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山西水务投资集团,山西太原030002)
毛泽东水利思想及其重要启迪
王琳
(山西水务投资集团,山西太原030002)
毛泽东的水利思想主要包括:在定位上,确立了水利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基本判断;在观念上,明确了变害为利、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念;在实践上,提出了水利建设必须尊重科学的基本思路;在具体内容上,形成了丰富的治水、用水思想;在思想方法上,突出了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科学方法;在治理目标上,强调了根据不同条件确定不同要求的尺度。这些思想深刻地启示我们,发展水利事业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科学谋划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须把水利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以经济投入为抓手,促进水利建设发展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毛泽东水利思想;主要内容;重要启迪
毛泽东水利思想萌芽较早,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即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结合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大江大河、修建水库、水电站、完善人畜饮水体系等管水治水用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利思想。深入探讨毛泽东水利思想,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更能为现实水利建设在发展战略、思路和具体操作方面提供弥足珍贵的借鉴。
一方面,毛泽东从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认为治水用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从解决水利问题对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上,对水利在保证物质支援,支持革命战争胜利的作用上作了阐述。1934年,毛泽东就作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1〕的论断,在当时毛泽东进行的一系列农村调查中,他总是把水利作为苏区政府应抓好的大事加以阐述,在兴国县长岗乡进行的调查中,他还提出在苏维埃乡应该设立水利委员会,由乡苏维埃主席担任委员会主任,其他各村均要派一名水利委员,以促进水利事业的良好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水利有了更多的重视,要求在依靠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兴修小型水利,打井开渠”〔2〕120,解决粮食问题。在他起草的许多文件中都体现出水利建设处于重中之重地位的思想。1955年12月毛泽东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所作的按语中指出:“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每县都应当在自己的全面规划中,做出一个适当的水利规划。”〔2〕251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专门说明:“我们要继续搞这样大规模的运动,使我们的水利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3〕127另一方面,毛泽东从关系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有充分的认识。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把治水、抗旱、灭蝗的群众运动,作为中国的抗战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4〕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将水利建设当作国民经济恢复和国家发展的首要问题,从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大事上加以谋划,下定决心对大江大河进行全面治理,先后部署、实施了淮河、黄河、海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治理,并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这样的巨大工程建设进行了部署。即使在“文革”时期,毛泽东也没有放松对水利设施的建设,领导建设了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水利工程。包括河南林县“红旗渠”、湖北省的汉北河,还有1969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1972年的辽河治理工程、1973年完工的海河治理工程、20世纪70年代初竣工的淠史杭水利工程、1974年完工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改建以及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1970年竣工的开挖新汴河和治理沱河的工程、1971年完成的四川都江堰灌溉渠改造工程等。到70年代末,我国完全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河患肆虐的状况,基本完成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工程,从“听天由命”发展为有效灌溉、保障收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变水害为水利的目标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
毛泽东水利思想的一个突出亮点,是超越传统认识,化被动为主动,从靠天吃饭转变为不仅要“用天”吃饭还要“用天”、“用水”发展社会经济的观念。一是通过蓄水调节用水的思想。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做过这样的论述:“每县都应当在自己的全面规划中,做出一个适当的水利规划……除了遇到不可抵抗的特大的水旱灾荒以外,保证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规划。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2〕251“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观点,就是变水害为水利,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总结说,“一九五九年我国七个省遇到很大的旱灾,如果没有过去几年的水利建设,要不减产而能增产,是不能设想的。”〔3〕127二是通过储水用于经济发展的思想。1958年,毛泽东针对三峡水利枢纽作出批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要将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综合起来考虑〔5〕163。这一构想超越了水害与水利的范畴,从更高的层面将水利发展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要求利用长江水资源。三是人是变害为利的决定性因素。