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约1/3的病例发展为脑梗死。我们将TI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应用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并与30例传统疗法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患者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60.5岁。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确诊;发作时间30 min~18 h,发作次数1~5次/d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凡有近期大手术及活动性出血,未能控制的严重高血压(>180/120 mm Hg),严重的全身疾病以及已用过抗血小板、抗凝、纤溶剂、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入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液或氯化钠溶液加川芎嗪静脉滴注、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共7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尼莫地平30 mg/次,3次/d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4250 IU腹壁皮下注射,12 h一次,连用5~7 d。治疗期间对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给予相应治疗,随访至治疗后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发作频度、持续时间。②脑梗死、死亡发生率。③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④ 治疗前后所有病例均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 T)。
1.4 疗效评定标准[2]①基本治愈:治疗后3 d内TIA得到控制。②有效:发作在3~7 d内控制。③无效:治疗后10 d内未控制。④恶化:发展为脑梗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愈2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无恶化,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8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53.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凝血指标的影响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 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凝血指标的影响(±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凝血指标的影响(±s)
2.3 不良反应两组均未见皮肤、黏膜及消化道出血现象。治疗组有2例在口服尼莫地平出颜面潮红、头痛,未予特殊治疗症状逐渐缓解。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临床特征为起病突然、历时短暂,一次发作常持续5~20 min;有供血区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最长不超过24 h,但可反复发作[3]。其发病机制包括:①微栓塞:颈动脉或椎动脉系统动脉硬化狭窄处的附壁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胆固醇结晶等,阻塞脑部小动脉后出现相应的缺血症状,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远端时血流恢复,症状消失。②脑血管痉挛: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该处产生血流旋涡流,当涡流加速时,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痉挛,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旋涡减速时,症状消失。低分子肝素具有以下特点[4,5]:①分子量小,抗凝血因子Xa作用较强而抗Ⅱa作用较弱,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高。②有促进纤溶作用。③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作用而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的其他功能。④对血小板数量和聚集影响较弱,无需连续的实验室监测。⑤低分子肝素具有保护动脉内皮作用[6]。低分子肝素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微栓子起到很好干预作用,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较安全尼莫地平通过有效地阻止Ca2+进入细胞内、抑制平滑肌收缩,对脑动脉的作用远较全身其他部位动脉的作用强许多,并且由于它具有很高的亲脂性特点,易透过血脑屏障。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显著减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脑损伤。
低分子肝素与尼莫地平联合应用,可有效抑制血栓形成,促进纤溶系统活性,解除脑血管痉挛,从不同途径控制TIA的发生。两药联用疗效显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3.3%(P<0.01)。无明显皮肤、黏膜出血现象,表明不增加出血的危险性。总之,低分子肝素联合尼莫地平治疗TIA,具有高效、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李有忠,陈韶颖,靳梅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4):245.
[3]张立新,武红斌,赵俞平.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6例临床观察.长治医学院学报,2006,19(2):95-96.
[4]Barrowcliffe TW.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Br JHaematol,1995,90(1):17.
[5]Green D,Hirsh J,Heit J,et al.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acritical 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Pharmacol Rew,1994,46(1):89.
[6]李京,范慧红,徐康森.低分子肝素药用现状及质量标准概况.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4,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