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

2012-11-15 05:53石永
群文天地 2012年19期
关键词:调剂文化遗产物质

石永

文化艺术领域是一片极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不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和积累的精神文化产品,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是无价的文化艺术宝库和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它们的产出自有其社会大文化的背景和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从另一角度讲,这些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艺术品类对于人类社会自有其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作用发生。这种作用是深远的、不可限量的。在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提到文化部门的议事日程上、从上到下开展一系列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的时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有一个较全面和较准确的认识,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传承和发扬等工作都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同仁们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即精神调剂作用,宣传教化作用,普及知识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几个方面互有特点,又有区别,相互联系又不可分割。

一、精神调剂功能

精神,是指人们的意识、意志、思维活动、生理和心理状态,包括动态的心理过程。

人的精神状态可能因客观和主观的因素而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不正常和不平衡的思想情绪,这就需要某些社会机制来调剂、来平衡,以保持健康向上的意志、勃勃生机和有所作为的态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艺术形式如民歌、谚语、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绘画、工艺品等,往往就具有调剂平衡精神状态的功能。人们在欣赏或参与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时对自身或他人的情感、意志、愿望、体力等会产生调控、平衡、互补、振奋和稳定的作用,最终产生的效应便是娱乐和休闲。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既是心理意义上的调解剂,也是生理机体上的营养品,对于神经系统和体力上适时的张弛调剂便是人们的精力和思维态势得到调剂和恢复的良药,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整节奏的最佳手段。节奏协调、精神调剂后,人们以劲头十足的精力去参加劳动,欢快的情绪去生产,劳动效率和质量也就得到保证。每年的春节,大规模的社火活动过后,人们以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情绪、强烈的愿望赶着牲口、哼着小调去下地播种的欢乐场面不就是文化娱乐积极意义上的休闲所引爆出来的生产上的暴发力,这种文化艺术活动既是娱乐,又是劳动力进行再生产的必要的前提准备。

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劳动号子”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它的作用便是在集体劳动中统一协调劳动节奏,减少体力消耗,提高劳动兴趣,集中力量,产生激情,不但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又保证了劳动质量。

传统的文化遗产的展演活动不免有程度不同的宗教色彩,它客观上在愉悦了“神灵”的同时也愉悦了群众本身。我省各地民间流行的各种庙会、朝山会、神社火等节俗活动,其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娱神功能渐渐远去,而自娱和娱人的功能明显增强。这些活动的某些节目不但使参与者自得其乐,而观赏者也享受到展演者本人不能得到的快慰。譬如一场优美的舞蹈,舞者看不到优美动人的舞姿,只有欣赏者才能领略到舞蹈的美妙。而舞者本人也从观赏者的赞美声中兴味倍增,两方面皆可相得益彰,更加陶醉,兴味越来越浓,达到高潮。一场“花儿”会,一次美展,一次传统的体育比赛活动,它的展演效果更是人们精神状态的调剂,体力的恢复和心身的愉悦。

文化艺术的展演活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理上的快慰和满足,这产生美感的过程也是精神调剂的过程。试想,枯燥单调的劳动生产,给人以单调的色彩和单调的节奏,单一动作的重复难免使人产生烦燥乏味的情绪。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类总是按美的规律去塑造和创造世界。人类因爱美而创造美、追求美、享受美,这是人类本性的一种特殊需要。人们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把美好的理想、愿望、追求物化到一定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产品)中。这就是通过对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韵、旋律、技艺等的组合运用,创造出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品类。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刺绣精品、“花儿”演唱、戏曲表演、曲艺小曲、工艺制作……古典式的摔跤、赛马、射箭、民俗礼仪等等,一件件、一场场,都是美的创造和欣赏。通过这些展演,既创造了美,又享受了美;既愉悦了身心,又磨练了意志;既懂得了知识,又提高了审美艺术水平。

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人类的审美能力也越来越强,创造的美也就越来越多,各种艺术品类的传承和发展也必然会与时俱进,它所处的时代特色也越加明显。

精神调剂的功能也便在创造美、追求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二、宣传教化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化功能是指通过某些展演活动达到感化育人的目的。

文化艺术形式的展演过程也是宣传教化的过程,也是各种教导感化、培育人后天规范的行为,使生物人成为社会人。教导感化的信息内容都会在各种展演活动中获得,从而使人的思想倾向能符合社会的要求,使人们的行为与整体社会相适应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艺术的形式又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体和载体。

内容丰富、门类多样的信息又是呈分裂扩散状态展示的。大到国家大事、国际争端、历史变迁;小到轶闻趣事、体育动态、基础知识……虽大都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传播,但如果通过比较有审美价值的高雅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再展示,那不但是上述种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延伸和雅化,而且宣传的效果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中华民族遭受日寇的侵略,为了唤醒民族的抗日觉醒,文化工作者用传统的民歌改编的说唱,叙述着民族的灾难,至今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同胞们,齐听我来唱,

我们的东邻舍有一个小东洋,

几十年来练兵马,身强马又壮,

一心要把中国亡。

……

那低沉哀伤的、愤慨的、坚毅的旋律,不知涌动过多少人的泪水,激励过多少热血青年赴疆场杀敌。

传统的民族的感情韵律,艺术的手段,比之报纸、小册子等形式要获得成倍的宣传效果。

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的艺术魅力也存在于它的娱乐性,所谓“寓教于乐”者,“教”与“乐”是内在的联系,即“乐”中有“教”,“教”在“乐”中。人们在享受“乐”的同时,“教”的效果亦随之而来。感悟一些人生的哲理,坚强了意志,洒脱了身心,陶冶了情操,深化了涵养。美的道德观念、思想准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文化艺术本身存在的形式美所给予人的愉悦自然也就陶冶着人的身心。

