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春龙
7月29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记者调查《男科门诊的秘密》,局部展示了此前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假药犯罪统一行动的战果。因为记者通过暗访将制造“茶水发炎”假相的男科门诊曝光,并揭开该行业市场监管隐患之冰山一角,所以,节目播出后舆论哗然。其中以茶代尿作医检及“被发炎”等暗访内容,立即被其他媒体聚焦和放大,在网上网下引发群体性围观,当事记者和播出媒体遭到来自包括新闻界同行和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的责难。如此反响,与五年前中新社浙江分社、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联合推出的“茶水发炎”报道效果如出一辙。
又一阵喧嚣过后,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新闻媒体的“茶水发炎”报道?
《男科门诊的秘密》报道一播出,虽说不乏叫好者,但更吸引公众眼球的恐怕还是那些批评的声音。大凡对新闻工作知之甚少或心存傲慢与偏见者,纷纷上纲上线,指责媒体记者“偏离了舆论监督的本义,不但恶化了本就失常的医患关系,而且有失媒体的社会责任”,①认为“‘茶水验尿’再次毁掉一次严肃的采访”,②“记者在放弃了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又有什么资格要求被采访对象接受道德审判呢?”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批评者振振有词,看似出于公心,其实是在对当事记者、媒体进行道德审判,甚至向新闻战线泼脏水。不容忽视的是,某些惯于搞自娱自乐式新闻宣传的主流媒体,竟然也落井下石,借机挤兑同行,为滥用医疗检测手段的无良医师和将过度治疗常态化的医疗机构开脱责任,无形中助长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歪风邪气。
我们不妨先来回顾2007年“茶水发炎”事件。这年“3·15”到来时,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与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的记者,联手对杭州10 家医院(4 家民营、6 家公立医院)进行暗访,用茶水代替尿液的样本送检,结果6 家医院(包括两家省级公立医院)在茶水中检测出“白细胞”和“红细胞”,其中5 家开出了消炎药,总计药费1300 元左右。3月19日,中新社发布新闻《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了炎症》,迅即引发颇受非议的“茶水发炎”报道事件。事发后,不仅国内广大普通网民、医疗界人士,还有新闻学界与业界同行开始轮番炮轰中新社及当事记者,使之有理难辩直至失语,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同时,整个医疗行业随即对媒体报道展开反击。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天坛医院等知名医院在内的全国92 家三甲医院的医生,陆续自发进行模拟“茶水尿常规”检测,检测报告于4月8日发布在拥有数十万青年医生会员的丁香园网站。就这样,“茶水发炎”大有发炎有理之势,参与其事医务人员最终以“记者以茶水泼了我们一身,我们以茶水证明我们的清白”,④回敬了“茶水发炎”报道者。
4月9日,《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据此检测报告,在本报第5 版发出报道《茶水当尿检的确会“发炎”(主)92 家三甲医院实验报告九成显“阳性”(副1)医学专家指出:“以茶代尿”影响医患和谐(副2)》及评论《“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为制造“茶水发炎”及导致医患关系失谐的医疗界张目造势。4月10日,就在“茶水发炎”报道持续发酵20 余日后,国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首度作出官方权威回应,将该报道定性为“新闻策划”,认为有悖于媒体记者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是误导公众,不利于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场有关“茶水发炎”的是非之争,就此退出了公众视野,转向学术领域的争鸣。
因为各路批评者不容分说地将矛头直指“茶水发炎”报道者,而对制造“茶水发炎”假相的6 家问题医院视而不见,既往不咎,致使此前多年医疗市场以看病贵、看病难,过度治疗、滥用检测手段以及因此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的“顽症”,非但未得到有效遏制,反倒有变本加厉、愈演愈烈的势头。时至今日,《男科门诊的秘密》报道有力印证了这一点。如果说,5年前“茶水发炎”仅需花费1300 元左右药费消炎的话,那么,现在“被发炎”之后,患者少则要花费三五千元,多则耗资几十万上百万。在这期《焦点访谈》节目中,江西省公安厅经侦总队总队长何军威向记者透露:“据我们的办案民警反映,在他们调查了解的过程中,最惨的有过花了100 多万块钱,病没治好。”
因为中新社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的执着与坚守,接力掀开“茶水发炎”假相背后的过度治疗黑幕,迫使医疗市场监管部门补上5年前的一课,不得不着手治理当前医疗市场乱象。⑤试想,如果中新社在5年前曝出“茶水发炎”新闻时,各界就能针对医疗市场乱象有的放矢,或许对医疗行业转变作风和着力改善医患关系大有裨益。
先后揭开“茶水发炎”假相的中新社、央视《焦点访谈》以及当事记者,在报道播发后为何一再被人泼脏水、扣帽子,屡受舆论苛责?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被媒体批评者不肯善待媒体,批评媒体者忽视了媒体工作的特性。