毛泽东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水变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北京昌平县过去常闹水旱灾害,修了十三陵水库,情况改善了,还不是‘事在人为’吗?河南省计划在一九五九、一九六○年以后再用几年,治理黄河,完成几个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也都是‘事在人为’”〔3〕127-128,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认识到,人在水的利害转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毛泽东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来对待,他说:“比如水坝,如修得不好,质量不好,就会被水冲垮,将房屋、土地都淹没,这不是处罚吗?”〔3〕72因此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一方面,水利建设要有科学规划。1955年,他就提出,每县都应当在自己的全面规划中,做一个适当的水利规划……分期实行〔2〕251,防止盲目建设。可以说,对水利建设进行合理筹划、科学布局,在毛泽东水利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在实施具体规划时,要结合实际,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在国家经济条件好转的前提下,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建起的汉江的丹江口水库、洞庭湖的漳河水库、青弋江陈村水库、清江隔河岩水库等等;在淮河流域上游有梅山、响洪甸、板桥等18座大型水库;黄河流域有刘家峡、三门峡、龙羊峡等大型水电站;松辽流域建成了白山、柴河、新立城等大型水库,辽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的大型水库等。但在他的全盘考虑中,对超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依然慎之又慎。1958年,他在审阅《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时,对规划的必要性等做了充分肯定,但同时又批示,“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5〕163。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审阅了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及周恩来就这项工程建设有关问题写的信后①,写下了以下回复:“赞成兴建此坝。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中将要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问题,那又是一回事。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6〕可见他对水利建设的部署,要求的是尊重自然规律,结合实际可能解决水害问题,化害为利。
毛泽东水利思想中关于治水用水的内容非常丰富,就其具体认识上看,至少包括:(1)兴修水利,合理用水。水利始终是毛泽东农业和经济建设思想的重中之重。即使在“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农业和经济建设的思路中,水利依然占居着首要地位。他根据实践经验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提出了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即“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农业八字宪法。“八字宪法”中的“水”,即是指“兴修水利,合理用水”,兴修水利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以水为主,发展农业。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的“兴修水利,保持水土”等〔7〕,就体现了以水为主的认识。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以深耕为中心的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宪法的思想”〔5〕638,随后,“农业八字宪法”一词写入《中共中央关于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决议》中。(3)科学布局,“量”“质”并重。从“量”上看,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加强了国家以兴建中小型水利工程和许多中型的水库为主的水利建设,开始实施了对大江大河的截流、改道、拦河等重大工程,包括对海河、黄河、长江等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从“质”上看,保持水土或合理用水,体现出毛泽东在如何利用水利资源方面的考虑。到20世纪50年代末,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已经不仅仅被应用于农业,北京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河南鸭河口水库、广东新丰江水库、辽宁汤河水库和海南松涛水库等,已具备了调节流量、防洪、灌溉、养殖等多方面作用,对水库周围区域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都有重要影响。(4)由小到大,量力而行。一方面,毛泽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求从实际出发。1931年,毛泽东在瑞金带领干部寻找水源时,就按照因地制宜搞水利建设的要求,修建了陂圳、水塘、水库等,安装了多架水车,全县可灌溉田数也占到土地总数的94%之多。根据水患灾害频发,长江、黄河、淮河等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都相继出现洪水灾害的情况,毛泽东将水利工作的重点放到消除水患上来,提出了修好淮河、办好黄河、根治海河等治理措施,体现了由小而大、量力而行的特点。(5)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一方面,强调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水利事业。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在《长岗乡调查》中就提出了设立水利委员会和各村均需派一名水利委员的必要性,认为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发展水利。1952年,毛泽东对全国妇联报告关于“用农村组织起来后劳动力有剩余的论调,来限制妇女参加农业生产,降低了妇女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应通过投入精耕细作,兴修水利,发展果园和其它副业等来解决”〔8〕680的认识提出,“中央认为是正确的,应予批准,并在全国农村中予以施行”〔8〕679。1951年至1952年修建的官厅水库,察哈尔省先后共动员民工1.02万人,1953年拦河坝大规模施工阶段,由河北省动员保定专区1.2万人、通县专区1.3万人,官厅水库全部工程共用工830万工日〔9〕。1958年至1960年,在修建密云水库的过程中,毛泽东深入劳动者中间,询问建设情况,关心工程建设〔10〕。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提到:“一九五九年冬,全国参加搞水利的人有七千七百多万。