文化艺术的展演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思想观念,一般都会起规范作用。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道德、法律、规章制度和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的制约。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新时期思想行为的准则,也是传统文化的再教育和再规范,它的树立需要长期的、反复的宣传和坚持。人们通过歌曲、绘画、文艺节目演出,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使人受到教育,规范自己的行为。又如计划生育的政策,由于受传统的“传宗接代”、“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一开始很难执行,但通过各类传统文化形式的演示,政策具体化,慢慢教育了群众,陈旧的观念得到转变,使生育行为符合国家的政策规定。“只生一个好”不但是国策口号,也是育龄夫妇的信条。

青海是消费白酒的大省,那些出自肺腑的忠言,劝解人们不要酗酒,渐渐地酗酒闹事者也就少了许多。

君子们吃酒知礼仪,

小人们吃酒发狂言。

劝君勿吃无名的酒,

酒大伤身后悔难!

……

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展演,传播信息、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的诸多作用得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化功能便也得以实现。

三、普及知识功能

各类文化艺术品类往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丰富的知识内容都可包容其间。由于传统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各类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得到效益,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具有广泛普及知识的功能。在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扩展知识领域,提高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改善生活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均可发挥作用。文化艺术活动为人们广泛传播知识、交流经验、加深对社会生活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方面提供了特殊的媒介和途径。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它的子民们一代又一代地继承、发扬和彰显这种优秀文化传统。人们通过社会实践、补充和发展扩充知识和经验以及科学技术,代代传递,形成一个容量十分丰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承载。许多尚未载入书本的知识都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中学到。古代希腊的神话不就是包含了希腊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先民们积累下来的大量的天文、地理、历史、生产和生活的知识,往往通过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戏曲、曲艺、工艺制作等形式流传下来,那些朗朗上口、通俗易记的民歌所讲述的历史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记述汉代历史变迁时有“花儿”唱述东汉刘秀的故事:

马武和姚期双救驾,

汉刘秀坐天下哩!

……

唱述汉室末年三国时期某些历史情节时,有小调这样唱道:

三颗字儿三桃园,

董卓要谋汉江山。

王司徒设下的美人计,

凤仪亭吕布戏貂蝉。

……

生产劳动和农业时令的知识传播更为详尽,在总结河湟地区时令变化和庄稼生长的过程有这样的小调唱词:

三月里三清明,

阳气儿往上升。

麦子的苗稼呀!

小豆儿才扎上根。

“阳气”是阳春三月地面上的水分受太阳照射而变成水蒸气忽忽上升,阳光下可见。这时节小麦已经长成翠绿的麦苗了,而豌豆却还在地下慢慢扎根哩!尚未破土出苗。

汉族如此,那么少数民族呢?无一例外,也是如此。回族、土族、藏族更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古代藏族社会英雄人物征战故事的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中的代表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形式包含了有文字记载的知识,同时也包含了没有文字记载的知识经验。许多没有见著于书本的知识被引用为文化艺术专著、互相补充、相互丰富。当前国家编纂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就是例证。因此,没有文化艺术形式这个承载,世界的知识文化宝库将会逊色不少。

四、团结凝聚和谐功能

由于人们的政治见解、经济利益,也由于性格、修养和人生信念的差异,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磨擦和纠葛、甚至矛盾冲突,给社会发展造成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带来一些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某些机制来调整。这种调整手段并不限于政治因素的行政手段,经济因素的奖罚手段,甚至法律因素的惩处手段,往往还需要文化因素的诱导手段,使内在的情感和心理的认同达成一致。这就需要运用各种方式的交流来沟通感情、促进理解、消除障碍、加强团结。而文化艺术活动恰恰在这方面发挥出团结凝聚和促进和谐的作用。

许多文化展演活动往往要通过群体之间的协作来完成。活动的筹办、展演、观赏、总结等过程也就是消除误会和矛盾,取得谅解,增进友谊的过程。这便是形成一种聚合,某种意志得以实现,某种社会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体现团结和谐的局面。而这种局面的出现一般是由文化活动的交流沟通、艺术吸引、激励意志等作用的充分发挥来形成的。

春节期间的社火展演除了本村的演出外,往往安排村与村之间的迎送活动。届时送方精心选择节目,精心排练,在服装、化妆、表演、唱词和赞颂词等环节上都严格要求,赋予社火整体较高的艺术水平而吸引群众。接方呢,提前打扫场地,准备好桌凳的摆设,灯光照明,演出环境干净宽畅。安排落实好服务接待人员,做好治安,管好秩序,备好饭菜等细致工作。当天晚上的歇夜更是热情备至,干净热炕、高茶贵饭,服务周到。一片愉悦欢快气氛,至诚至亲。这种迎送活动,一来一往也表现在藏族村落之间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中。两村的传统古典式的摔跤、射箭等活动,不但是两村代表队和群众之间的十分亲密的友谊和比赛规则的认真执行,而且比赛结束后的盛宴款待热情至诚,充满团结和谐的气氛。活动所产生的情谊的交流和沟通,艺术的吸引力,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意志,更是活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所派生出来的效应。这种效应不但体现在村与村的人情友谊上,而且也表现在劳动生产、经济项目的开发等其他方面。在长时间内发挥出团结和谐、凝聚的力量,其意义远远超过文化活动本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还有其他方面,它对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的开启,民族凝聚力的培养,热爱和平、反抗侵略的民族性格的形成,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中华民族的崛起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让我们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做得更好更细。

猜你喜欢
调剂文化遗产物质
能“二战”考研尽量不要调剂,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要不要服从调剂?
2019年考研调剂复试开始
Tough Nut to Crack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