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与以往相比新增设了艺术学门类,并将其具体划分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五个专业类。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由原先参照艺术类设置专业(专业代码050409*)正式转为艺术类专业(专业代码120309)。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变化体现了高校对于该专业教育理念的转变,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于播音员、主持人工作性质认识上的变化。本文力求通过对“艺术”概念的解读和特征分析,探究节目主持的艺术特性,从而为节目主持创作和主持人培养提供依据与参考。
关于“艺术”的定义,从古至今,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们给出了无数个不同的答案。其中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认知;不乏唯心的论断,也同样有唯物的见解。
《辞海》中对“艺术”一词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在以上关于“艺术”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几个关键的词句:“审美再造活动”、“表现情感理想”、“形象反映”、“艺术家……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审美需求”等等。这些词句对艺术的特点做了高度的概括,如果将其逐个分解,每一个部分又包含着各自独特的内容。《简明艺术辞典》中对于“艺术”的解释恰好为我们给出了回答:
“即运用特定物质手段,按照美的规律 ,塑造感性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具有以下特征:(一)审美性。艺术是人类审美创造的结晶;艺术作品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能为鉴赏者提供充分的审美享受。(二)情感性。艺术与人类情感活动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审美情感构成着艺术的深层内涵。(三)形象性。感性形象是艺术的基本形态;艺术形象是生活材料与艺术家主观因素的审美融合。”[2]
以上两段分别是两本权威的语言工具书对“艺术”给出的解释,虽然有详有略,有概括有具体,但两者相比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其中许多共同共通的地方。比如《辞海》和《简明艺术辞典》中都提到了艺术创造形象的任务、对人们审美的满足、作品情感的体现等;而有些方面两本书又是相互补充的,比如前者提到了“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与后者“艺术家主观因素的审美融合”相呼应,而后者给出的“运用特定物质手段” 又是对前者“审美创造活动”具体解释。虽然不能简单地评价两本书的结论哪个更为严谨、更为全面,但其相互支持又互为补充的定义使我们对于“艺术”这一概念有了较为完整的感受和认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也因此得以明确。概括的讲,艺术包含有以下四个特征:
“情感性”是指艺术家们把实现高层次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启迪作为创作目标,是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悉数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尤其是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作,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让观赏者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蒙娜丽莎》的画像总会传递给欣赏者某种神秘的笑意;《大卫》的雕像在展现力量与美的同时也在呼唤坚强勇猛、敢于战斗的意大利英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人以“扼住命运咽喉”的顽强不屈的精神;电影《辛德勒名单》则在心灵上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在观赏这些艺术作品时,观众和听众内在的情感在刹那间被作品调动,于是便不由自主地跟随艺术家一起感悟生命,感慨人生。艺术作品中对于人性的关怀和思想的启迪成为了优秀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塑造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根本任务,离开了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形象性”是艺术作品的基本属性。对于“形象”一词,《辞海》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①形状相貌。②文学艺术把握现实和表现作家、艺术家主体思想感情的一种美学手段;是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虚构所创造出来的负载着一定思想感情内容、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由于各种文艺作品塑造形象的材料和手段不同,形象的构成和特点也不相同;文学用语言来塑造形象,音乐用音响、旋律来表现……戏剧除语言外,还和舞蹈一样借助形体动作来表演,绘画运用色彩线条来表现……” [3]
需要指出的是,“形象”的定义是双重的,广义上讲一切形状相貌都可称之为形象,而狭义的“形象”则是指艺术作品中“负载着一定思想感情内容,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4]。美术家画卷中的鸡鸭鱼鹅活灵活现,儿童笔下的鸡鸭鱼鹅却歪七八扭——虽然它也是孩子真心真情的创作,也同样产生了形状相貌,但能将这些稚嫩的作品显然还不能成为艺术。虽然人们在某一年龄阶段的审美取向可能与创作者会产生偏差,但不管时间的推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能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必然是符合人类美学观念的作品。艺术的形象需要美感,这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时所必须要明确的方向,否则形象的追求就失去了意义,艺术也就无法称之为艺术。因此,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成为了艺术的第二大特征。
技能性是指某种艺术门类所特有的、创作时所必需的手段和方法,即“特定物质手段”。在明确了艺术创作的根本任务和最高追求之后,如何才能通过自己的创作诞生出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呢?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特定物质手段”。这种特定的物质手段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条件,是创造形象的阶梯,也是划分不同艺术门类的重要标志。画家以色彩图案的搭配为手段,作曲家以音符的组合拼接为手段,电影导演以镜头画面的运用为手段……是否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段成为判别一门艺术是否独立的关键。
