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刍 谢子元
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2012年5月21日,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报社主办,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创作与评论》杂志社、湖南省文联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2012年《讲话》精神指引与文艺理论阵地建设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中国作协副主席谭谈,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江学恭,中国艺术报社副总编辑康伟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和《光明日报》、《文艺报》、《南方文坛》等报刊社的4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座谈会,围绕《讲话》对当代文艺思潮发展的意义、《讲话》对文艺创作和批评实践的指引、青年文艺与当代文艺理论阵地建设、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深层溯源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讲话》发表在中国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1942年初夏,毛泽东在结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前提下,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文艺为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源泉”、“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的号召,得到了文艺界的积极响应,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片崭新天地。然而,1970年来,《讲话》也曾受到指责、非议和否定。但与会学者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讲话》在当今社会仍有其现实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学文指出,我们考察《讲话》的历史地位的最好办法是把它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考察。《讲话》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讲话》提出的“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一思想依然是我们文艺和文化的坚实基础;第二,《讲话》鲜明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艺术特点,它是我们追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典范和榜样;第三,《讲话》所形成的理论系统中有许多提法是发前人所未发的创造性阐释。它使得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在现代中国的文艺观念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贯彻。董学文还把《讲话》在理论上独特的功绩概括为三点:一是在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的前提下,集中解决了作家、艺术家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问题,开创了作家、艺术家美学观的新立场;二是在高度重视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入群众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了作家、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问题,提出了作家、艺术家审美意识的新理念;三是在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前提下,通过提倡熟悉对象、熟悉语言、熟悉艺术规律等,创造性地揭示了作家、艺术家审美情感实现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其他与会者也纷纷表示,虽然历经70年,但《讲话》的基本精神仍是科学的、实用的,有着深刻的理论性和现实性。《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指出,今天我们坚持“五个一切”,即“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有利于我们利用一切有益的精神财富,带来巨大的艺术原创力与丰富的艺术可能性。湖南省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胡光凡指出,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贯彻《讲话》的基本精神,并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需要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创造,不断丰富、深化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团结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走向繁荣昌盛。这说明为了适应和表现这个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群众,作家、艺术家依然需要深入生活,和群众相结合。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夏义生认为:《讲话》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解决文化领导权问题的理论丰碑,第一次回答了党领导的文艺的性质、地位,以及如何领导好文艺工作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70年来,《讲话》对中国文艺政策、文艺组织体制、文艺理论、作家和艺术家的文艺观念、文艺创作和传播等,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自从《讲话》发表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怀化学院院长谭伟平谈到了体现当下《讲话》现实意义的三个方面。第一,在文艺多元化的当代,打着繁荣文学幌子,肢解文学的崇高精神,厌倦“主旋律”的现象出现了,因此文学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文学为什么人的问题,《讲话》对于文学与生活的论述依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第二,“文学为什么人服务”与今天的“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为什么人服务”主要解决的是倡导文学从象牙塔里走出来、面向大众的问题,“以人为本”则侧重解决文学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与人民、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第三,当下很多作家以不同的方式创作了不少“底层文学”。而毛泽东《讲话》的基本理论框架对这种建构提供了很好的蓝本,为底层被转化为为底层代言,如何为底层被转化为如何表述底层,而这正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话语方式。
