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型主持人素质四论

2012-11-21 23:09:41□张
声屏世界 2012年7期
关键词:柴静主持人语言

□张 斌

“记者型主持人”这个名称中包括两个概念:记者和主持人,这也就决定了他不能单单具有一名优秀记者或主持人的素质,还必须具备记者和主持人两者的素质。下面以温州电视台《政情民意中间站》的主持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优秀记者型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们说,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必须是一名优秀的记者,但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却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政情民意中间站》的几位编导都是优秀的资深记者,有时候他们会临时客串节目主持人,他们的书面文字语言表达较好,思维较敏捷,看问题也较深刻,但是主持效果往往没有那些受过专业播音训练的记者型主持人来得好。这其中的问题就出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上。他们主持的那几期节目中,出现了几次嘉宾无法准确理解主持人表达的意思,主持人只得再说一次。这样造成的后果,一是破坏了当时现场的谈话气氛,让嘉宾说话的欲望不能实现;二是破坏了节目的延续性和整体感。所以,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让主持人在表述时做到言简意赅、主题鲜明、生动形象,让观众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准确地理解所要表达的内容,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跟上节目节奏。

播音中我们常说“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主持其实也就是无稿播音的一种方式,就是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换。要使这个过程更顺畅,主持人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一是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内部语言的组织,是口语表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话筒前迅速、有条理地组织内部语言,可以使即兴产生的语言动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鲜明的倾向性、严密的逻辑性。二是组合语言的能力。要能够在内部语言阶段,脑子里形成一些“语点”,按一定的语法规则,选择恰当的词语,快速地扩展、丰富、编码为完整的句子,顺利完成由“想”到“说”的过程。三是表情达意及调节、整理语言的能力。要具备良好的声音状态、娴熟的发音和语言表达技巧,就必须学会和观众交流,善于及时调节和整理语言。记者型主持人在节目中要起主导作用,对于这些方面也要更加严格地要求,除了平时要做一些常规的口语练习之外,采访、写稿是锻炼记者型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

在主持节目的时候,主持人还要注意言语的口语化。所谓口语化,并不是要把日常口语的自然形态照搬到节目里,而是在现场交流中“即兴”完成的规范化、艺术化的创作活动,是对日常口语进行去粗取精的加工雕琢,使之更适合节目的需要。主持人应该把自己日常口语中不准确、不规范、不通顺、不精炼的杂质去掉,避免随意性,锤炼出适合在节目中出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富有生活活力的语言。

新闻敏感性

新闻采访中的新闻敏感性包括四种判断能力: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以引起受众兴趣的能力;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多个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重要的能力;判断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以抓出新闻的能力;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新闻敏感性要求记者型主持人至少具有以下三种素质。

政治的敏锐性。新闻节目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而导向正确与否的关键在于主持人的出发点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因此看待新闻事件的价值要从党性原则出发,从群众利益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不负责任地一味揭盖子,或虽做到了言人所不能言,却激化了矛盾,甚至导致消极的引导作用,这是我们应该在日常节目中杜绝的。

思想的深刻性。一期好节目最让人思索、引人回味的就是它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因此选题显得格外重要,应该具备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挖掘主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让主题表现得更深刻、更深入人心,这就要求记者型主持人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有足够的了解,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多角度分析采访对象,全方位透视新闻事件,在心里有个大致的框架。《政情民意中间站》的主持人参与前期的选题,做节目之前会与专家、制片人、编导一起探讨,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之后才会思考实施的具体方案。之后主持人还会参与资料搜集、采访和后期剪辑工作,这样“一条龙”的工作方式,能让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更为突出。

观察的灵敏性。善于发现是记者型主持人的基本素质,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慧眼识珠,看到别人不容易看到的现象。《政情民意中间站》曾经播出的《门牌的尴尬》中,主持人在现场给嘉宾展示了一叠自己拍的照片。这些照片是在一条路的不同地段的剪影,上面全都写着同一个门牌号,这让现场的嘉宾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门牌的尴尬”,这就是主持人观察能力的体现。