创造性又可称之为个性。正如《辞海》中解释的那样,艺术“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5]。这一论断的判定告诉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本人的主观因素对于艺术作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样是绘画艺术,却有着印象派、风格派、野兽派、抽象表现派之分;同样是戏剧,却有着先锋派、荒诞派、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的区别。即便在这些分类内部不同艺术家也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艺术风格与追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莎士比亚笔下同样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家个人的情感、经历、思维方式、教育背景都对作品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应该是饱含有创作者情感的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之作。因此,创作者充满个性的创作也是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以上四条是“艺术”范畴内的行为所共有的一些主要特征,可将其按照创作所要求的先后顺序和审美层次的高低排列如下:
1.技能性——具有该艺术门类独特的创作手段;
2.形象性——创造的是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3.创造性——作品融入了艺术家的个性化创作;
4.情感性——以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启迪为目标。
这些特征在艺术创作中得以体现,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创作能否归于艺术范畴起到了限定作用,成为了判定其是否具有艺术性的必要及充分条件。
在确定了艺术的四大特征之后,与之相对比,我们就能来看一看节目主持是否具有艺术性了。什么是节目主持呢?吴洪林先生的《主持艺术》一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是主持人与节目创造融合的形象表现艺术,是镜头与话筒前创作演播的语言表达艺术。”[6]
主持人一门语言的艺术,主持人需要通过自己在镜头前、话筒前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运用来完成对于受众的传播任务。想要走上主持人岗位,需要通过的第一关测试就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操着浓重方音的语言显然是与观众沟通的障碍;无论是电视节目主持人还是出镜记者,镜头前“头眼身手情”的态势语言运用和与镜头建立关系的能力都必不可少。镜头前、话筒前的语言表达就是节目主持的创作手段。
同演员一样,主持人同样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创作——主持人本人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工具和材料,同时也是创作作品。演员的作品是角色形象,而主持人的作品则是节目中的主持人形象。这种形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与主持人所在岗位的节目形象相融合的,这种融合的形象就是节目主持创作所追求的艺术形象。一旦这种形象能够融合节目本身的特点与形态,又能发挥主持人本身的特长与魅力,便达到了艺术作品“审美性”的要求,成为了整体融合的演播形象。
我国主持人行业的发展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程,在这几十年的成长道路中,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在他们各自主持的栏目中,也无不渗透着主持人本身的审美价值观及对节目富有个性的演播创作。说起谈话节目,我们必然要提到朱军的《艺术人生》和王志的《面对面》。同是中央电视台的两档谈话节目,朱军的《艺术人生》“以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7],而王志的《面对面》透露出来的则是对于问题的审视和思辨。朱军和王志这两名主持人,一个感性而易于煽情,一个理智而擅长发问;固然这两档节目有不同的节目定位和创作思路,但不可否认主持人本身的特点也对节目的方向和形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样是娱乐节目主持人,中央台的李咏以个性的态势语言调动现场气氛,湖南台的汪涵则用自己的睿智和幽默博得观众的笑声。两位主持人所在的节目也因为彼此不同的个性创作而显现出了不同风格样态,但相同的都是在这种个性背后体现出的精彩。这些鲜明的特点不是凭空诞生的,不是制片人、导演硬加在主持人身上的,而是主持人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创作和设计的。这些例子无不向我们证明了,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自己的个性演播创作。
关注生活、关怀生命是每个媒体工作者的责任,对于主持人而言也不例外。2008年,我国先后遭遇了严重的冰冻雨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央视新闻频道特别制作了《迎战暴风雪》和《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系列特别节目。节目在第一时间报道抢险救灾工作进展的同时,白岩松、文静、赵普等主持人也在节目中不止一次地向广大灾区人民表达慰问之情,不止一次地向社会呼吁为灾区群众伸出援手,主持人人文关怀的精神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从2002年10月起至今已走过了整整10个年头。每当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主持这一活动的颁奖晚会时,每当他们在现场介绍和采访感动中国的各位获奖人物时,时而敬仰,时而关切,时而鼓励,时而肯定——在晚会主持的过程中他们不断的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向“感动中国”的人物们表达着自己以及观众的敬意,而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也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和影响着观众。可以说,正是主持人在节目演播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饱含情感的人文关怀,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感受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满足。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的四大特征在主持人的节目主持创作中都有明显体现,据此可以判定这种创作行为是具有艺术性的。节目主持富有艺术性的论证不仅是对电视台一线工作的主持人们的辛勤付出的认同和肯定,也再次向我们说明了主持人培养所应占据的立足点——即站在艺术的角度,通过对“特有物质手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整体融合形象的语言表达及演播能力。
注释
[1]《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第1584页。
[2]《简明艺术辞典》,欧阳周、顾建华、曹治国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第3页。
[3][4]《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第2303—2304页。
[5]《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第1584页。
[6]《主持艺术》,吴洪林著,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3月出版,第21页。
[7]《艺术人生》,艺术人生栏目组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2页。
参考书目
[1]吴洪林.《主持艺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王志,耿志民,欧阳询.《面对<面对面>》[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艺术人生栏目组.《艺术人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