.111)40.73±5.54 47.40±6.712)
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例(%)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12%,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s)例(%)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s)例(%)
与对照组比较,1)P<0.01
?
治疗后,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5。
表5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表 例 (%)
笔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将本病的基本病机归纳为心脾阳虚为其本,血瘀水停为其标,气虚则无以行血,血行不利则为水,瘀血痹阻心脉,水停胸中故而出现心悸、胸痛、气喘、浮肿、少尿、紫绀等症状,治疗上采用益气助阳,袪瘀通络,活血利水为法则,扶正祛邪,通补兼施。本方取黄芪、红参补益心气,使气旺血行,活血祛瘀而不伤正气;附子温肾助阳;丹参、桃仁、红花、三七活血化瘀;川芎为血中气药;益母草、泽兰行血利水;水蛭活血逐瘀,散结通络;葶苈子泄肺利水;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达益气助阳,活血利水,祛瘀通络之效,而无耗气伤血之弊,使气血通畅,诸症自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参的人参皂苷具有非洋地黄正性肌力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同时减慢心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且有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物、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保护心肌作用[4]。黄芪主要含有黄芪皂甙Ⅳ、黄酮、黄酮类、氨基酸、多糖及微量元素等,具有明显的增加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抗缺氧、能扩张血管、增加心肌血流灌注量、降低血小板粘附率,改善心功能作用;可降低肺动脉压和肺循环阻力[5];葶苈子含有强心苷样物质,能强心利尿;附子能兴奋心脏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益母草、泽兰能扩张血管,增加外周及冠脉血流量,利尿,改善心功能;三七、水蛭、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增强纤溶活性,抗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改善血流变作用,枳实亦有强心作用[6];肉桂含挥发油,主要为桂皮醛及桂皮油等,桂皮油具有健胃强心利尿作用;丹参含丹参酮和隐丹参酮等,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脏收缩力,有心肌钙通道阻滞剂作用[7];茯苓中含有大量钾盐,利尿又不丢钾。
临床观察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参附强心汤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症状,并能改善远期疗效,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1]陈可冀.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1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4]魏群,周萍.参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30.
[5]朱伯卿.黄芪注射液对心脏正性肌力的研究[J].上海中医杂志,1987,11(1):47.
[6]翁维泉.34种传统活血化瘀药对血液流变性作用的比较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11.
[7]陈可冀.活血化瘀药代学药理与临床[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