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森,涂文明
(1.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重庆万州404100;2.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四川成都610103)
城乡统筹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将城乡统筹作为一种“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城乡发展。国内学者多从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角度阐释城乡统筹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2][3]同时亦有对浙江和江苏两个省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的关系展开的实证分析。[4][5]然而,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互动关系展开研究的成果甚少。本文以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四川省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析法、协整理论及脉冲响应函数来考察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之间的动态关系。
(一)研究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H-P滤波法、协整分析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和脉冲响应分析法来研究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之间的关系。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消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得到四川省经济发展状况指标(JJFZ)和城乡统筹状况 (CXTC)指标,进而应用H-P滤波法将两个变量序列中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成分加以分离,剔除这两个变量的趋势成分,得到平稳序列HPTRENDJJFZ和HPTRENDCXTC,以便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分析四川省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的互动关系。其次,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检验HPTRENDJJFZ和HPTRENDCXTC这两个平稳序列是否协整,并据此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次,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判断四川省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第四,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法判定四川省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之间的互动情况。
(二)指标选取。使用两组指标来反映四川省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之间的关系,一组指标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另一组指标反映城乡统筹状况[6-7]。
1、经济发展状况指标。综合反映四川省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包括:(1)国内生产总值;(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人均地方财政收入;(5)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前三个指标用于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规模,第四个指标用于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第五个指标用于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
2、城乡统筹状况指标。综合反映四川省城乡统筹状况的指标包括:(1)城乡居民收入比,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用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比例来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3)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用城镇居民人均总消费水平与农民人均总消费水平的比例来反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4)产业产值比,即第二、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之比;(5)人均农业总产值。
(三)数据来源。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的样本是四川省1985~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于历年的《四川统计年鉴》和《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或以此为依据计算整理而得,计量分析是运用 SPSS15.0和 Eviews6.0软件完成的。
1、主成分分析。为了准确反映变量间的变化情况,必须消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用于反映四川省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状况的指标,明显存在着多重共线性。因此,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但在分析之前,首先运用标准化方法 (即标准差标准化)对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因原始数据的性质和量纲不同产生的影响,确保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其次,运用SPSS15.0软件对反映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这两组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展开分析,并以主成分对总方差的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加权平均值,进而得到城乡统筹水平值和经济发展水平值。
(1)城乡统筹水平值CXTC。以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5%提取主成分,发现主成分1(CXTC1)、主成分2(CXTC2)和主成分3(CXTC3)对总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60.397%、23.631%和14.266%,累计贡献率达到98.294%。因此,可以用其代表原变量所包含的信息,不必计算其他的主成分。根据公式 (1),以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求加权平均值,得到四川省城乡统筹水平值CXTC(见表1)。
CXTC=0.60397CXTC1+0.23631CXTC2+0.14266CXTC3 (1)
(2)经济发展水平值JJFZ。以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5%提取主成分,发现主成分1(JJFZ1)和主成分2(JJFZ2)对总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69.018%和22.26%,累计贡献率达到91.278%。因此,可以用其代表原变量所包含的信息,不必计算其他的主成分。根据公式(2),以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求加权平均值,得到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值JJFZ(见表1)。
JJFZ=0.69018JJFZ1+0.2226JJFZ2 (2)
