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鼓词的保护与传承

2012-11-15 05:53林玉英
群文天地 2012年19期
关键词:曲艺艺人民间

林玉英

鼓词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持五夹拍板,右手拿鼓棒,右前安放一圆大鼓,同时间或竹板伴奏。“啷咯哩咯啷……”一敲一打一张口、一哭一笑一说唱,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就这样呈现在听众面前。说人世间悲欢离合情,唱百姓家喜怒哀乐事。即便史学著作,抑或坊间传说,艺人们总能演绎得惟妙惟肖,听众们总是听得如痴如醉。

这就是浙江省云和县云和鼓词700多年来传唱至今的魅力所在。

云和鼓词作为云和民间最主要的曲艺形式之一,是一种融说唱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曲艺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云和鼓词起源于宋末元初,属处州鼓词,最初发源地以碧源一带为中心,所传承的是青田章村陈洪庆师傅,它是青田鼓词的第九代传人,鉴于他的艺术造诣,他所传唱的鼓词遍及松阳县、青田县、云和县等地,沿瓯江水系流传开来。

云和鼓词以云和本地方言为表演语言,其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相关戏剧故事和百姓生活,具体分为神怪类、讲史类、侠义类、世情类、公案类等。代表作有《婆媳劝》、《田三嫂》、《浪子回交》、《观世音》、《陈十四收妖》等,较集中地反映了云和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区域特色。

鼓词多以坐唱形式表演,道具以大鼓和五夹拍板来伴奏。演唱时,艺人的右前安放一圆大鼓,右手拿鼓棒,同时间或竹板伴奏。作为一种盲人的表演艺术,有其鲜明的说唱特点。这一曲艺形式在当地的民间家里遇到办喜事或者寿诞之时,就会专门请鼓词艺人来家里表演,届时乡邻们一起围坐聆听。鼓词完全依赖艺人的嘴上功夫,故事情节通过说话的轻重、快慢、抑扬顿错来表达,生、旦、净、丑各种角色除用语言加以区别外,还要辅以动作、手势,通过千变万化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营造纷繁复杂的各种氛围。加上鼓、拍板等乐器的造势,将战争、打斗场面表现得酣畅淋漓,惟妙惟肖。

云和鼓词的曲式采用一种单曲体结构形式,从一首曲调为基础,吸收本土民间小调、歌谣及其他曲艺音乐,运用各种节拍形式的变化,而做出种种不同的变奏。鼓词多是五言句式,后来发展成七言词,有折子词、鼓词头、全本、连本之分。唱词首句起韵外,其余奇句落仄声,不求合辙,偶句落平声,必须押韵。演唱时的鼓词头也叫门头曲调小鼓竹片拍板。全本则用大鼓拍板。鼓词头的代表作有:《婆媳劝》、《田三嫂》、《浪子回交》等。全本有:《珍珠塔》、《文武魁》、《由天记》。连本有:《陈十四收妖》、《洛阳桥》、《观世音》、《九龙鞭》。像《陈十四收妖》,是一部发生在本土的民间传说故事,乡土气息浓郁,又极富神话色彩,至今在酬神仪式中还有艺人表演,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云和鼓词的词汇包括丰富的民间生活用语和俗语等。表演中有表白和评白,表白即用来叙述故事、说明事件、刻画人物、交代环境,同时,还对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事件发展的某些环节等方面做适当的交代和说明。评白即表演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对故事、人物或者某一件事件发表评议。人物语言以第一人称出现,有对白、独白等,通过人物的自言自语抒发内心的情感。

云和鼓词艺人都是经过专门拜师学艺才能坐堂表演。艺人要求德艺双馨,嗓音清亮,还要具备自学自演、自编自唱的艺术天赋,唱词要注意韵律。在旧社会里,学会几人鼓词头的,即可沿街卖唱乞讨。要是学会全本则可以聚众卖唱,学会连台本《陈十四》、《洛阳桥》等经典当地唱本,才算是出师当先生。

云和鼓词作为地方的民间艺术,较集中地反映了云和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区域特色。从内容上来说,除了传承的传统曲目,创作了一部分以本土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段子。更有很多来自于生活当中的诙谐段子,最为群众所接受。同时通过这些故事,表达的颂善惩恶、家庭的悲欢离合为主的段子,除故事情节的曲折动人、语言生动外,还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它所蕴涵的传统思想、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都极富研究价值。它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抒发了人民群众的美好心声。

云和鼓词传承人叶植仁,现年85岁。他道出了鼓词市场背后的隐忧——唱鼓词后继乏人。随着人们文化活动的日趋多样化,唱鼓词状况日渐衰微,从业者减少,老艺人们却逐渐过世,已面临失传。唱鼓词仅有少数人群喜爱,只有少数老艺人至今仍在城乡做应邀演唱。艺人光靠唱鼓词目前已难以生存,好多已改行,目前处于一种从艺人员和听众都后继乏人的濒危状况。

云和县针对面临一些老艺人相继过世,新人又得不到及时有效补充,曲艺人才队伍日渐萎缩,听众老龄化现象突出等曲艺保护发展难题,采取多种举措,促进曲艺工作不断发展,使云和县曲艺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为城市文明拓展创建维度、创造坚实基础。

一是做好鼓词资料收集。云和县非遗办和县文化馆开展民间曲艺家访谈,登记了艺人调查表,编排了艺人各流派传承谱。同时把散落在民间的曲艺历史资料和传统词本进行采集、记录、整理、立档、保存,使我县曲艺有了比较有价值的档案。

二是开展学术研讨。云和县非遗办和县文化馆多次召开了曲艺专家与民间老艺人座谈会,进一步讨论如何保护、传承和发扬鼓词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县非遗办和县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云和县鼓词文化座谈会,10余名专家学者针对云和县鼓词的起源、发展历程、现状、文化价值以及保护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通过广泛研讨,进一步推进了云和县鼓词的创新发展。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2006年云和县开展民族民间乡村文化艺术月文艺汇演活动,元和街道文化站(原云坛乡文化站)选送,将云和鼓词编排创新后首次登上了舞台,有力推动云和鼓词的宣传;同年《云和日报》“聚焦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栏目系列报道有关云和鼓词文章;2008年云和县图书馆馆网设立“云和鼓词”专题栏目,同时还专门开设VCD鼓词借阅窗口,方便群众阅读。

四是加强保护传承。云和县文化馆多次开展鼓词曲目创作、加工活动,现已出版了《云和县曲艺》专刊3期,每期都被县非遗办进行收藏。2009年云和鼓词被列入丽水市笫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和县出台了《云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为云和县鼓词开展带徒授艺活动提供经费补助,建立了云和鼓词培育基地,有力地推进了云和县曲艺传承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云和县元和街道文化站)

猜你喜欢
曲艺艺人民间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朝三暮四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艺人指数Top10
花灯艺人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猴子杀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