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 反对儿女当『红色贵族』
提起刘伯承元帅,人们脑海里马上会联想到“独眼战神”、“彝海结盟”、“刘邓大军”等词汇。然而,对于军事之外的刘伯承,人们却知之甚少。刘伯承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的6个子女中,有两个是将军。其中,女儿刘弥群是我国空军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本文摘编了刘伯承女儿刘弥群对父亲言传身教的片断回忆,以飨读者。
刘弥群从小在父亲思想的熏陶下长大,“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从小爸爸就让我们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1892车12月4日,刘伯承出生于四川开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虽然家境贫寒,但祖父母不甘受人欺辱,举债供他读书。1904年,12岁的父亲和祖父同时参加乡举科试,因为他们俩是吹鼓手的后人,竟被逐出了考场。通过此事,父亲体会到封建制度的黑暗。1908年,祖父去世后,父亲挑起了一家7口人的生活重担。”刘弥群说。
1911年,刚满19岁的刘伯承投身革命。1916年,在攻打丰都的战役中,他身负重伤,失去了右眼。1926年,34岁的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他与夫人汪荣华在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时相识,一年后结婚。1955年,刘伯承被授予元帅军衔。解放初期,苏联编写《大百科全书》,其中有刘伯承的词条,开头写着:“刘伯承,四川开县人。革命军事家……”刘伯承看到后,毫不犹豫地把“军事家”三个字勾掉,改成“军人”两个字,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是革命军人嘛!我们都是在毛主席领导下打胜仗的,革命军队是个大‘家’,不要说自己是军事家嘛!”
回顾父亲的生活,刘弥群说,“父亲虽然戎马一生,经历过无数的血战,但自己其实非常厌恶战争。父亲一直不喜欢看打仗流血的影片,觉得很残酷,如果电视放的是战争影片,他常常会换台”。
“没有大德、大才,就不要去当官,即使当了,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刘伯承写给子女们的信中,谈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廉洁的品行,要靠平时俭朴的生活养成。”
刘弥群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家中排行老三。“父亲是个很严厉的人,只要我们犯了错误,他就会狠狠地教训我们。发现我们的问题,就会给我们写纸条,告诉我们错在哪里。”刘弥群说。
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武安县阳邑镇行知小学收留了一些在前方打仗的干部子女。刘伯承叮嘱老师,不要透露孩子父母的职务,避免他们产生优越感。为了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集体观念,刘伯承让孩子们都在学校寄宿。
1962年,刘伯承看到教育部一则关于高等学校的调查,他马上写信给儿子刘太行说:“这次调查,成绩优良者10人,8个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一个是农民之子,一个是右派之子,而干部子弟一个也没有……要警觉,干部子弟生活优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认为学习没有意思,自甘落后,这必须大力教育……”在信中,刘伯承还询问儿子:“谦虚谨慎的学习习惯在修养否?”
1964年,刘弥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读书,适逢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开展,大学生要到农村参加8个月的“社教”活动,刘伯承非常支持女儿参加,刘弥群回忆说:“父亲要我下去体会一下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很严肃地指出,干部子弟生活优裕,如果长期脱离群众,将会养成资产阶级意识。他说下农村是好事,不要让人说我们是‘红墙里的贵族’。”1970年后,刘伯承的儿女们先后结婚,但都和本单位的职工住在一起。长子刘太行结婚后,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9平方米的房子里,直到刘太行的孩子出生,单位才给他们调换了一个18平方米的套间。
刘伯承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然后叫醒子女一起背书、习字。“‘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父亲常常用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之道——做学问要给自己树立高标准严要求。”刘弥群说。
刘伯承学习俄语的经历,成了孩子们最生动的教材。1927年11月,南昌起义失败后,35岁的他受中共中央委派,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深造。刘伯承一下船,就被告知自己的俄文名叫“阿法纳西耶夫”,进校报到时,他仍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却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哄笑起来,原来上面已经点到“阿法纳西耶夫”了,他愣是没听出来。刘伯承从此坚定了要学习好俄语的信念。
刘伯承的川音很重,发音跑调是常事,加上他的右眼装着义眼,要学习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为了练习一个俄文字母的准确发音,刘伯承从早到晚一有空就一个人站在墙角,一个劲儿地念。为了记单词,晚上熄灯了,刘伯承就跑到走廊里背。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学习到凌晨两三点。半年后,刘伯承顺利进入苏联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实现了能听、说、阅读俄文的目标。
回国后,刘伯承任中央苏区中革军委参谋长。他亲自翻译有关苏军的作战条例,把在苏联学到的军事理论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在作战间隙,他及时总结作战指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写文章发表在《红星报》、《红色中华》等报刊上。刘伯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在马背上构思,在油灯下写作,先后写下了390万字的军事文献,翻译了190万字的苏联教令教例等译著。“父亲对待学习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们全家。父亲曾说,学习的诀窍只有一个,那就是刻苦。‘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我就按照父亲教育的做。”刘弥群说。
(综合《文史博览》《环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