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萍
栏目责编:曾 鸣
水墨动画片植根于我国千年历史的水墨画传统艺术,同时执著于二维平面内,展现一幅动态的美景,叙述一段悠远的故事。水墨动画综合了影视艺术特性和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①
中国传统水墨画利用墨在宣纸上独特的晕染效果,传达出形式美和情感。而水墨动画片将水墨画艺术与动画艺术结合起来,它突破传统单线平涂手法,运用墨和水分的渲染,发挥墨色浓淡和虚实的效果来描绘对象,使意境、笔墨、线条三者得到高度的统一,以淋漓酣畅的水墨形象,创造出高于自然美的艺术美。水墨动画与传统动画相比,传统动画平涂手法使色彩趋于平整,不能表现色彩的层次变化;水墨动画在这点上则表现出了优越性,以墨代色勾线的用笔与渲染的墨色用笔,自然融合,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在《小蝌蚪找妈妈》中,利用灵活性、拟人化的水墨意象为造型,笔法的抑扬顿挫和水墨的意态情趣将小蝌蚪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片中那些墨点似的小蝌蚪,创作者巧妙地将它们游动时尾巴运动的频率的变化,转化为这些小生灵传达情感的方式,频频的摆动表示欢乐,缓缓的移动表示惆怅。②这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笔墨符号的创造性发展,此时的象不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人的情感对象化”的意象,而且是“气韵生动”的意象。有如我们能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观众能够理解小蝌蚪的尾巴在在摆动时不同的变化所传达出的情感信息。③
《牧笛》更是将水墨的特性发挥到淋漓尽致,水牛的浓黑与河水的浅白在水墨上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水墨在牧童的肤色上造成了滋润效果。牧童和水牛的形象吸取了画家李可染的绘画特点,简练而富有墨趣,水墨画中的墨趣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牧童和水牛在造型结构上浓淡墨韵,笔融层次更加复杂。影片中的场景由“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方济众先生绘制,设计的背景与李可染笔下的牧童、水牛水乳交融,河边的杨柳、轻盈飞舞的燕子都在水、墨、笔三者有机的结合下,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画面效果。行笔流畅则轻巧,墨笔滞缓则苦涩,恣笔泼墨则淋漓,小笔勾点则灵动。一幅幅画面水墨淋漓、水晕墨章,表现了草木葱茏、烟雾弥漫和湿润深秀的景色,墨以水为主导,以水运墨创造出独具韵味的写意造型,影片中的笔墨情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影片扩充着浓郁的情趣色彩,同时,也是充分发挥墨趣的结果。用墨趣深化了影片的抒情性,也用墨趣浓缩了诗一般的境界。这部影片以情趣为线索贯穿全篇,以笔墨为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气质与清新典雅的东方意韵。
《山水情》通过感人的故事、高超的动画技巧,将写意山水与古琴曲这两种中国古典艺术最高艺术水平的代表完美地结合起来,阐发了人在自然中获得艺术灵感,自然在人的艺术中升华的道理,表达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喜悦。④影片的拍摄打破了前三部水墨动画片的传统逐格拍摄的手法,先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合成,充分发挥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高潮戏时,创作者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手法,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艺术家们笔墨情趣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⑤成为中国学派较具代表的艺术特征。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出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等美学特征。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以少胜多、无画处皆成妙境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空间和形像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水墨动画片以轻灵的画面和动画角色优美的动作使动画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深得中国水墨画的精髓。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形写神”,不注重形象、位置、色彩等方面的形似,而是贵在气韵、意境。水墨动画创作受到写意的审美精神的影响,运用动画电影手段创造出了情景交融、意趣幽远的意境,注重用简洁含蓄的画面蕴含深刻而幽邃的意境。水墨动画中意境的创造往往得力于画面环境空间的营造,水墨动画画面的空间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
