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类电视节目的风格变化及竞争策略

2012-11-21 23:17邓年生吴俊燕
声屏世界 2012年5期
关键词:社教湖南卫视普法

□邓年生 吴俊燕

2011年10月下旬,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坊间称之为“限娱令”。《意见》除提出全国各地方卫视频道在黄金时间段每周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外,还规定各台必须设立一档道德建设类节目。在“限娱令”背景下,全国各大卫视兴办了一批道德类、社教类栏目,当然其中也不乏普法类栏目。从早期中央电视台的《经济与法》到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再到湖南卫视新推出的《辨法三人组》,普法类节目可以说经历了专业化、生活化到娱乐化的三次转变。

普法类电视节目的风格转变

从专业化到生活化。2003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与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合办了一档法制专题栏目——《经济与法》,以“推进中国市场经济规范进程”为宗旨,以“理性的精神,规则的力量,辨证的魅力”来打动和吸引观众。所选取的法律案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大到公司经营活动中的经济纠纷,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财产纠纷。由于节目的专业性较强,其受众定位主要以经济界人士,尤其是民营经济人士为主。对具备一定法律常识或者比较关注法律问题的观众来说,看《经济与法》无疑是一大乐事,但对于尚缺乏法律常识或对诉讼纠纷不感兴趣的观众来说,此节目则可能有些深奥难懂。

2011年1月1日,《人民调解法》正式施行,人民调解作为非诉讼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江西卫视抓住这个契机,推出了全国第一档调解类节目《金牌调解》。与《经济与法》相同,《金牌调解》每一期也是就一个案例展开讨论,节目现场由一名主持人和一名调解员组成。与此不同的是,《金牌调解》栏目组特意把当事双方以及相关证人请到录制现场,并配有八名观察员和主持人以及调解员一起对当事人进行调解,形成独特的“12+X”模式。

《金牌调解》没有现场观众,只有主持人、调解员和几名观察员的设置安排,让当事人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以平和的心态进行调解,节目也摆脱了“主持人+专家”的传统模式。《金牌调解》以主持人介绍嘉宾开始,通过双方当事人的叙述讲出各自诉求,再由调解员、观察员进行调解。在叙述过程中,现场灯光灰暗,只有参与讨论的双方可以看清,配合主持人章婷柔和的声音“您能告诉我们吗?”“您愿意说一说吗?”,营造出一种朋友谈心的生活景象。节目进行到一定程度会进入密室环节,由当事人和调解员在密室进行一对一的谈话。此环节的谈话内容在节目中只会部分播出,体现了节目对当事人的尊重。如若调解成功,当事人双方当场签订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①

节目组有意弱化电视节目的特征,使主持人和调解员充当居委会工作者,将普通大众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纠纷或纠结之事,以对话、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节目选材又多为生活中的家常琐事,如《母子间的25年心结》《谁动了我的婚姻》等。可以说,《金牌调解》的出现使社教类节目从单纯地对观众进行教育、知识普及转变为可以使之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生活化到娱乐化。2012年在“限娱令”的背景下,一向以娱乐为主的湖南卫视一口气推出了十余档新节目,其中以普及法律知识为主的《辨法三人组》可谓是把社教类节目引入一个新境界。

《辨法三人组》结合了《经济与法》以及《金牌调解》的优势,引入“三人组”的概念并将当事人请进演播室。“三人组”由主持人张丹丹和两位知名律师陈旭、余婧组成。相对于两位律师的专业解答,主持人张丹丹更像是一位希望了解法律的普通人,代观众发声提出法律疑问。“三人组”分别充当“法”“理”“情”的角色,通过情景再现以及现场互动将“法”“理”“情”三者的矛盾和冲突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终通过协调方式得以解决,使观众既能融入现场氛围又能掌握法律知识,达到实用性和可看性之间的平衡。

除了深入挖掘故事外,《辨法三人组》节目组还加入了一些特殊的“娱乐元素”来满足大众的口味。为使节目更具真实性和可看性,《辨法三人组》和全国多家省市人民法院建立联系,对全国重大典型庭审案件进行全程跟拍。这种对于平常老百姓来说有些陌生却又渴望了解的过程,通过电视这个平台展现在观众面前,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又努力提高了节目的真实性。不仅如此,通过播放真实的庭审过程,节目给了当事人双方一个话语空间,各自说出自己的困惑不解,让法律达人进行激烈的观点交锋,以冲突和真实双重保障来吸引观众眼球。

