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风水宝地”理想居住模式的景观生态学意义

2012-11-16 01:31陈东博
绿色科技 2012年9期
关键词:风水基底景观

陈东博

(云南财经大学 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650224)

1 引言

随着现代文明的广泛传播和经济产业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传统景观文化冲击、城市文脉逐渐消逝等社会生态问题越发突出,因此如何营建和改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人文生态、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现代景观生态学被认为是可以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而在中国古代人们营建选址活动所奉行的标准——“风水学”,提倡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汲取风水理论中的科学成分,对现代的生态化人居环境的营建和生态改造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 古代风水初探

风水又称堪舆,风与水是自然界万物的两个代表,堪代表高处,舆代表低处,表示地势的变化与自然环境。它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择地定居,形成于汉晋之际,成熟于唐宋元,明清时日臻完善[1]。传统风水理论是集地理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和人体生命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2]。风水基本上是先祖对生境所持有的应用价值观与心理需求的倾向,宗旨主要是顺应、认识和保护地球自然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因子,创造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态环境相良好叠加的复合生态系统,使该系统中的垂直过程和水平过程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均为守恒,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概括而言,风水理论是人们借鉴先祖选地定居的经验,并在古典哲学的指导下上升为一门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风水学[3],是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建筑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判,使人与自然和谐,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及生活的方便[4]。

2.1 自然气候特征

我国位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这样的海陆位置有利于季风环流的形成,盛行风向随季节呈周期性的转换。冬季,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吹偏北风(北、东北和西北风),北方广大地域或挖窑洞而居,或以四面高墙围成合院,创造御寒避风的场所[3]。夏季,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易形成台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带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丰富水汽,在东南部地区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

2.2 “一带三弧”的地形结构和水系

“一带”是指东西走向的褶皱断块山地,即昆仑山——秦岭山系。“三弧”是指东西走向山系北面的“蒙古弧”,青藏高原上的“西藏弧”和华南的“华南弧”。总体地势的基本特点是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呈现出3个明显的倾斜阶梯。江河水系星罗棋布,水利资源丰富,受山系走向和西高东低的地形制约,河流流向皆是由西北向东南婉转而下,最终汇入海洋。古人认为,西北方地势高亢为“天门”,东南方低下为“地户”,风水学认为水来自西北,流出东南为佳,即以“天门地户”作为水口关锁[5]。根据中国山脉水系的特征以及纳阳御寒的气候实利功能,风水学家概括出“风水宝地”的理想模式。

3 “风水宝地”理想模式的景观生态学意义

3.1 “风水宝地”理想模式的生态格局

风水学总结了先祖择居的经验,提出了“山环水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环境模式。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即建筑基址后面的山,称为玄武。建筑基址左面的岗阜山丘称为青龙,青龙称左辅、左翼、左肩。建筑基址右面的岗阜山丘或河流称为白虎,白虎称右弼、右翼、右肩。山上的植被丰茂,青龙白虎左右围护,形成“虎踞龙盘”之势,起着“藏风聚气”的作用[1]。建筑基址前面的月牙形池塘称为朱雀。轴线方向坐北朝南。基底[6]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且地势平坦而有一定的坡度,南面两侧谷地形成的风口利于微风、和风和暖风的循环。同时南面地势相对低,有利于清新空气源源不断的进入基址,形成局部的大气环流,于是处于中央基址受天地“精华之气”的滋养,组成天人合一的统一生态系统,形成“风水宝地”的理想模式(图1)。

3.2 “风水宝地”景观系统中5个层次的生态关系

3.2.1 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大地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由不同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总能量来维系,即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系不同生境通过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地球生命系统的平衡。同理,“风水宝地”小生境内的物流循环和能量流动守恒的同时,也与周边其他生境内的景观系统进行着能量的流动、循环、交换和合成变化,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3.2.2 景观内部各因子之间的生态关系

“风水宝地”的景观内部各因子之间的生态关系,即在水平生态过程中,发生在不同景观单元或局部生态循环中各物种流、水流、营养流与该景观内部组成因子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的关系,能量充裕则生境内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

3.2.3 景观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如“玄武”上的丛林作为一个局部森林生态系统、“朱雀”的水塘或湖水可作为一个生域生态系统、中间人居基底的梯田则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是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级,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2.4 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如“风水宝地”内的植物群落与植物个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共同组成的。

3.2.5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流关系

现代人类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但现代“风水学”所提倡的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风水理论中的科学成分,仍然可以启发和启示现代人居的景观生态环境的营造趋势和走向,减少现状破碎孤立、多样性缺失、异质性降低的人居环境,使人与自然环境、人工生境的关系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下的平衡与和谐,从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

3.3 “风水宝地”的景观空间组合模式

3.3.1 斑块

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6]。“风水宝地”的生态环境内的斑块有北面山地上茂密的植物群落、土地肥沃的梯田、南面微波荡漾的湖泊水域、东面流淌不息的河流、居住基底、家畜动物等。

3.3.2 廊道

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8]。“风水宝地”的生态环境内的廊道有各生境边界的交错地带、林带、河流带、道路、峡谷、山脉等。

3.3.3 基底

基底是景观中分布最广,具有连续性最强的背景结构[6]。“风水宝地”的生态环境内的基底有北面上地上的森林基底、农田基底、山水环抱的居住区基底等。

3.4 “风水宝地”景观格局内的生态因子关系

理想环境模式主要是生态格局内部的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等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以达到“气”的统一。