比如,《山水情》《牧笛》都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独特意境。尤其是《山水情》从画面意境到故事情节都体现出道家超然物外的情怀,淡淡的水墨山水与所传达的道家思想完美融合。影片中写师生之情,写人与山水之情,写追寻、怀念之情,云气缭绕的山、烟朦朦的山水景色深远,空阔迷离,琴师寄情于琴,表达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喜悦。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很写意,音乐也很写意,水墨渲染下的山光水色是人物情绪的外化,而人物情绪又借笔墨下的山水烘托了气氛。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朦朦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影片的高潮部分为师徒别离的那一段,讲述少年之前学琴虽有一定造诣,但仍难以达到琴人合一的境界,而师徒分别之时,少年百感交集,目睹老师远去,顿悟琴道精髓,手挥五弦,目送归鸿,把对于师傅的尊敬和对于山水的理解融入琴声,融入大自然,达到人与音乐万物融合为一的境界。这一段采取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然后动画合成的方式,充分展现了水墨带来的层次感,体现出中国古代道学的亲近自然、与世无争的境界。影片的结尾处,少年端坐在崖巅,手抚琴弦,深情的琴声在山川大河间回荡,老琴师在琴声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云海之中,而琴声连绵不绝,“天人和一”的高远境界通过水墨淋漓的画面和优雅的音乐体现了出来。影片对意境的陶铸,对情与景的交融达到了水墨动画的高峰。
当我们在探讨动画片的特性时,一般认为动画片的高度“假定性”决定了它不适于表达现实的、细腻的情感,而《牧笛》中的牧童骑着水墨淋漓的老水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的稻田,走向村庄的画面,却动作细腻感情含蓄。⑥影片虽然没有追求曲折的故事情节,但从失牛、找牛、得牛的过程中,依靠细腻的细节描写和优美的水墨画面,配以亲切感人委婉优美的音乐,使全片完成了诗情、画意、乐韵的完美整合。影片较成功的突破恰恰在于对情感深入细腻的表现。片中没有一句对白,完全用牧童、老牛的形象和动作,来表达两者之间深厚的情感,这种感情表达得越细腻越深入,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动人,影片的情趣就越浓厚。
用墨点表达情感内涵是《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传达感情的方式,运用这些没有表情的小墨点去表达丰富的感情内涵,是影片中的一绝。影片中的其它造型,同样被演绎得妙趣横生。青蛙妈妈的慈爱亲切、螃蟹的慵懒茫然、小鸡的童真好奇,用“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类词来形容这些小小的生灵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山水情》的情感表达,寄托了现代人的情绪与意识。故事是抒情的,以情绪的流动为主旋律,没有对话,也用不着对话,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此时此际的人物心情。片中没有大幅度的动作,动作都带有象征性与暗示情节,指尖在琴弦上的跳动,嘴角的微微翕张。水墨转换为动画后所传达出的中国式的感情,深切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在后来的作品中,如《鹿铃》《雁阵》,水墨动画形式在情感表现方面较之单线平涂的动画形式,更加细腻含蓄,有“润物细无声”之妙韵,这点与中国艺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⑦
而今,水墨动画因制作成本高、耗时长、制作过程繁琐等原因,已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在当今数字图像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们使用计算机技术,出现了以现代FLASH 水墨动画《水墨唐诗》、三维电脑水墨动画片《秦时明月》《夏》为代表的电脑水墨动画片。这些三维水墨动画不仅拓展了三维的画面语言,而且表现出传统水墨动画所不能创建的运动空间,三维水墨动画对于镜头的运用更为丰富。总之,水墨动画的现在和将来,都充满了创作的空间。如何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继承传统动画的优势特征,在今天的审美意趣中不忘传统,即继承与发展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命题。
注释:
①张 丽:《水墨动画的意境及其语言局限性》,《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5)。
②尹 岩:《动画电影中的 “中国学派”》,《当代电影》,1988(6)。
③④⑦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89、153、91 页。
⑤ 《上海电影志》,1993年版, 第419页。
⑥黄玉珊, 余为政:《动画电影探索《,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0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