青年人是文艺理论阵地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然而,进入读图时代,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青年人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所改变。如何向青年普及毛泽东文艺思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理论指导下建设我们的文艺理论阵地,都在此次会议上引发了专家学者们的热议。同时,专家们也对如何建设好《创作与评论》这一湖南重要文艺理论批评阵地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光明日报》文荟副刊主编韩小蕙提出在《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应该“把目光更多地关注青年”。她认为当代文坛的最后一个版块是青年文学,虽然商业化成分较多,是叛逆的、非传统的,现在还处于不被信任、不被承认的境地,但她认为明天的文坛会是他们的天下,所以,应该认真对待青年文艺,研究新时代的新观念和新标准,接受并且去鼓励青年,说服和引导他们。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马龙潜就韩小蕙所说的现象进一步指出,现在的高校教育是存在危机的,青年存在目标、信仰缺失的问题。并且尖锐地指出,现在的文艺界特别是理论界出现了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讲话精神若即若离、乃至渐行渐远的现象。一批学者打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幌子,用西方的新潮理论来冒充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功绩。董学文认为,当前我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界存在一些问题,如精神匮乏、内容空虚、脱离生活、价值倾斜、缺少理想、境界低下等这些现象,这些表面上看是市场经济机制造成的后果,但是深究起来,其实可以归因于对《讲话》中所反复强调的“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有所疏远、遗忘和背离。
针对这些问题,谭伟平提出应该用《讲话》的精神来建设文艺理论阵地。为此我们应该立足基点、透视热点、关注重点、引导焦点、解决难点。要从《讲话》中汲取精神养料,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处理好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为我们这个时代,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学精神食粮。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认为,为了使青年人由衷地认识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更好地建设文艺理论阵地,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去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第一个是回到原点,阅读经典。第二个则是回应现实,守正而创新。他认为,我们有三个方面需要回应。第一,新媒体带来的整个文学格局的改变。第二,图像消费这种视听的泛文化或准文化带来的影响。第三,文化产业带来的文学的巨大变化。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在提到如何看待今天的现实以及对青年人的评价时,指出青年是社会的财富,是文坛的希望,我们在影响青年的时候,应该以相当的责任心给他们以健康的文化滋养和正确的价值指导。
文艺的批评期刊是当前文艺理论与批评建设的重要阵地,好的期刊可以培育一支富有生气的文艺批评队伍,引导文艺批评的健康方向。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创作与评论并重的大型文艺期刊,湖南省文联主办的《创作与评论》(原《理论与创作》)创刊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关注现实,扶持新人,对湖南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与会专家们也对如何办好《创作与评论》、维系这个批评品牌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认为改版后的《创作与评论》把湖南文艺评论人才与话语空间有效地整合到刊物工作平台中,颇具文艺现场感。她提出,首先必需坚持评论期刊的专业精神。期刊要对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断推动学识与批评,推出新的学者和批评家,并保持纯粹的学术性和批评精神。另外,如何进行自身的建设,寻找到自己的学术生长点,在新的文化格局中获得新发展,是评论期刊面临的一个难题。湘潭大学文学院院长季水河教授对在《讲话》精神指下的《创作与评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他认为《创作与评论》一直以来是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坚持和弘扬《讲话》精神的,一直在以《讲话》提出的标准开展文艺批评,关注对大众审美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引导以及地方文学的发展。今后需思考如何坚持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发展,在有限的篇幅内更好地设置栏目,坚持理论与创作相结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认真思考。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余三定教授对办好《创作与评论》提出了建议:要努力办出特色,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作家围绕某一题材进行创作,如高校题材、上访题材等,评论方面也可以多组织一些专题讨论。韩小蕙女士就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主张鼓励个性的发展,不可强求一律,刊物应期待更多关注当下、关注新生活的作品。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完整地阐述毛泽东文艺理论思想的文章,《讲话》有经久不衰的理论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其进行孜孜不倦的理论研究。与会学者齐聚一堂,本着在新时期更好地传承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目的,对《讲话》从思想渊源、形成背景、形成标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把对《讲话》的研究、学习进行得更透彻,并将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传承进一步深入。
