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宇 郑 锋
栏目责编:邵满春
随着互联网的侵吞式发展,受众接收信息的新渠道、新终端不断翻新、层出不穷,越来越方便快捷。电视除了面临同行业的竞争,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视频网站也一直在不惜成本抢占用户和资源,挤占传统媒体的空间。笔者认为,就当前的网络的普及程度和人们逐渐改变和养成的网络习惯归纳分析,要做到互联网真正为广电媒体所用,有两个关键点必须把握住。
我们可以数一数,在当今生活、工作、学习中有多少个屏:电视机屏、台式电脑屏、笔记本屏、平板电脑屏、智能手机屏等等。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增至3.5亿,半年内用户增量接近2500 万人,其中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超过1 亿人。移动视频的应用是如何得到如此的快速发展?
一是因为智能手机价格持续下降、操作系统智能化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家庭、城市乃至国家级电信运营商搭建WiFi 环境,这些因素为手机视频发展提供了用户基础和硬件支持。
二是因为新闻网站、视频网站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移动客户端,抢占无线新闻、娱乐、视频市场,手机视频内容的不断丰富,无孔不入地向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侵蚀渗透。在视频网站、运营商等多方积极推动下,用户使用手机终端在线看视频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多屏共存为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希望能随时随地高速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完成想做的事情。对于广电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来说,积极占领多屏终端,特别是占用人们大量碎片时间的移动终端视频应用应是重中之重。
迄今为止,广电媒体向受众传播的渠道几乎还是单向的。简单来说就是我播你看,至于你是真正在看,还是开着电视做别的事,广电无法掌握,或仅能通过其他渠道比如电话、短信、收视率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个概率性判断。
把节目放到网上去,仅仅是广电媒体最简单最基本的互联网应用的第一步。通过对用户手中越来越多样化的终端屏幕的占领,实现对受众的有效接触,优化观众收视体验,强化对用户的掌握,了解每一位受众的收视习惯和喜好并进行统计性分析而非概率性判断以供更科学的决策参考,并在受众收视过程中附加新颖有趣的服务形式吸引受众,粘住受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广电媒体的最大“增值”。
因此,广电媒体关于互联网的应用,应该是一个适用于多样化终端(移动、智能)的,可传播音视频(含文字、图片)的,可根据广电节目不断创新的需要而及时响应升级的用户应用系统。这个应用系统,初期应该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功能:1. 能让受众(用户)随时随地接受广电产品(节目)服务,这种服务能涵盖最多样化的收视终端,包含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2.能向每一位用户精确推送他们需要的推介和预告邀约;3.能让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以最简便的方式参与实现即时互动和诉求表达,牢牢把控观众收视节目的全程兴奋点;4.节目制作播出方可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根据需要向用户随时发起更炫更酷的实时或预设的互动邀约,为观众提供从未有过的收视体验和乐趣,提高观众活跃度以及黏着度和忠诚度。如娱乐、活动类节目在节目的准备过程中、拍摄过程中、直播过程中,可通过移动终端视频直播让观众随时随地观看并参与到节目各种台前幕后的花絮现场,“吊足”观众胃口。再如资讯类节目,可以实现受众对节目内容、兴趣话题、各类情感表达等诉求的实时交互,包括人台、人人间的即时沟通,极大增强受众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可进一步连线身处新闻现场的观众,实现现场画面、声音的即时传送,为直播或准直播的资讯类栏目的摄制采访、节目内容来源带来新的可尝试模式。5.受众行为习惯及收视喜好统计分析功能。该功能能实现对用户有效数据的分类存储和检索统计,更精确地掌握用户的收视行为和习惯;能提供更精确的用户需求及兴趣变化的分析判断,为广电节目的生产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起到判断和评估的作用。采用合适的互动内容,可以精准分析判断包括广告在内的节目播出的效果,为广告客户提供播出效果参考。6.实现节目中有价值的商品信息实时点击,以所见即所得的简捷方式实现在线下单,让植入式广告播放效果“增值”。
总之,基于广电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我们建立起这样一个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直达受众指尖的互联渠道。通过这个渠道与每一位用户之间进行卓有成效的接触,为受众提供更有趣、更方便、更贴心、更实用的体验,促进节目收视率和媒体影响力的增长和扩大,反过来带动应用系统用户规模的增长。随着用户规模的增长,可以将沉淀下来的忠诚用户转化为各类商务活动、娱乐活动、社交活动的庞大用户群体,进而获得独立运营收益或者合作运营的分成收益,实现增值发展。
用户在手,万事我有。该应用系统进一步的功能及发展空间还包括:1.SNS 社区功能。让用户在收视过程中建立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或真实地理位置建立的社交圈,进一步提升用户收视优质体验;2.民生服务功能。响应政府号召整合零散生活及家政服务资源,规范民生服务行业,传召就业岗位,服务百姓生活,推广并扩大媒体的公益性及服务社会的职能。3.多媒体娱乐功能。VIP 用户高清体验,动漫涂鸦共享,益智互动游戏等功能开发;4.文化演出及制片等公司应用。剧情猜想,结局悬疑,演员动态,探班剧透等炒作活动;5.服务于商家的新品推介,优惠活动信息查询功能;6.风景区虚拟旅游功能。视频导游,景区实况在线,景区活动“千里眼”参与。
达到一定级别用户数后还可涉足以自身品牌命名的各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小米科技的“互联网+手机+软件”的模式可以说是一个典型。2010年4月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同年6月该公司启动基于Android 的主程序操作系统——MIUI 系统,年底还推出了跨通信运营商的手机端免费即时通讯工具,利用每周更新版本,提升功能,与第三方民间团队合作等优势积累了大量粉丝用户,短短半年其即时通讯用户达到300 万,MIUI 系统用户突破50 万。在大量粉丝用户的拥有前提下,小米科技完成了其“小米”品牌的植入,采用在线预订、清晰的时间表、产品人格化等营销策略,成功实现了小米手机的发布和销售,2011年8月16日30 万台小米手机预售很快被抢光,预定号被炒到三四百元,各种关注和讨论无数,一机难求,炙手可热。风头之健,一时无二。小米手机的火爆尽管还存在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它忠实粉丝用户的“乘法”效应,其各种业务之间的相互促进、实现用户增长和用户粘性提升的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广播电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奠定了传统主流的地位。然而,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的普及都让广播电视面临新一拨的浪潮冲击,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广电人先行一步也许就能改变竞争或者竞合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