现在看来,新闻媒体先后两次曝光“茶水发炎”,并非空穴来风、凭空捏造。2007年3月29日出版的《青年周末》,曾经刊发题为《记者用茶水冒充尿液送检 验出炎症始末》的文章,详细披露了中新社浙江分社“茶水发炎”报道出炉的原委。据此文称,当事记者决定做这个选题,是因为他们之前在拜访当地医学专家时,有位专家特别指出业界一个“公开的秘密”,也即其所谓“医疗价格黑幕”之“茶水也能验出问题来”!尽管记者的暗访证实了这位专家的话,之后又多方向国内茶叶生化专家和地方医院谨慎求证,尽管对可能引起质疑的相关细节(如尿检仪器是否有问题等)认真核实,但发稿后还是招致医学界恶评如潮。
面对舆论监督,医疗界及其上级监管部门不是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自身工作及工作作风进行必要反思,积极与媒体记者开展有效沟通与良性互动,而是采取敌视和对抗的态度,与新闻媒体铆上了劲。非常典型的事例有二:一是全国92 家三甲医院的医生群起作模拟“茶水尿常规”检测,急于以茶水漂白自己,反击新闻舆论监督,而不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道理。二是“茶水发炎”事件发生后,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做起了看客,长时间不表态,任由事件发酵,违背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基本原则,即借助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发声,“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尤其是,就在中新社“茶水发炎”报道发出20余日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才正面回应,并且严厉批评中新社“‘茶水发炎’报道误导公众”。这与其说是回应,毋宁说公然抵制舆论监督。因为有此先例,所以,当《焦点访谈》记者报道茶水再度“被发炎”时,医疗界及其监管部门仍是消极抵制,几乎是在重复5年前的故事。就在《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两天后,卫生部新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和2007年那次事件几乎一模一样。该说的话,2007年都说过了,那次的回应也表明了我们现在的态度。用绿茶替代尿液送检的做法,是不科学的。”⑥
“茶水发炎”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后,揭开该假相的媒体记者,被批犯有“两宗罪”:一是暗访不当,二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媒体记者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瞭望者、看门人,通过日常采访报道活动和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报道事实,求证真相,呵护公众利益,是其职责所在。有时记者会根据采访需要,采用暗访的形式,在隐藏自己真实身份及采访意图的同时,还使用相关模拟道具,以有效还原新闻现场或使采访更加逼近新闻事实。在两次“茶水发炎”报道中,记者便是以患者身份介入采访,使用茶水为道具,这是由新闻工作特性所决定的。关于这点,并不被缺乏新闻实践经验的大多数新闻学者,还有那些对新闻工作缺乏深度了解的广大公众和医疗界人士等所理解或认同。暗访与新闻职业道德,这一原本在新闻学界争鸣、尚无定论的话题及相关结论,被卫生部新闻发言人直接拿来,一再用作回应新闻舆论监督的利器。于是乎,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就成了扣在“茶水发炎”报道播发媒体及当事记者的“第二宗罪”。
5年间,新闻界两度发布“茶水发炎”报道,但卫生部新闻发言人的回应一再称之为“新闻策划”,偷换概念误导公众,为当事媒体记者扣上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的“罪状”。大凡具备一定新闻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人都清楚,“新闻策划”就是策划新闻,是虚假报道的代名词,这是令公众深恶痛绝的,并不见容于新闻界。新闻界反复强调的是加强新闻报道策划,拒绝新闻策划,这也成为学界的一个共识。新闻报道策划遵循“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原则,不管以何种方式采访和报道,目的是致力于用事实说话。然而,在这些年的媒体应对实践中,总有人试图通过混淆“新闻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故伎重演,公然向媒体记者泼脏水、扣帽子,以此误导公众,引起不明真相公众对媒体记者的不满,达到抵制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
在两次“茶水发炎”报道中,尽管报道的主创人员及相关播发媒体自感无愧于心,最终都选择了以沉默的方式,或低调应对外界责难。从后来事态发展看,如此做法无异于授人以柄,自毁媒体公信力,显然并非良策。因此,新闻人有必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概括起来有三点:
首先,格外注重细节真实。新闻记者依法享有采访报道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干扰、阻挠其合法的采访活动。至于他们采取何种方式采访和报道,只要在我国现行法律及相关规定许可范围内,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对暗访这一采访方式,尽管新闻界、法学界一直争议不断,迄无定论,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心存偏见,不甚理解,但是,新闻记者采用暗访方式,依法实施新闻监督,其积极的效果正日益凸显出来,并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认同。譬如,央视记者采制的《触目惊心的假发票》《“罚”要依法》《金华火腿》《卧底传销五十天》和《孔府门前一条街,心惊肉跳走一回》《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 周而复始陈馅料》等报道,无不从暗访得来,深得各界好评。其实,国外新闻界同行也并不反对使用此法,揭开黑幕,伸张正义,而且有相应的行业规约予以支持。⑦所以,暗访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把握细节的真实。
以《男科门诊的秘密》节目为例。记者在暗访时,如果能直接用自己的尿液再做一回尿检,然后再用茶水代替尿液进行医学检测,效果就截然不同了,而且更有说服力。因为记者在进行暗访前先行在北京武警总医院做过尿检,结果表明身体没有任何问题,以此健康之身到地方上的问题诊所进行尿检,只要医务人员心存邪念、唯利是图,无论是尿液还是茶水,检测结果都将“被发炎”。遗憾的是,记者没有从2007年那次“茶水发炎”事件中受到启发,以至于再次授人口实,身陷被动。钱钟书先生在其《宋诗选注》里说:“批评家一动手创作,人家就要把他的拳头塞他的嘴——毋宁说,使他的嘴咬他的手。”媒体记者开展舆论监督,其实就是身处“批评家”的位置,一举一动都攸关公众利益和媒体公信力,尤其需要把握细节,做到“大胆设问,小心求证”,尽可能不留任何破绽,防止自己的嘴咬自己的手。
其次,不为外界喧嚣所困。“茶水发炎”报道两度出炉,虽说一再震动国内医疗界及其行业监管部门,但也使当事媒体记者承受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或许因此之故,“茶水发炎”报道难以为继,刚刚开始便没了下文。
美国著名新闻人普利策认为:“新闻界的最高使命就是为公众利益服务。”既然如此,新闻人就不应为外界任何喧嚣所困扰,而要继续勇往直前,把报道做实,不留遗憾。诚如国外新闻界同行所言:“准确和彻底是保护你不受诽谤、控诉的最好办法,因为事实是对诽谤的最好防卫。”⑧换言之,新闻报道发出后,面对外界喧嚣与各种指责,报道者只有再接再厉,追踪报道,做到以事实说话,彻底澄清谣言与不实之词,准确还原真相,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媒体负责、对公众和被批评者负责的表现,毫无原则地退缩与一味息事宁人的做法,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害人害己。
最后,加强自身学习很重要。新闻界是一个燃烧才智的行业,新闻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才能随心所欲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创作更多高质量新闻作品,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是一个通讯社,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记者不再是受人人尊敬、“见官大三级”的“无冕之王”,曾经享有诸多优先权的记者可以说风光不再。在此情况下,新闻人不仅要善于采访提问,还能应付采访对象的反问与质疑;不仅要善于采写优秀新闻作品,还能接受公众对这些报道的负面评判;既善于开展舆论监督,又要善于接受来自各界的监督……所有这些,都有赖于新闻人通过自觉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
此外,“茶水发炎”报道出来后,整个医疗界及各级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可谓铁板一块,一致对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新闻战线可谓一盘散沙,众媒体各自为战,不是借机热衷炒作新闻,就是采写报道、发布评论冷嘲热讽“茶水发炎”报道者,颇有些落井下石的味道。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总之,无论对于新闻界,还是医疗行业及其监管部门,“茶水发炎”报道都是一个契机。任何一方,如果能以此为契机作深刻反思,都将受益匪浅。当下,新闻界进行这种反思尤其有必要。
注释:
①以上观点分别见苑广阔《茶水发炎 医德患病》、子在渊《何尝不是钓鱼执法》,载2012年8月1日《江南都市报》A02 版《江南时评》。
②张天蔚:《“茶水验尿”再次毁掉一次严肃的采访》,载2012年7月/31日《北京青年报》A02 版《每日新闻、每日评论》。
③白剑峰:《“茶水发炎” 为何又重演》,载2012年8月3日《人民日报》18 版《民生观》。
④魏铭言,汪 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回应“茶水发炎”报道(引)“茶水发炎报道误导公众”(主)》,载2007年4月11日《新京报》A14 版《北京新闻2 社会》。
⑤蒋彦鑫:《卫生部将加强监管非公医院(主)将建立非公立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投诉举报和信息监测机制(副)》,载2012年8月3日《新京报》A20 版《时事·中国新闻》。
⑥龙在宇:《卫生部:记者“绿茶代尿‘误导公众’(主)称记者绿茶代尿检出病菌”做法不科学;涉事医院已被停业整顿(副)》,载2012年8月2日《新京报》A16 版《中国新闻·时事》。
⑦[美]梅尔文·门彻著:《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主译)附录3《伦理规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755 页。
⑧(美)谢丽尔·吉布斯、汤姆·瓦霍沃著:《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故事》(姚清江、刘肈熙译)第十四章《记者的权利和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