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灵敏
自11月10日以来,以哈马斯为首的加沙地带武装向以色列发射了150多枚火箭弹。自11月14日起,以色列发起代号“防务之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对哈马斯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空中打击,并“定点清除”了哈马斯军事组织“卡桑旅”领导人贾巴里。
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曾于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进行过5次大规模战争。此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虽然常年处于交火状态,但没有引发大规模冲突。因此,此次事态的扩大,一度被认为是第六次中东战争的先兆。从目前的情况看,双方虽然没有停火,但相关的谈判已经展开,据说不日就将达成协议。显然,冲突升级的危机已基本解除,而以色列和哈马斯,也各自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
以色列南部遭火箭弹袭击并非始自最近几天,人们注意到,以军此次对加沙地带发起的军事行动,与2008年底对加沙地带发动的“铸铅行动”背景十分相似,即都发生在以色列国内即将举行议会选举的前夕。而以色列新一届议会选举将于明年1月22日举行。以《国土报》分析认为,在选举前清除贾巴里,对内塔尼亚胡和巴拉克的意义犹如美军击毙本·拉丹之于奥巴马,有助于通过展示强硬姿态争取更多民众的选票。
而哈马斯更被认为是最大赢家:虽然物质损失惨重,但在政治上收获颇丰,不但吸引世界注意力凸显他们的存在,更是赢得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另外,在与巴民族权力机构的较量中,哈马斯似乎也占了上风,人们对加沙战事的关注远超巴民族权力机构在联合国提交申请及阿拉法特开棺验尸的新闻。自阿拉伯之春以来,穆斯林兄弟会等伊斯兰政党开始在埃及这样的大国执政。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同样奉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理念的哈马斯,其政治行情必将进一步看涨。
但即便如此,这种国际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并无助于缓解哈马斯在加沙的统治危机。
哈马斯现在统治的加沙,原来由埃及管理,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被以色列占领。2005年,根据巴以和平协议,以色列撤出了加沙。2006年,哈马斯击败长期主导巴政坛的巴解,赢得巴勒斯坦大选。它的当选其实是今天政治伊斯兰的先声。2007年两派爆发严重冲突,哈马斯占领了加沙地带,法塔赫则控制了约旦河西岸,双方各自成立了政府,互不买账。巴勒斯坦进入分裂状态。以色列则开始对加沙进行严密封锁,埃及亦关闭了加沙南部的边界,加沙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居民生活物资只能依靠国际救济和与埃及间的地道运输。
哈马斯当初之所以能打败巴解,一个重要原因是巴解深陷腐败丑闻,连阿拉法特都不例外,而哈马斯承诺廉洁政府。但6年下来,哈马斯身上的宗教色彩正在褪去,其所作所为,和中东的那些腐败、管理不善的世俗政府并无二致。
《华盛顿邮报》2012年4月19日的一篇文章,描述了哈马斯治下的加沙:酒和肚皮舞被禁止,女孩不上学、女人不能抽水烟等规定则没能实行;对反对派同样毫不手软;失业率高达30%,哈马斯政府雇佣了4万人,录用的标准主要是忠诚和裙带关系;和哈马斯有关系的人通过和埃及的地道走私商品而致富,并将财富变现为豪华汽车;在当地民众看来,生活越来越糟,哈马斯当局却对偏安一隅很满意,不再愿意为巴勒斯坦的独立而斗争,因此它正在失去支持。
哈马斯的蜕变,为正在中东兴起的政治伊斯兰敲响了警钟:漂亮的宗教口号不能代替有效的政治管制;作为备受打压、从未尝过权力滋味的政治势力,伊斯兰政党理念上的纯洁并不能保证它们真的能经得起执政的考验。如果不能在廉洁和管制能力上强于已经被推翻的世俗政府的话,那么阿拉伯之春,除了改朝换代之外,不过是中东历史的又一次无奈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