2、H-P滤波分析。分析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的互动关系,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无疑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但VAR模型却要求系统中的变量是平稳序列。由于H-P滤波法可以将时间序列中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成分加以分离,经过HP滤波处理后得到的数据为平稳序列。因此,本文运用Eviews6.0统计软件对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和城乡统筹水平指标进行H-P滤波处理,具体结果见表1。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绘制出代表四川省城乡统筹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见图1和图2。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两条曲线在总体上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发展,四川省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统筹状况未出现好转。如果进一步分析图1中的曲线,可以发现四川省城乡统筹状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变历程:1985~1995年的持续上升时期、1996~2000年的缓慢下降总体上升时期、2001~2005年的徘徊时期、2006年以来的快速上升时期。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四川省经济发展较快的1991~1995年,同时也是城乡差距迅速拉大的历史时期。
1、协整检验。协整分析的经济意义在于揭示时间序列变量的长期稳定关系。若两个变量协整,则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反之亦然。进行协整分析,首先必须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经过H-P滤波处理后得到的序列HPTRENDJJFZ和HPTRENDCXTC为平稳序列,不但适用于建立VAR模型,而且也满足协整的前提条件。因此,本文首先对其进行协整检验。为了使结论更为稳定和可靠,同时采用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看出,四川省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二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是否显示出明确的因果关系方向,需进一步验证。即是经济发展引起了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或者是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引起了经济发展,亦或是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判断两个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Granger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基本方法是:一般地,如果变量x是变量y的 (格兰杰)原因,则x的变化应先于y的变化。因此,在做y对其他变量 (包括自身的过去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过去或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则可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类似地可以定义y是x的 (格兰杰)原因。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各变量应为平稳序列,而序列HPTRENDJJFZ和HPTRENDCXTC显然满足这一条件。因此,下面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表1 城乡统筹水平值CXTC及其H-P滤波值和经济发展水平值JJFZ及其H-P滤波值
表2HPTRENDJJFZ和HPTRENDCXTC协整检验结果 (滞后2期)
注:检验类型中的C和T表示协整方程中的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协整时所采用的滞后期数。
表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表3可知,不管是短期或者是长期,四川经济发展水平是城乡统筹的格兰杰原因,反过来,城乡统筹状况也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四川省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3.脉冲响应分析。为深入研究四川省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建立脉冲响应函数,对其作脉冲响应分析以探讨二者间的动态关系。图3是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其中,横轴代表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纵轴代表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为响应函数的计算值,虚线为响应函数值加或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同时,将模型中响应函数的追踪期设定为10年。
图3.1是四川省城乡统筹状况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由图3.1可以看出,城乡统筹对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单位正向的标准差新息的响应,在第一期即显示出正的冲击效应,并在随后的期间内呈现出一种缓慢增强、具有明显持续性的正向刺激效应。这说明经济发展并不会自动促进四川省城乡差距的缩小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反而表明经济发展在中长期内将进一步拉大四川省城乡之间的差距。事实上,在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这与脉冲响应分析反映的情况恰好吻合。
图3.2是经济发展对四川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由图3.2可知,经济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一个单位正向的标准差新息的响应,在第一期不存在冲击效应,随后却显示出微弱但较为稳定、持续的负向响应趋势。表明从长期来看,城乡统筹状况 (城乡差距扩大)将对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
通过对四川省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协整分析表明,四川省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则说明,不管是短期或长期,四川省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之间均存在着双向的、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即四川经济发展是城乡统筹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城乡统筹变化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兰杰原因。
2.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并不会自动促进四川省城乡差距的缩小,也不会自动实现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反而表明经济发展在中长期内将进一步拉大四川省城乡之间的差距。经济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一个单位正向的标准差新息的响应,在短期内极不显著,但从长期看,城乡统筹状况 (城乡差距扩大)将对经济发展有负作用。
实证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统筹状况在总体上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城乡差距扩大并未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反而导致了社会不公,这显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初衷。要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走“共建、共享”的共富之路,解决效率与公平相脱节、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1]陈宗胜.关于收入差距倒U曲线及两极分析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2,(5).
[2]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J].乡镇论坛,2004,(4).
[3]宋洪远,马永良.使用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城乡差距的一种估计[J].经济研究,2004,(11).
[4]朱允卫,黄祖辉.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6,(5).
[5]叶依广,陶应虎.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关系实证分析:1980-2004[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1).
[6]李岳云,陈勇,孙林.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4,(1).
[7]谈存峰,王生林.甘肃省县域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