3.4.1 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间相互关系

在理想风水环境中基底[6]处于山环水抱的中央,地势平坦且有一定坡度,其建筑轴线方向坐北朝南。北部山地(玄武)环抱着基底,即阻挡住我国寒冬偏北风侵袭,又有利于南方阳光直照基址和山地阳坡,使得冬季易形成局部的暖热小气候环境。面朝朱雀,有利于迎接夏日掠过水面的南来凉风,增加基底[6]内空气湿度,从而满足内部生境居住的舒适度,还能享舟楫、灌溉养殖之便(图2)。同时基底南面两侧有河流谷地的风口,这样易形成一个具有微风、和风、暖风,回环清新的局地环流:风水学强调要避开强风,求得微风,就是所谓的“藏风”。藏风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聚气”——保持小环境或气场的生气不受散失[7]。加上基址朝南有充足的光照和来自河流水面的水离子(水的热容量大,当水面迎接夏季季风时,能有效降低空气温度,增加其湿度,宜于人的居住。)使得气候因子中的温度和湿度因子受到局部环流运行中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气候系统与水域系统、农田土壤系统三者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循环与流动。

此外,山环水抱的地形环境也可以形成局部环流——山谷风,在白天风从河谷吹向山顶,暖湿的气流以地形雨或地形雾的形式滋养着山坡上的绿色生命;到了夜间,来自植被茂密山坡上的徐徐凉风又为基底带来夏日的凉爽。

气候因子中的空气、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和地形因子共同作用于小气候基底[7]环境,使“风水宝地”内部的物流能流循环守恒,进而形成有利于人居的局部景观生态系统。

图2 “风水宝地”的生态条件

3.4.2 土壤因子和生物因子间的关系

在上述温暖湿润的气流和局地环流的作用下,山地温度湿度适宜、光照充足,植被长势茂盛,起到保墒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使地表径流的含沙量下降至最低限度。同时基底所背靠的连绵龙脉,集雨面积大,植被繁茂根系发达,使土壤涵养丰富充足的水源,同时土壤对径流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有拦截和过滤作用并汲取径流中营养物质等,进而也使土壤圈内的有机生物、微生物大量繁衍,形成各种物种流、水流、营养流相互交换循环的生态环境,如若土壤基底中物种流、水流、营养流越充足,则该局部景观内部的生物因子类型和数目、空间分布与配置越多样、丰富,物质循环过程和能流流动过程越频繁,那么该生态系统内部储存总的生态能量越多。

3.4.3 人为因子作用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自起源以来就存在着客观关系,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8]。”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人也影响自然环境,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而微妙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很好的概括和总结。

4 结语

“风水宝地”作为理想居住环境,反映出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景观生态理念,将建筑环境、空间,造型上的内与外、虚与实、动与静等环节形成和谐的对立统一,生态群落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人居的景观生态环境可持续化的发展。

(1)通过对以上“风水宝地”生态环境中的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得论出5个生态因子: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整体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渗透和作用,使得个体与群落间、群落与群落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始终保持着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不停断运动的关系,这对于“风水宝地”理想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从而营造出“藏风聚气”的生态环境——土地肥沃、动植物群落稳定而繁盛、气候温和、水量充足,体现出了景观生态的整体性意义。

(2)在景观生态的异质性方面,该“风水宝地”基底的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和基底尺度[7]在空间分布上体现出不均匀性和复杂性。空间格局的不均匀性体现在不同生态因子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于配置上不同,如若物质能量充裕则生境内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比如在物流、能流、物种流、信息流最活跃的景观廊道[8]上异质性体现最为突出,如该“风水宝地”基底的景观边缘带、河陆交错带、“白虎”中的山丘道路带和河流带、“朱雀”中绿林带等景观廊道[8],其生态物种类型、数目和空间分配的丰富度较之其他基底更为优越。

(3)在景观生态的多样性方面,该“风水宝地”基底体现出斑块[6]多样性(主要植物群落斑块、河流斑块、基质居住区域斑块等)、组分种类多样性(主要指5个生态因子多样)、格局[6]多样性(主要指斑块间的物流能流的空间关联与功能联系)。

(4)在景观生态的复杂性方面,主要体现在“风水宝地”基底整体物流、能流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自组织及有序性,比如该基底内物种因子构成、生物链关系等。

(5)在景观生态的连通性和稳定性方面,通过5个生态因子物流能流的往复不断的循环、流通、交换以及系统内部自身因子进化与演替,体现出相对的景观稳定性[9]。

在现代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如果科学的汲取“风水宝地”中所倡导的注重生境内景观生态的整体性、景观生态的异质性、景观生态的多样性、景观生态的复杂性、景观生态的连通性和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其中的景观生态学意义,这对于今后地产界营造一个充满相容度、敏感度、适宜度、连通度、自然原始度、持续度和健康度七度评价[10]优良的现代景观生态小区环境,将起到启示作用和思考。

虽说风水理论及其运作方法存在一定的迷信与糟粕,但其合理的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以及符合科学的内涵,终究能引为今天相关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史谐音,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迪[11]。

[1]郭自灿,张敏华.“风水宝地”环境模式的科学性及现实意义[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58~59.

[2]王其亨.建筑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苏光麟.论“风水”精华与生态环境保护[J].四川环境学报,2004(6):91~92.

[4]邵伟华.现代风水大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5]程建军.风水与建筑[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6]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域等级(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

[7]陈 怡.“风水学”生态思想的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6):57~60.

[8]鄢泽兵,万艳华.浅议“风水”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J].四川建筑,2003(5):10~11.

[9]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0]王 娟.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村落选址及其风水景观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5(9):20~21.

[1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风水基底景观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风水”观念在《金翼》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