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桥型接线中PT并列装置智能设计

2012-11-19 11:37
云南电力技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接点主变接线

尹 志

(云南电网公司,云南 昆明 650011)

1 前言

为节约资源、降低电力线路工程投资,内桥型接线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数情况下将用110kV线路PT重动后作为母线PT使用。如果方式安排一主一备的运行方式,PT并列装置正常时退出运行,则会出现备用线路主变高压侧复压元件开放,备自投因不能同时检测到母线有压而闭锁等安全隐患。为了防止避免主变保护发生误动、自动装置发生拒动,应该投入PT并列装置。充分利用二次回路设计,减少运行人员的操作,实现PT并列装置的智能并列。以NSR656RF电压并列装置为例,阐释PT并列装置实现智能并列的二次回路改造方案。

2 电压并列装置的原理

2.1 典型的桥型接线

图1 典型的桥型接线图

2.2 PT并列装置的作用

厂站同一个电压等级有两段母线,每段母线一台PT,当Ⅰ母PT预试时,需要退出运行,而此时I母的保护继续运行(考虑到带低压闭锁功能),保护失去电压会发生误动,此时需要用Ⅱ母PT维持两段母线上的保护电压,因此需要投入PT并列装置。这是传统运行中PT并列装置的作用。

PT并列时先并一次,合母联/分段开关,再将PT并列把手打在并列位置,即先合一次,再合二次的操作[1]。为防止PT二次反充电,在PT并列装置设计中需要将母联/分段开关的两侧刀闸、断路器接点串接到二次 PT并列回路中,确保只有在一次并列的情况下,二次才能并列[2]。在内桥接线方式中,如果电压并列装置只用于PT检修时,在一主一备方式中,退出电压并列装置后,因备用线路侧无电压,造成主变保护复压元件开放,如果碰到大扰动,主变保护可能造成误动;备自投因检测到一段母线有压,而另一段母线无压时,备自投自动闭锁。一主一空载的运行方式,PT并列装置正常时退出运行,备用线路发生故障,重合闸因检测不到母线电压而不重合。

2.3 电压并列装置的原理

NSR656RF电压并列装置能完成双母线接线方式的正、副母线PT各8路电压(4路测量保护电压、4路测量电压)的切换操作。每台装置中配置2块PTQH板件,完成2个间隔的PT切换[3]。其原理图见图2。

图2 NSR656RFPT并列装置的原理图

与此对应的PT并列二次回路中,电压互感器相当于一个内阻极小的电压源,在正常情况下PT二次负载是计量表计的电压线圈和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电压线圈,其阻抗很大,工作电流很小,而在二次回路向一次侧反充电过程中,通过并列回路直接作用于PT本体的电压会产生极大的电流,熔断运行PT的二次保险或空开,严重时还会造成人身和设备损坏事故,为防止PT二次电压向一次侧反送电压,二次回路中串入分段/桥断路器和两侧的隔离开关。

3 二次回路设计方案

防止内桥接线一主一备运行方式中未投入PT并列装置,造成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误动和拒动,从二次回路中规避此安全隐患。二次回路的设计思路与PT反充电回路一致,将两进线断路器1DL、2DL的接点引入到PT并列装置中,将NSR656RF并列装置的“远方”把手改为“自动”,将PT并列装置投入自动档,装置根据两进线、母联/桥断路器的分合位置自动投入PT并列装置。

将进线断路器1DL、2DL的常开接点和常闭接点接入原装置的“远方并列”和“远方解列”位置,用以实现智能“自动并列”和“自动解列”。

通过接入进线断路器1DL、2DL辅助接点,用进线断路器和母联/桥断路器的位置,根据变化的运行方式,自动智能投入并列装置。不仅减少了运行人员繁琐的操作,同时也避免了因误退并列装置而造成保护装置及安全自动装置误动或者拒动的安全风险。

4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二次设备自动化程度的发展,PT并列装置的广泛应用与各个厂站。PT并列装置的设计不仅要保证安全可靠,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动化水平,通过接入进线断路器的辅助接点,由PT并列装置实现智能投切,以减少运行人员的操作,降低保护装置及安全自动装置的不正确动作的风险,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1]国家技术监督局.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运行管理规程[S].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2]国家技术监督局.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设计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3]国电南瑞科技公司.NSR656RF电压并列装置技术说明书[R].

猜你喜欢
接点主变接线
基于区域电网稳定性的220 kV主变高中后备保护失效分析
电机引接线的选择和应用解析
ZD(J)9转辙机新型接点组研究
浅析铁路客车车下分线箱接线板的接线方式
转辙机接点组使用稳定性简析
主变区外速断故障引起重瓦斯保护误动作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一起主变送电引起多台主变跳闸的思考
黄万线郭庄子站6502六线制改微机联锁五线制道岔电路过渡技术
分析220kV变电站电气一次主接线设计
汽车线束中接点防护材料的选择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