我们要继续搞这样大规模的运动,使我们的水利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3〕127,另一方面,强调必须相信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1957年建设的十三陵水库是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建设起来的。修建工程打破常规,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仅用160天便完成了全部工程。北京市工农商学兵先后40余万人参加了修建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了建设十三陵水库的义务劳动。毛泽东亲自题写了“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毛泽东在给《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所写的按语中谈到“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我们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学阳高县委书记那样,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11〕
毛泽东在总结前人的治水经验、方法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治水用水方法。(1)防洪为主,全面开发。1952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的地方就是黄河。在谈到三门峡工程的时候,毛泽东指出:“这个大水库(三门峡水库)修起来,把几千年以来的黄河水患解决啦”,毛泽东接着指出“还能灌溉农田几千万亩,发电一百万,通行轮船也有了条件,是可以研究的”〔12〕。1953年毛泽东视察长江时提出,应当毕其功于一役,从考虑综合功能出发,“先修那个三峡工程”〔13〕。值得指出的是,毛泽东十分重视农村地区利用水利设施发电问题,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党中央明确提出“凡是能够发电的水利建设,应当尽可能同时进行小型水电建设,结合国家大中型的电力工程建设,逐步增加农村用电”〔14〕,目标是将水利建设和小型水电站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另外,毛泽东强调要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开通内陆河道,发展内陆航运〔15〕。(2)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在水利建设中,毛泽东特别要求处理好“远景与近景,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②的关系,要求水利工作者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在1958年成都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中,提出要通过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首先是要解决汉水对汉江的威胁。同时,毛泽东指出要为安排和谋划“南水北调”规划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做到近期和局部的工作能够同长远和整体的规划密切结合起来。(3)调查研究,重视科学。在水利建设上,毛泽东要求必须深入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任何一项决策、建议都要通过调查研究来决定。毛泽东本人也身体力行。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的过程中,从区位水资源分布考虑,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并与水利专家详细探讨了这项工程的可行性。1953年2月,毛泽东再次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16〕之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相关部门将“南水北调”工程列入长江流域开发治理的正式规划当中。1958年,《引江济黄济淮规划意见书》最终完成,自此确定了“南水北调”工程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央先后在1958年到1960年三年中,召开了四次有关南水北调规划的全国性会议,最终制定出未来四年期间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计划。为了最终确定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的规划方案,水利工作者经过近半世纪的反复研究论证,做了大量的规划、研究与有关线路的勘查等前期工作,最后在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这一万众瞩目的世界最大水利工程终于正式动工。对于淮河的治理,也体现出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的关键作用,毛泽东亲临淮河大地,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7〕。这些都表明,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水利思想的精髓。
这主要体现在对淮河、黄河和海河进行治理的思想上。毛泽东根据不同河流的特点和国家经济状况,提出了修好淮河,办好黄河,根治海河的总方针。首先,他根据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难于完全根治淮河的实际,提出一方面疏浚支流,另一方面修建新河的要求,使淮河治理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次,循序渐进,长期治理黄河。1952年,面对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和严酷的现实,毛泽东认识到治理黄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谨慎地提出了“要把黄河事情办好”的号召,使国家对黄河的治理呈现出阶段性推进的特征。1953年后,毛泽东几次视察黄河,对治黄工作从蓝图、规划、措施到规划的落实,都提出了大量科学认识,并为实践所证明。黄河连续50多年安然无恙,未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是毛泽东科学认识、治理黄河取得的显著成效。其三,综合开发,根治海河水患。根据海河流域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可行性,1963年,毛泽东作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在这一指示指引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海河流域修筑防洪大堤4 300多公里。在各支流上游先后兴建官厅、岗南、黄壁庄、密云、岳城等大水库和众多中小型水库,以及出海干道、抽水站、机井等,还通过植树造林、盐碱地改造等,使海河面貌彻底改变。
