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雨果的秘密》为例解析奇观电影

2012-11-22 05:37金婕
电影评介 2012年13期
关键词:梅里雨果进站

一、奇观电影

电影中的奇观概念源自法国哲学家居依•德波关于“景象社会”(景观社会、奇观社会)的分析。德波认为:“在那些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生活的一切均呈现为景象(景观、奇观)的无穷积累。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转向了表征”。我国著名学者周宪在其《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中谈到奇观电影的定义时认为“所谓奇观, 在我看来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 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周宪将奇观电影分为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和场面奇观。并分析出奇观电影的三种特征:其一在奇观电影中, 蒙太奇组接的理性原则已经转向了视觉快感奇观性的快乐原则, 完整的叙事线性结构被奇观要求所颠覆;其次,话语性因素在电影中的重要性降低了;第三, 奇观电影的另一个特征就在于“奇观”本身。奇观使得电影真正实现了它自身纯粹的视觉艺术本体论, 不再屈从于其他非视觉的要求, 而是服从于自身的视觉奇观要旨。周先生的理论观点较为准确完善的阐释了奇观电影。但我认为,在《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发表的2005年,全球还未掀起一股3D热潮,当下无论是战争科幻还是童话爱情,越来越多题材的的电影选择以3D立体化的视觉效果呈现画面,因此3D奇观也应当纳入奇观电影的分类与特征之一。

二、《雨果的秘密》电影中的奇观性

电影《雨果的秘密》为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力作。影片根据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原著2007年曾获得鹅毛笔大奖,并一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业内视作《哈利•波特》之后最好的儿童魔幻作品。电影以火车站巨大钟面后透出的一双湛蓝色的眼睛为视角,透过这双眼睛将一个电影的梦想和传奇拉开了序幕。

(一)电影的场面奇观

影片的开头便是一个奇特的场景转换,由巨大齿轮的转动淡化转入以巴黎凯旋门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画面。再由镜头的不断推进至故事发生的主场地——1930年代法国蒙帕纳斯车站,影片高度再现了蒙帕纳斯车站昔日原貌,将车站的场景包括一些不起眼的事物都打造得十分精细,充满法国的浪漫主义情调。笼罩在烟雾下的车站,缤纷的鲜花,毛茸茸的宠物狗,街头的琴声与舞蹈…… 受众通过3D视角仿佛置身于其中,伴随这轻快的音乐感受着三十年代法国的奇幻色彩。

在影片的另一主要场景——27座大钟背后的孤儿雨果的家。在这一场景中镜头跟随着雨果的步伐,快速穿梭于精巧复杂的钟表齿轮与机器零件的迷宫。钟楼背后的世界昏暗阴冷,与车站热闹光明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

(二)尊崇文本的奇观表现

电影中的多个场景尊崇了原著中将插画融入故事的表现手法。在原著中作者不仅以语言形式表述故事内容,还将插图融入书中,成为叙述故事的一个部分。作者希望自己的书能给读者营造一种黑白老电影的感觉,利用书本翻页的原理,在书中加入三百多页的连续插图,使读者在快速翻页时看到图画动态,作者的这一想法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电影的61分钟处,梅里埃的电影手稿图画从跌落的盒中飞出,在空中翻转飞舞,以3d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一幅幅插图画在雨果的眼前缓慢飘过,一些快速翻动旋转的图画呈现出巨龙吐火、仙女张开翅膀的动态画面。

(三)奇观本身的展现

正如周宪先生所说奇观电影的另一个特征就在于“奇观”本身。在电影的八十三分钟处,雨果的梦境便是这部奇观电影单纯展现奇观自身魅力的一个场景。在雨果的梦中,雨果的身体慢慢变成了机器人的身体,他从胸膛到四肢的变幻最终到完全成为机器人,雨果被不断涌来的齿轮所掩埋。这样的梦境以电影画面生动的展现,体现出了电影的超现实艺术。