参与的真实性和学识的广泛性

曾经有人说过,调查的过程就是不断挖掘真实事件的过程。不少记者型主持人为了追求节目的感官和视觉效果,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通过一些特殊途径完成并不存在或与事实相违背的新闻,例如“纸包子事件”。作为记者型主持人,应该真实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事件中,与观众一起寻找答案和真相。《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是这样描述他们的调查工作的,“新闻是一盆水,从演播室到现场就等于把一个人整个放到这盆水里,浑身湿淋淋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接触到的全是新闻。当你沉浸在水里面的时候,你就不用去想你是什么样,你需要怎么去问。你只要去感觉它,按正常人那样,按照欲望去发现就对了。”柴静在《新闻调查》中,就是用这样的“真听真看真感受”去完成每一期节目。在《新闻调查》一期名为《双城的创伤》的节目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主持人柴静在双城镇农贸市场边走边介绍当时的环境,她说“两个女孩带着买好的鼠药,在这儿打了会羽毛球,然后来到水龙头附近,用这样一只普通的玻璃杯,在水龙头这里接了水把鼠药溶解喝下,然后两个女孩就在这张椅子上休息。”在这个过程中,柴静并不是单一的解说,而是自己把这一系列的动作边解说边完成。这种强烈的视觉与听觉上的融合让观众身临其境,也能达到当时事件回放的效果。除此之外,在《双城的创伤》中还有这么一个细节,柴静去寻找自杀事件的另外一个当事孩子时,那个孩子为了逃避,就关上了门,然后又迅速地跑上家旁边的陡峭高台。这时候,柴静不但没有退缩,而是拎起裤角,脱下高跟鞋,艰难地也跟着爬了上去,最终跟这个孩子说上话,而当时摄像机就记录了这些画面。

记者型主持人参与的真实性和学识的广泛性是息息相关的。记者型主持人在挖掘新闻事实时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和广泛的知识储备,具备思维力、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创造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决定了主持人的驾驭能力。央视《全球资讯榜》主持人芮成钢谈到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障碍和挑战时说,主持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而知识的积累、文化修养的提高才能使主持人立于不败之地。“我把自己定位成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做一个记者型的主持人,‘内容’比‘形式’重要得多。现在电视行业的竞争很激烈,对高端人物的访问是节目制胜的重码,而做这些访问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同时准备工作一定要非常细致到位。”克林顿来北京时,所有的中国媒体都想做他的专访,而芮成钢则利用他在外交学院上学时就和克林顿对过话,在国外采访时也曾与克林顿有过接触的经历,在他来中国前就给他写了好几封信,表达要采访他的意愿。并考虑到克林顿在中国的日程非常紧,在听说克林顿要在中国会见几个美国朋友时就想尽办法找到那几位美国朋友,恳求他们少占用些时间,把挤出来的时间留给他。很多重要采访都是这样,不把事情想周全,你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意识

主持人是个偏正结构的词组,“主持”是定语,而“人”是主语,所以我们常说,要当好一名主持人,首先要学会做人。记者型主持人要采访的对象往往来自于方方面面,主持人在演播室中更是担负着群众和领导、专家之间沟通桥梁的重任,更应该学会做人,更需要拥有较强的人文意识。

在《政情民意中间站》开播的第一期节目中就有群众问主持人:“这个栏目办着办着,以后会不会光说好话了,不是真正反映群众的呼声、为老百姓办实事了呢?”这个问题十分尖锐,想回答好这个问题不是只动动嘴皮子这么简单,它还要求主持人做节目的时候必须将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中,本着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宗旨去提问,去调查,去向相关的部门反映情况。主持人翁逻沿用自己的行动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始终坚持自己是一名记者,并在每期节目中都亲自去做前期的采访和调查。他坚信,走到老百姓当中,听听老百姓的真实呼声才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比如《政情民意中间站》曾经做过一期题目为《给咱村选个当家人》的节目,为了更深入了解农村村干部选拔制度以及村民眼里的好干部究竟是什么样的,翁逻跑了多个村庄,倾听村民的心声,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在起作用。若主持人能够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用积极的行动去引导,这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的体现。

猜你喜欢
柴静主持人语言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