以上毛泽东的水利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其中仅从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水库建设情况发生的变化中就可看出。据统计,解放前我国只有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17座。解放后至1976年,我国水库建设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见表1)。这些大型水库的兴建为新中国的水利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至今全国很多大型水库都建于该时期,如北京十三陵水库,以及河南省鸭河口水库、北京密云水库、广东省新丰江水库、辽宁省汤河水库和海南省松涛水库等都是在大跃进时期开工建设或建成投入使用的。这些大型水库有调节流量、防洪、灌溉、养殖、节地、节肥、增产增收等多方面作用,对水库周围区域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都有重要影响。我国能够以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将近22%的人口,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能取得这一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毛泽东水利思想指导下水利建设的作用可见一斑。
表1 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年代表(1949-1976年)〔18〕
毛泽东的水利思想不仅对当时水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水利建设和整个经济建设也有重要指导和启迪意义。
启迪之一:发展水利事业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是民生之本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国家经济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修建了一大批水库、拦洪大坝等水利设施,这些设备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间得到一定程度的修缮,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水利设施已经很难应对当前的极端天气和恶劣气候了。另外,近年来“城市水患”问题也愈加突出,国内不少大中城市的排水系统,在短时暴雨面前不堪一击。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工农业污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逐年加大,这导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水质不断下降,水污染的事故也频繁发生。而水污染严重又会形成水质性缺水,达到生活、生产标准的安全水资源总量急剧减少。据统计,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也达到了38条。这种状况,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毛泽东水利思想中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诸头等重要地位来看待的深刻认识,并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要求的极端重要性。这就启示我们,在传统水患尚未完全解决,现代水患已经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形下,发展水利事业,第一位的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解决好人民吃水、生产用水的问题,不断探究人水和谐的治水之道。一要树立人水和谐理念。全社会要培育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学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回报率,降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要提倡科学适度的生活方式,理性的消费模式,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要把传统水患与现代水患结合起来治理,切实有效地解决水患问题。要进一步加大传统水利设施的安全系数,解决因大中城市排水系统脆弱直接影响城市人民生活、生产的问题,转变发展思路,对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做出全面规划并尽快实施。三要尽快有效地控制和改善水污染状况,保障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系统完整性,使饮用水安全和人体健康得到保障等。同时,还应逐步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排污权市场和制度,根据水体的自净能力、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规划和确定污水排放量,将环境成本严格纳入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中,并采取可行措施限制城镇居民的生活排污量,积极提倡和引导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四要把修建大型水库与人民吃水、农业用水结合起来。在实现控制大江大河水患和工业用电等目的的同时,必须把大型水利设施建设与解决人民吃水、农民用水问题结合起来,决不能顾此失彼。五要加强对大型水库实行科学的水利管理。加强对拟修建大型水库进行社会评价分析,使大型水利工程成为造福人民的综合性工程。六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民生水利就是要在水利工作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解决饮水安全、水灾预防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水利问题,把百姓直接受益的水利基础设施作为建设重点,使广大群众切实享受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果。
启迪之二:发展水利事业必须科学谋划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注重科学是毛泽东水利思想的重要特征,在现实水利事业发展中,我们从中获取的启示是多方面的。(1)以科学的态度合理规划水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水生态的稳定和健康,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合理开发、保护各类水资源。包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地表水等各类水资源,做到涵养水源,使水资源实现可循环利用。其中特别要重视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充分认识城市的地下含水层过度压缩会造成含水层补给恢复困难,供水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会引发一系列问题等,严格执行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联合下发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尽快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实施投资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专项工程等措施,切实解决我国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3)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严格控制工业、生活废水排放,提高污水处理率,大力开展地表水资源开采规划与水质监测、调查和测评,真正实现从生态的、环境的意义上,优化地表水的开发利用方式,切实保护地表水资源。此外,还要合理利用冰川水资源,统筹规划开发海洋水资源。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财政部联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其中对海水淡化和海水的综合利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水资源利用的科学发展。此外,如何正确处理水利设施维修与水利建设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历史病险水利设施的维修,以及强化水利设施的管理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并认真对待的问题。
