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与保护

2012-11-15 05:53杨毅
群文天地 2012年19期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少数民族

杨毅

我国是多民族大融合,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国家。贵州黔东南是少数民族最原始、最纯朴的栖息之地,全州人口400多万人,其中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比例最高的自治州。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黔东南州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因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特别是原汁原味的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婚俗、民族饮食等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歌舞之乡”、“百节之乡”、“神奇之州”美称;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以及有“东方迪斯科”美誉的反排木鼓舞蜚声海内外;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定为世界十八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联合国推荐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圣地之一,被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赞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近年来,这里的蜡染、挑花、刺绣等都在各地市场上走俏。更为普遍的是民族旅游业。民族地区利用自身独有的旅游资源,辅之以当地民族文化的内容,发展了经济,也发展了自身的文化。

但是无庸讳言,与上述复兴的景象相悖,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相当的衰退局面。现代文化不断增多的过程也基本成为传统文化衰退的过程,而且,与复兴相比,衰退似乎更为强烈。

一、衰退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各地传统文化的衰退正是在各种挽救和弘扬措施不断实施时发生的。因为蕴含内容的丰厚、珍贵和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上自政府下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普遍关注,从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它的投入和取得的成就来看不能不说已相当可观。 但实质上民间丰富多采的民俗活动正日趋衰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歌谣谚舞蹈衰微没落,民间歌手寂寥冷落,年轻的民族歌手如凤毛麟角。年轻一代痴迷于影视流行歌曲,过去遍布城乡的民族歌手一唱三叹,听众如醉如痴,很多人能出口成章(民歌),年轻人甚至即兴编歌斗歌来谈情说爱,这些盛况已是往事如烟。当你走进这些苗族村寨的时候,除了上了年纪的妇女外,都不再着苗族服装,也不会挑花刺绣,更不会织布染布,也不会唱苗族山歌。以前,苗族游方(谈恋爱)都规定在一个地方,叫做马郎坡,每个姓氏划定一个地方,越界就会被视为不尊重老人乡亲,可是现在谈恋爱都在家里谈了,再也没唱山歌表情达意的情景。此外,传统民居、服饰、节庆等正在咄咄逼人的‘现代趋同浪潮冲击下消失和隐退。大家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披银戴饰集体歌舞的情景,都是表演性的,也就是宣传给大家看的,不具有普遍性。再过一代或两代人,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恐怕渐渐衰退消失了。

其二,已有的复兴尚多与民间生活脱节,衰退是深层的。如上所述,因党和国家的重视及各民族群众的自觉参与,各民族文化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展现。但这种展现很多却是游离于民间社会生活之外的。像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媒体的曝光度上,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整理、出版或演出展示等方面实在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同时它在黔东南少数民族民间,也就在它原生的土壤上却大大失落。勿庸讳言,民族文化和经济活动的结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也使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扬。但因为这种结合一开始就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因而这里的文化传扬就不能不带有与本族实际生活脱节的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由此我们也就看到,大量表现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品堆满货架,但本族消费者却日益减少,外族消费者对这些物品的需求也大多出于新奇,而随着新鲜感的减退,这些物品便被束之高阁。这些现象说明,当今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复兴,更多还仰赖一种表层的人为造设,在它下面还泛动着衰退的潜流。

民族传统文化既得到了复兴,又在严重衰退,这种评价似乎是矛盾的,但又的确如此。国家及社会的着力弘扬与现代化的猛烈冲击是两种影响传统文化状况的主要社会因素,而它们的作用力却是相反的。

二、采取措施,保护好我州民族文化资源

1.观念更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必须提高我州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各民族自己决定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

2.政府保护。各级政府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应起主导作用和负主要责任,尤其在法律法规、政策导向、宏观控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是其它力量不可替代的。

3.立法保护。将民族文化资源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保护。建国以来,国家制定的一些民族法律法规中有不少关于保护民族语言、文字、习俗、文物等规定,但是还不太健全。大部分民族文化资源还没有相应的保护法规,如饮食用具、古老的生产工具、手工制作品、民族器乐等。因此,建立健全地方性及全国性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4.重点保护。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文化保护区或核心带。我州在贯彻落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同时,应先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逐级推进民族文化联系点的工作。

5.分类保护。民族文化内容广泛、类别繁多,要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

6.加强教育。一是普及教育。二是着力培养继承人。

三、美好展望

当然,得益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还是得到了很好保护和发展。近年来,我州充分挖掘了民族文化资源,先后举办了凯里芦笙节暨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雷山苗年节、台江姊妹节、黎平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等一批民族节庆活动,较好地展示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黔东南民族文化。2006年,我州组织2.5万人在州庆50周年开幕式上同台合唱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不仅增强了全州各族群众的民族荣誉感和归属感,而且使文化传承的力量震憾了音乐界。2010年6月12日,丹寨县组织选送“苗族锦鸡舞”参加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全国传统舞蹈展演暨颁奖活动上荣获全国传统舞蹈展演金奖。08年以来,全州组织文艺团体赴北京、上海、深圳、澳门、北海等省外城市及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演出60多场(次),既使民族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又宣传了多姿多彩的黔东南民族风情,还扩大了黔东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已成为黔东南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群众艺术馆)

猜你喜欢
黔东南苗族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遇见黔东南
补妆
少数民族的服装
诗书画苑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