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国
(安康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艰苦奋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
谢安国
(安康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艰苦奋斗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其时代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世界观,它是科学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作为人生观,它是一种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人生态度;作为价值观,它是一种志存高远、克己奉公的人生境界和简约朴素、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作为行为方式,它是一种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必须集中解决好普通工人农民的小康、平衡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及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客观上要求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艰苦奋斗光荣的氛围,在人民中进行长期艰苦奋斗教育,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用法规制度保障艰苦奋斗传统的弘扬。
艰苦奋斗;时代内涵;客观要求;精神动力
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在西柏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1〕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的讲话精神,深刻认识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艰苦奋斗作为一种文化,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过程中,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努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行为和精神风貌。艰苦奋斗精神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它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和消费领域中的勤俭节约和量入为出,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人生追求和行为作风。在思想开放、理念更新、生活多样化的时代,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意味着保持一种生活准则,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利益观念,一种精神状态,乃至追求一种高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共同的价值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求人们节衣缩食,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要发扬光大它的精神实质,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特征,为其充实新的思想内容。笔者认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作为世界观,它是科学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艰苦奋斗蕴含着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哲理,体现了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它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了人民,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
作为人生观,它是一种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精神表明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代表着热爱生活、勤奋学习、奋发有为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人生哲理。
作为价值观,它是一种志存高远、克己奉公的人生境界和简约朴素、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艰苦奋斗精神反映了尊重发展、尊重奉献的精神,阐明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奉献,提出了正确对待人生追求中的苦与乐、得与失的标准。艰苦奋斗的核心是“奋斗”、拼搏和进取,它要求人们正视苦难,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永不满足,乐于奉献,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思想和高尚的人生情操。
作为行为方式,它是一种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精神所体现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锲而不舍地进行创造的创业精神,不能以物质条件的变化来衡量它的价值。艰苦奋斗精神反映认识真理的规律,它不仅要求不怕困难、敢于和善于战胜困难,而且要求辩证地、客观地对待矛盾和困难,而不是掩盖矛盾和困难,要求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地开展工作,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
2010年底,我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只有4 000美元,只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发达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通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励精图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必须集中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其一,解决好普通工人农民的小康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社会阶层的利益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的分配收入和生存状态,将成为新时期执政党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如果社会发展成果不能惠及绝大多数人,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将会危及社会稳定。如何既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又防止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调节分配收入水平、扭转利益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这是当前必须着力破解的问题。
其二,解决好平衡发展的问题。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国最大的特点是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主要表现是城乡之间、大城市和县城之间的巨大差距。既有像上海和深圳这样人均GDP已达上万美元的全面小康标准的城市,有也近千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的农村,城镇也有几百万人生活在低保线以下。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缓解农村贫困,扩大城镇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低收入者解决生存问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其三,解决好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从1792年法国大革命算起,西方国家在过去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人类付出了不公正、奴役、歧视、战争、掠夺的巨大代价,发达国家只不过才把7亿人口带入工业化。我们现在要用几十年时间,把13亿人口带入工业化,并且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入工业化,这个难度是前所未有的。
其四,解决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如整个人类面临着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代危机一样,中国也以自己的特殊方式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相对于人口数量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经济运转遭遇重大障碍,以及社会问题的发展复杂化等全球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经济方面的指标外,还要求社会、政治、道德、环境等各个方面水平的提高,体现人们的精神、道德、生活质量、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人与环境关系的改善、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目前所达到的还只是初级的、偏重于物质消费的低水平的小康,实现全面小康,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此可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将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只能是一个节俭型的社会。我们要在今后的几年内,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知难而进、自强不息,勤俭办一切事情。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有人认为,现在生活富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再提倡艰苦奋斗,显得不合时宜。在现实生活中,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被一些人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丢得差不多了。这些都是危险的信号,必须加以警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对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保持克勤克俭的思想作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在全社会营造艰苦奋斗光荣的氛围。首先,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理论导向、媒体宣传、舆论渲染,在全社会营造艰苦创业、自强奉献、淡泊名利、生活简约的社会氛围,形成艰苦奋斗光荣的舆论氛围。其次,增强榜样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发现、树立一批各领域、各行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时代特色的艰苦奋斗的典型,使各阶层人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真实地感受到榜样的示范力量。同时,坚持与时俱进,让榜样充分享有小康社会的文明成果,充分体现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使艰苦奋斗精神成为人们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自觉行动。最后,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对享乐至上、不思进取、奢侈无度的现象进行曝光,逐步铲除享乐主义这一腐朽颓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存的土壤,形成反对贪图安逸享受、浮华奢侈,提倡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社会风尚。
(二)在人民中进行长期艰苦奋斗教育。邓小平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2〕一要长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大力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通过科学理论武装,加强思想修养,引导人们世界观的改造,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二是长期进行艰苦奋斗传统教育,同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充实新的思想内容,使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实际,便于在全社会发扬光大。三是长期进行国情教育,使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初级阶段还会很长,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的征途将任重而道远,现在达到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必须谦虚谨慎、不断进取,才能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
(三)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邓小平指出:“艰苦创业,首先要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带头。”〔3〕胡锦涛也指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1〕“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1〕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领导干部既是实践者,又是传播者,更是其职责所在。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中,自觉培养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思想作风,求真务实、艰苦创业的工作作风,朴实简约、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在艰苦奋斗方面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建小康。
(四)用法规制度保障艰苦奋斗传统的弘扬。近几年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法规制度约束。因此,倡导艰苦奋斗,整治铺张浪费、奢侈挥霍,必须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坚决惩处不顾初级阶段的实际,搞“形象工程”、铺张浪费、追求奢靡生活的行为。要把是否坚持艰苦奋斗作为衡量和选拔干部的条件之一,并使之制度化,促使广大干部自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建立“两个务必”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两个务必”的职责,坚持做到艰苦奋斗教育与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统一领导,相互促进,用制度保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发展进步的。”〔1〕艰苦奋斗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胡锦涛.坚持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N〕.人民日报,2003-01-0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0.
D616
A
1009-1203(2012)04-0027-03
2012-06-23
谢安国(1963-),男,陕西汉阴人,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党总支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