《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熊元义探究了毛泽东文艺思想诞生的标志,认为毛泽东是从三个方面完成毛泽东文艺思想这个理论体系的。首先,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奠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的这个基础上的,既充分反映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也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其次,毛泽东对“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在纠正“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偏颇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家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道路。再次,毛泽东在统一战线中强调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这就是鲁迅的方向。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赵炎秋阐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最重要的渊源之一;包括中国社会和历史进程在内的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另一个最重要的渊源。除此之外,毛泽东文艺思想还有三个次要但却不能忽视的来源。其一,是毛泽东早期的生活经历。毛泽东把为工农兵服务放在他的文艺思想的核心位置,与他早年的对下层人民生活的熟悉与感情分不开。其二,是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强调经世致用的特点对毛泽东关注现实,求实务实,勇于践行等特点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三,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毛泽东在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典文学方面的修养极其深厚,对于现当代文化与文学,他更是身在其中。他的文艺思想,也不可能不受到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影响。
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刘绍峰分析了《讲话》的四重背景及其当代转换。他认为《讲话》的四重背景分别是:一是马列文论的背景。讲话以马列文论为基础,使《讲话》与当时世界先进的文艺理论对接,或得了巨大的理论超越性。二是现代政党政治的背景。《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主张,是现代政党政治理论的成果。三是新文艺实践的背景。讲话提出了文艺的民族化本土化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文艺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四是战争的背景。讲话以马列主义哲学方法,传统文艺思想,现代文艺实践为基础,是中国现当代最重要和最完整的文艺思想阐述。并指出面对经济基础向市场转向的当下,要运用《讲话》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文艺创作,让《讲话》精神更好地指导当代文艺实践。这既需要新的创作来支持,也需要科学、严密的理论来支撑,还要解决好对经典哲学理论进行当代阐述和对中国现代文艺观念进行全面建构的问题。
《讲话》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深深影响了那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在当今的文艺创作中,仍有不少作家艺术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讲话》的影响。与会者普遍认为,我们当下的文艺工作者也更应该在铺建新的文艺理论道路时,不忘《讲话》提出的为人民大众服务、深入生活的基本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跃文认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和文艺怎样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是文艺工作者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并切实践行的问题。第一,“真”是文学的生命。现实主义永远是文学的主流和正宗,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真实性,通常会关注三个基本的“真实”,即事件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表达的真实。重要的是作家的态度和立场,也就是《讲话》所阐述的爱与恨的问题;第二,“善”是文学的旨归。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学习《讲话》精神,对文艺性质的判断,应该有更开放的、符合时代潮流的理解。向善的文学,绝不能只有赞扬和歌颂,批判的文学同样具有向善的力量;第三,“美”是文学的呈现。从《讲话》关于文学艺术之美的论述可体会到,一是作家必须向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学习,二是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必须符合艺术规律。余三定认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要作家自觉深入生活,关注时代,关爱民众,以创作关注和参与现实变革。他以文艺岳家军为例,探讨了《讲话》精神对作家、艺术家的实践指导意义。他认为岳阳文学艺术家创作一些优秀作品,如大型喜剧《八品官》、小说《那山那人那狗》、报告文学《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等,在很大程度是对《讲话》精神忠实实践和弘扬的结果,就是岳阳文艺家们所写的历史题材作品,也总是具有超越具体时空的深广的社会意义,可以说,他们写的是历史,也是“当代史”。
最后,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做了题为《批评家灵魂的自我观照》的总结发言,从《讲话》中“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的观点出发,分析了文艺批评家灵魂的自我观照的重要性。如果文艺家没有弄清楚为谁而写、怎样为谁的问题,他们就不可能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忠实代言人,创作的作品就不可能真正反映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喜怒哀乐。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文艺批评家就有了不可替代的驱动作用。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鲜明的认知态度、坦诚直言的批评锋芒、真诚包容的友善情怀、严肃认真的负责精神、理智高雅的审美眼光,去褒贬文艺家创作的作品,评判其可能产生的不同社会效应。实践证明,文艺批评家只有通过灵魂的自我观照和人格的自觉修炼才能让自己保持“深邃而清醒”的力量。我们要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坚守清白,坚韧不拔,严于律己,精诚团结,平等待人,倾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批评风气,坦露纯真精锐的批评风格,展现新雅活泼的批评风采,创造高洁自强的批评风尚。当我们面对“时间与现实的丑恶,以及周围环境的冷酷无情”(涅克拉索夫语)时,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是否也有走失和失去控制能力的时候。作家和评论家应该果断、勇敢地坚守真理,净化自己的灵魂,使我们的文艺创作不辜负祖国、人民和未来的期望,使中国的文艺在世界的文艺之巅绽放异彩。
尽管今天的社会与创作环境与《讲话》发表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求真趋善向美仍是文学的重要功能,塑造人的灵魂、培育民族精神仍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如何深刻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把《讲话》精神与文艺的当代使命对接,指导当下生动的文艺工作和创作实践,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需要作出正确的解答的时代课题。这次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相互学习、交流、讨论,使我省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进一步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