三、表示致敬,展现奇观电影的初期发展

在电影中孤儿雨果与伊莎贝拉偷跑去电影院看当时流行的黑白默片,以此打开了两个孩子对电影发展的认知道路。鲁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哈罗德•劳埃德的《最后安全》、勒内•克莱尔的《沉睡的巴黎》和《最后一个百万富翁》、让•雷诺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黑白默片中的场景在影片中随着两个孩子翻阅电影书籍而快速展现。电影特别选取了两部具有代表意义的默片做了详细的介绍。在电影的69分钟对《火车进站》进行了介绍:“1895年,第一部在银幕上放映的电影《火车进站》,整部电影只有一辆火车驶进站台,当火车加速开往银幕方向时,观众大喊大叫,因为他们以为火车会冲出来撞到他们”。而就是《火车进站》的这一个画面,造就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奇观。可以说,电影在其诞生之初,便以强大的奇观效应吸引着其观众。而在电影中反复提及的另一部电影为梅里埃的代表作之一《月球旅行记》。这部影片的经典画面便是发射出的火箭砸在了月亮的脸上,在这部电影中“梅里埃调动尚不丰富的电影手段营造的奇观世界,显示了电影呈现想象领域的巨大功能。”乔治•萨杜尔在其著作《世界电影史》中也如此评价梅里埃:“梅里埃利用特技,经常是为了使人感到惊奇,它本身成为了一个目的,而不是一种表现手段”。可以说,《雨果的秘密》这部电影不仅是向默片致敬,它更多的是以电影的奇观性向奇观电影的发展致敬。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69分钟时,雨果梦见蒙帕纳斯车站的火车刹车失灵冲出轨道,火车在车站中冲破一切,人们大惊失色四处逃窜。这一场景与1895年米埃尔兄弟拍摄了火车进站相重合,不同的是雨果的梦境以3D呈现,火车的冲撞、玻璃围墙的破碎都十分逼真立体。这相隔一百多年的画面都让受众产生了真切感受,在视觉上有着极大的震撼。这充分展现出了奇观电影在发展道路上所呈现的无穷魅力。

四、电影奇观性的内涵缺失

作为一部以奇观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电影,有评论家认为这部影片的全部精华都在繁复精巧的场景制作和3D画面效果,而承载这些效果的情节和表演服务于视觉感受,细节的合理或人物的立体仅是次要的支架,这样的评价也不无道理。不仅仅是《雨果的秘密》这一部电影,近几年来许多好莱坞大片在追求视觉奇观时忽视了电影的叙事的重要,忽略了电影应当传达的意义与内涵。例如《变形金刚》,该电影过分追求视觉效果,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内容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变形金刚在不停的呈现精彩的打斗场面。《雨果的秘密》虽然有雨果这个孤儿在工作中(修理机器人,给27个时钟上油)不断探索着自身生命价值的内涵存在,但是这样的一条线索被强大的视觉奇观所淹没。电影仅剩展现黑白默片,致敬梅里埃大师这一十分空洞的内涵。并且在影片中为了凸出3D效果而刻意添加一些奇观场景,致使电影内容叙述不自然。受众在观看奇观电影后往往只记住了影片中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镜头,电影内涵的缺失无疑是追求奇观性所带来的弊端,值得引起电影人的深思。

[1][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2]《月球旅行记》《A trip to the moon》,导演:乔治斯•梅里埃(Georges Méliès)1992

[3]《火车进站》,导演:卢米埃尔兄弟1985

[4]《雨果的秘密》,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2011

[5]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M].福建论坛,2001(2):

[6]周宪.论奇观 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 究,2005(3);

[7]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梅里雨果进站
第六章 在医院的外面
Chapter 7 The last letter第七章 最后一封信
雨果剃发
既下山·梅里酒店
进站口上下行载频切换时引起ATP制动问题分析
雨果剃发
雨果的“谎言”
春运期间北京西站共有154.8万人次刷脸进站
地心游记(四)一位向导
用爱坚持创造奇迹——读《梅里山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