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淮剧唱腔的婉约优美

2012-11-22 01:45赵萌
剧影月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曲牌淮剧唱腔

■赵萌

著名学者翁思再先生曾撰文说,淮剧唱腔音乐日渐走向婉约,走向优美。翁先生博学多才,他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了淮剧唱腔音乐的发展历程,指出:“对于淮剧来说,走向婉约,走向优美,不仅有源头上的依据,而且符合民族审美意识的主流”。善者斯言!

传统的淮剧曲牌,长于叙事,情寄悲愤,如诉如泣,真切动人。这可能与彼时民间艺人的身世、生存环境和观众的审美情趣有关。淮剧唱腔吸纳京昆、徽腔元素后,生腔增添了阳刚之气。但总的说来,朴实无华是淮剧唱腔的主要特点。

淮剧进入上海,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优秀的淮剧艺术家与新文艺工作者合流,受大都市文化背景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影响,海派淮剧唱腔风格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建国初期,苏北部队文工团的艺术家们加盟淮剧,对淮剧的唱腔曲牌,韵辙调值进行了规范性的整理考定,并参与淮剧音乐的创作,成绩卓著。沪上的[自由调],苏北的[淮调、拉调]等主要唱腔曲牌都有了质的发展。随着苏沪一批有影响的剧目问世,淮剧唱腔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毫不夸张的说,以筱文艳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对[自由调]的发展,是淮剧唱腔音乐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从[老自由调]到[小悲调]、[大悲调],加之流派唱腔马派、杨派[自由调]等等,形成了一个枝壮叶茂的[自由调]体系。而从[老自由调]发展成[小悲调]来看,恰恰是淮剧唱腔由“曲牌体”嬗变为“板腔体"的杰出典范。我们稍稍分析一下淮剧经典唱段《白蛇传》中《断桥》一折的[小悲调]的旋律,可以发现,它是由[老自由调]经过几次“赠板”(即扩充板式、增加节拍、加花旋律)而成的。板式丰富了,旋律性加强了,唱腔也就婉约优美了。当然,这样的婉约与优美,离不开作曲家们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苦苦求索,更离不开演员们吐字行腔和琴师们运弓按指的审美追求。

较之海派淮剧在[自由调]上板式的突破,苏北淮剧唱腔的发展更偏重于曲牌的色彩性。笔者以为,这是剧种音乐发展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淮调]、[淮悲调]、[拉调]、[串十字调]等淮剧唱腔曲牌,各具个性,色彩鲜明。借鉴于[自由调]板腔化发展的经验,这些曲牌在旋律化方面也有了程度不等的进步。淮剧唱腔音乐可谓是多姿多彩,令兄弟姐妹剧种羡慕不已。

不过,与旦腔相比,淮剧生腔的发展稍稍滞后。从淮剧三大主调曲牌([淮调]、[自由调]和[拉调])来看,由于受调式调性的制约,生腔的旋律大多在八、九度的音程上徘徊,音域狭窄,回旋余地小,很难创作出委婉动听的旋律。老一辈艺术家也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即,将旦腔[小悲调]作调性上的转移,用作生腔,并且有了一定的收获。不过,真正使生腔[小悲调]形成气候的是陈德林。《牙痕记》中一段《十年不见亲娘面》,风靡一时。妙手偶得的成功,立即转化为生腔发展的自觉实践。他和作曲家合作,排了一出出有影响的剧目,也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生腔[小悲调]唱段,广泛流传。并跳出行当的约束,使生腔[小悲调]不单单地运用于小生行当,须老生也能演唱。由于有作曲家的参与,生腔[小悲调]在旋律风格和演唱技法上有别于旦腔,避免了生、旦同腔异调 (男女腔用不同的调性演唱相同的旋律)的不良倾向。生腔[小悲调]的盛行,是淮坛一道靓丽的听觉上的风景线。一时间,从专业到票友,从演出到比赛,“十生九陈”,这是淮剧唱腔适应观众审美需求,追求婉约优美的成功范例。

时至今日,值得欣慰的是,新一代淮剧的领军人物、淮剧三朵“梅花”梁伟平,王书龙和陈澄,以及苏沪一大批青年演员,他们的演唱使淮剧的唱腔艺术在婉约化、优美化的程度上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他们既继承了淮剧老一辈艺术家唱腔的精华,又大胆借鉴和吸收了其它声腔艺术的忧点,传统韵味和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吸引了一大批淮剧青年观众。特别是陈澄,一曲《祥林嫂·问天》唱段,唱红全国,极大地提升了淮剧这一地方戏剧种在全国剧坛的地位。

淮剧唱腔音乐在传统的基础上婉约化、优美化,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这种发展,离不开作曲家们的劳动。戏曲音乐创作,由演员、琴师创腔的模式,逐步过度到专业作曲家作曲的模式,是一个剧种进步和成熟的表现,淮剧亦然。令人担忧的是,苏沪淮剧界专业作曲的人才越来越少,几近断层。戏曲遭遇作曲荒。这种状况,希望引起各方面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衷心祝愿淮剧——这朵民族艺术的奇葩开放得更加艳丽!

猜你喜欢
曲牌淮剧唱腔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戏曲中唱腔与伴奏的关系
关于淮剧进校园工作的几点做法和设想
倪同芳唱腔集首发新闻发布会暨收徒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