此外,主持人兼制片人张丹丹表示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律政达人的海选活动。在限娱令的背景下,各大卫视的选秀活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意见》规定全国卫视台一年内的选秀节目不得超过10档,且类型不能重复。在此背景下,湖南卫视明确表示2012年不会有《快乐男声》。倘若《辨法三人组》的律政达人海选活动得以成型,那么湖南卫视可以将其娱乐的手法转移至此节目,以其在选秀方面多年的经验来看,又将形成新一轮选秀热潮。而《辨法三人组》栏目组也表示目前已锁定多位法律专业的资深特约嘉宾,他们的出现会使原本枯燥的法律节目变成了一场全明星大赛。

纵观“限娱令”下各台推出的新节目,大多都加入了娱乐元素。云南卫视打造的全国首档“90”后士兵成长纪实节目《士兵突击》,以纪录片的形式,加入真人秀的元素,对一群“90”后新兵进入特警预备队进行选拔。其残酷的训练方式以及每期节目都有选手被淘汰的节目设置,有点像美国真人秀节目《幸存者》的中国版。不仅如此,湖南卫视的另一档新闻节目《新闻公开课》更是将娱乐带入新闻,上演“90”后与资深主编的PK大赛。湖南卫视新闻中心副主任牛嵩峰说:“我们就想做一档锁定青年人的新闻节目,改变新闻受众高龄化的现象,把新闻受众的平均年龄降低一岁,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②看来在“限娱令”的背景下,不管是新闻类节目还是社教类节目,娱乐化都成为最时尚的电视元素之一。

普法类电视节目的竞争策略

普法类节目和影视剧、娱乐类节目相比,在吸引受众、适应市场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如何留住观众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是普法类节目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限娱令”的出现无疑给普法类节目提供了一个契机,如何利用好这个转型期,提高普法类电视节目的竞争力?笔者认为,普法类节目可以从节目内容、节目编排以及其节目形态三方面入手。

内容具有指导性。普法类节目由于其性质的要求,必须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大多数普法类节目都是以案例或者当事人现身说法的形式贯穿始终。在选取案例时,贴近生活、紧追社会热点,这些特点在受欢迎的《金牌调解》《辨法三人组》等普法节目中都有所体现。通过掌握节目对观众的指导意义,《辨法三人组》于2012年元旦首播期间,收视率就跻身前七。③有网民在微博留言表示,湖南卫视不但综艺节目做得棒,没想到新闻专题节目也做得如此有特色。面对日益激烈的电视节目竞争,收视率可以说是各大广告商投放广告的硬性指标,而《辨法三人组》的高收视率无疑会大大增加广告商投放广告的几率,有效提升节目的经济效益。

编排注重关联性。“限娱令”之后,许多卫视晚间黄金时间都转型主打电视剧。湖南卫视在娱乐节目中除保留了周末的《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周日至周四的晚间黄金档都以电视剧为主。除了原先的“金鹰独播剧场”外,又推出了金芒果独播剧场。连续四个多小时的电视剧集密集播放,势必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在两集中间插播一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社教节目,能适当调节观众心情,同时兼顾收视率,提升经济效益。利用演员或节目类型,形成主题化、类型化、规模化编排,可以增强节目的连续性和整体感,形成节目的组合效应,提升目标观众的忠诚度。

形态体现衍生性。传统的普法类节目,大多采用以案说法、情景再现的模式,节目模式的雷同如今很难满足观众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一些普法类节目开始探索加入娱乐化元素以期望提高收视率,或聘用知名演员主持、或雇用专业演员表演普法剧情。笔者认为,开发衍生节目也是提高普法类节目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辨法三人组》的主持人兼制片人张丹丹表示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律政达人的海选活动。此举可以成功规避“限娱令”中规定的“选秀类节目一年不得超过十档,且类型不得重复”的要求。不仅如此,在海选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短信互动、举办见面会等手段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同时也吸引足够的投资商,增加经济收益。

由此看来,“限娱令”的颁布,或许可以成为普法类、社教类节目发展的新契机。普法类、社教类节目正在向多元化风格转变,娱乐化元素的加入,选秀节目营销手段的借鉴,或许为这类节目的“双效益”提升带来新的突破。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视频传媒的影响力与政府规制研究”(批准号:TW0033)相关研究成果。

注释:①《金牌调解》的独特魅力,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213990/16377516.html。

②丁先明:《<新闻公开课>:倾听年轻人的声音》,http://zqb.cyol.com/html/2012-01/21/nw.D110000zgqnb_20120121_4-02.html。

③《辨法三人组》首播收视进前七后续节目更精彩,http://ent.qq.com/a/20120106/000328.html。

猜你喜欢
社教湖南卫视普法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台社教节目的创新研究
从湖南卫视的成功看人力资源管理
湖南卫视原创真人秀的特色——以《一年级》和《奇妙的朋友》为例
普法
普法
普法
媒介融合时代下电视媒体的应对——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重新启动为例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联动效果研究
新意识形态语境下的社教栏目创新创优策略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