启迪之三:发展水利事业必须把水利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中。毛泽东水利思想特别注重长远发展与现实要求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发展水利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中认识问题。一方面,要以水利建设为中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利关系极为密切。河流湖泊是自然生态圈的核心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的基本支撑与控制性要素,水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水生态情况是衡量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指标,构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加强水利建设本身,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形式,既有利于水利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水文调节控制,注重水能开发管理。水利建设之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还表现在水能资源是人类目前可以利用的最重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一。水能是比太阳能和风能等同类清洁能源更为经济、人类利用技术更为成熟、可利用率更高的能源类型。我国水能开发工程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半个世纪。我国的可开发水能资源利用率仅为30%,而加拿大为40%,美国和日本均为70%,法国甚至达到了95%以上。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在我国水电装机利用率不高、水利发电量有待提升的情况下,每年水能发电量已是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总量的两百余倍。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开发水电资源是目前最高效的能源利用措施,同时也是最有效的节能减排方式。
启迪之四:发展水利事业必须以经济投入为抓手,促进水利建设发展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毛泽东的水利思想,着眼的是国家和人民的长治久安,因此,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都对水利发展高度重视,并要求统筹兼顾,从长远发展谋划。这就提示我们,要在政策的引导下,进一步拓宽水利融资渠道,搞好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保证财政性资金的大力支持,包括预算内财政资金投入、政府公债支持、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支持,还要充分发掘国际融资渠道和民间水利投资模式。其次,必须从制度层面出发,建立健全水利工作法律、行政制度体系,不断创新水利发展机制。要在责任落实和追究上加大力度,引导并刚性约束各级组织正确有效地开展水利工作,保障水利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在这方面,特别要提倡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水利工作的落实与考核。实行水资源管理的行政首长负责制,要重点考察地方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制度的落实,要对各地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主要指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应作为对行政首长评价的重要依据。第三,要推进依法治水,从严管理水资源。要积极研究建立水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健全水资源统计、水环境预警、水生态诊断等外围评价制度,逐步形成比较完善可行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切实实现依法治水,建立健全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注释〕
①周恩来在信中说:修三峡下游宜昌附近的葛洲坝低坝,采用径流发电,既可避免战时轰炸造成下游淹没的危险,又可争取较短时间加大航运和发电量。至于三峡大坝,要视国际形势和国内防空防炸的技术力量等因素以后再考虑兴建。
②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1958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118.
〔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4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97.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9〕周章焕.官厅水库〔J〕.海河水利,1985(1).
〔10〕洪世华,邢富茹.密云水库建设过程回顾——纪念密云水库建成50周年〔J〕.北京水务,2010(5).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240.
〔12〕毛泽东视察黄河记〔N〕.河南日报,1957-03-28.
〔13〕湖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三峡文史博览〔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37.
〔14〕王玉贵.共和国领袖的三农思想〔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79.
〔15〕陈雪,等.中国革命史通论〔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285.
〔16〕林一山,陆钦侃.三峡工程问题简述〔C〕//长江三峡工程争鸣集专论.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56.
〔17〕华利.毛泽东水利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7(2):43.
〔18〕王浩.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0.
A84
A
1009-1203(2012)04-0012-06
2012-04-10
王琳(197 3-),男,山西晋城人,山西水务投资集团总经理,副董事长,第11届全国青联常委,博士。
责任编辑 文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